迦太基漢尼拔在坎尼消滅八萬羅馬精兵後,為何無法徹底滅亡羅馬?

Mrs-Micky


首先,必須得承認,漢尼拔是位軍事天才。漢尼拔的父親就是在與羅馬人對抗過程中不幸戰死,可以說漢尼拔家族就是羅馬人的死敵。還在兒童時期,漢尼拔就隨父出征西班牙,並立下了終身與羅馬為敵的誓言。

雖然漢尼拔家族都與羅馬結成了死敵,但無奈羅馬實力強過迦太基太多。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因為爭奪西西里島,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並取得大勝。鑑於羅馬的強大,迦太基不得不主動求和,向羅馬賠款,並割讓了西西里島。

公元前221年,由於姐夫被凱爾特人刺殺,25歲的漢尼拔在軍隊擁護之下成為迦太基駐西班牙的最高統帥。從此,漢尼拔開始了他的天才軍事生涯。

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軍攻佔了羅馬的同盟薩貢託,這直接引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在公元前218年,羅馬正式向迦太基宣戰。羅馬人原本的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海軍直接攻打迦太基本土,另一路則從西班牙登陸,去攻打漢尼拔。

可惜,羅馬人低估了漢尼拔的雄心。

羅馬人還沒來得及部署完畢,漢尼拔就已率領9萬步兵、一萬二千騎兵和幾十頭大象,越過比利牛斯山,沿著高盧南岸入侵意大利半島!這一遠征計劃極度冒險,卻出乎羅馬人意料之外:在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過程中,漢尼拔雖損失了幾萬兵力,卻順利地殺入了羅馬境內。

從此後兩年內,漢尼拔軍隊就成了鐵扇公主肚子裡的孫悟空,在羅馬境內翻江倒海,攪得整個羅馬不得安寧。公元前216年,被激怒的羅馬元老院派出了多達8萬人的羅馬軍團和同盟軍,去與漢尼拔決戰。

此時,漢尼拔大軍遠離己方軍事基地已長達兩年,兵力損失嚴重,僅剩下4萬步兵和1萬騎兵。不但兵力損失嚴重,漢尼拔大軍的構成也極為複雜:有西班牙人、高盧人、非洲人,戰鬥力參差不齊。而羅馬人是主場作戰,派出的還是8萬精心訓練的職業士兵,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羅馬人都佔據了絕對上風。


可在坎尼大戰時,天才的漢尼拔卻在眾目睽睽之下,設計出了一個弓形戰陣,反客為主地用五萬士兵包圍了8萬羅馬軍團,將強大的羅馬軍團屠殺殆盡

——僅有一萬羅馬人得以逃脫!


坎尼會戰,令羅馬人士氣大受打擊:幾乎每一位羅馬人都有親人在坎尼會戰中喪生,羅馬為此還設立了一個全國哀悼日!

儘管如此,羅馬卻沒有向漢尼拔屈服。漢尼拔危機,已經是羅馬人第二次遭遇外敵入侵危機了。早在六十多年前,羅馬共和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就已經遭遇到類似的危機。只不過,那是羅馬人面對的敵人是希臘人。

公元前3世紀時,羅馬共和國剛剛崛起,意大利半島南部大多是希臘殖民城邦。公元前283年,希臘城邦與羅馬共和國矛盾激化,一場大戰已不可避免。為增強己方實力,希臘城邦的首腦塔蘭託不得不向希臘本土求援。由於塔蘭託母國斯巴達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無法前來,塔蘭託人就轉而請來了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

皮洛士遠征意大利的征途並不順利,剛出發就遭遇颶風,載有軍隊的船隻被颱風吹得散落四處,皮洛士絕望地跳海自殺,幸好被部下給救了起來。最終,皮洛士還是率領3000名騎兵、30頭戰象、2000名弓箭手、500名投石手、20000名步兵登上了亞平寧半島。

皮洛士登陸意大利後,與羅馬人展開了多次會戰,並先後取得了錫里斯河會戰、阿斯琴倫會戰的勝利,令羅馬人損失慘重!

可多次失敗之後,羅馬人卻堅決地拒絕了同希臘人的和解。肥沃的拉丁姆平原,供養了數量眾多的人口;羅馬共和國連同其盟友拉丁和坎帕尼亞,兵源多達27.5萬人!與皮洛士作戰損失的一萬多羅馬軍隊,不過是羅馬軍隊的九牛一毛。

可是,皮洛士就不同了。雖然每次與羅馬作戰都取勝,但皮洛士從希臘本土帶來的精銳士兵也損失慘重。由於遠離本土,皮洛士損失的兵源無法得到及時補充。因此,在阿斯琴倫會戰過後,皮洛士就哀嘆道:“再這樣勝利一次,我們就完了!”

公元前275年,在意大利征戰了四五年的皮洛士最終在第三次與羅馬軍團的大會戰被擊敗,從此徹底退出了亞平寧半島!


皮洛士的命運,就是漢尼拔的前兆。

漢尼拔時代,羅馬共和國實力遠勝皮洛士時期,更不願輕言投降;漢尼拔本人雖然是軍事天才,但他卻得不到迦太基本土的充分信任,反而在迦太基內部遭到了懷疑。因此,在遠離本土作戰的情況下,漢尼拔雖然取得了多次勝利,但這些勝利都是戰術上的勝利,無法轉化成戰略上的壓倒性優勢。因此某種程度上,漢尼拔的多次勝利都不過是“皮洛士式的勝利”。最終,在意大利半島耗盡了自身實力後,孤立無援的漢尼拔宣告徹底失敗了。


此後,在公元前203年的扎馬戰役中,漢尼拔敗給了羅馬軍官大西庇阿,徹底褪去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戰神”光環。七年後,強大的羅馬強迫迦太基交出漢尼拔,漢尼拔被迫逃亡海外。後來,漢尼拔被比提尼亞國王普魯西阿出賣,被押解前往羅馬。不甘心成為羅馬囚徒的漢尼拔,在押解路途上就服毒自殺了。

失去漢尼拔的迦太基,後來被羅馬軍團攻陷,羅馬人還在迦太基的土地上灑滿了鹽,意在使迦太基土地從此不能再種植莊稼。此後,迦太基正式歸屬羅馬,再也不能對羅馬構成威脅。

所以,為何坎尼會戰漢尼拔取得大勝卻無法滅亡羅馬?

關鍵在於羅馬的綜合國力遠勝迦太基,迦太基人內部又不能完全團結一致,造成了漢尼拔在意大利半島征戰十五年,卻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孤軍奮戰。這樣的情形下,漢尼拔怎麼能滅亡羅馬?


欲雲談史論今


其實公元前216年坎尼戰役後,漢尼拔的部眾已成了強弩之末,對於滅羅馬純粹是有心無力了。為什麼要這麼說?

別看坎尼戰役漢尼拔的兵力損失是五六千人的樣子,而羅馬損失七到八萬。但是漢尼拔的攻城所需要的器械大部分都在翻阿爾卑斯山的時候為了行軍方便而扔了。那這樣就打不了圍城戰了。而且作為客場作戰的漢尼拔損失五六千也不是小數目。

提到客場作戰,那後勤供應自然是件大事。漢尼拔在進攻羅馬時採取的是以戰養戰。畢竟己方的後勤補給根本就不夠。當初在坎尼之戰前依靠劫掠還可以堅持堅持。但坎尼戰役後羅馬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以各種方式消掉漢尼拔的後勤來源。這讓漢尼拔的後勤問題愈發緊迫。

還有漢尼拔也並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僅靠一個決定性戰役就可以滅羅馬,畢竟他擅長的是野戰。他認為應當儘量拿下亞平寧半島南部,慢慢發育然後再逐步擊敗羅馬。而羅馬那邊,在坎尼戰役後也沒有坐以待斃。依然通過各種方式積極襲擾漢尼拔,還分兵攻下漢尼拔之前奪取的據點。

而漢尼拔在坎尼戰役後繼續南下,開始了碰壁之路。雖然在進入坎帕尼亞拿下了卡普亞,但卻未能奪取那不勒斯。而羅馬的馬克盧斯率軍抵達諾拉阻擊漢尼拔,雙方在諾拉先後展開三次戰鬥(前216第一次,前215第二次,前214第三次)。總體漢尼拔非但未能佔到便宜,反而還折損一些兵馬,內部情緒不小情況愈加惡化。

倒不是說漢尼拔不會充分利用坎尼戰役的戰果,按照這方面的大神小蝦漢斯(網名)的說法漢尼拔將戰火引到敵人的境內和在亞平寧半島南部的經營方針是沒什麼毛病的。只是三次諾拉戰役對漢尼拔打擊頗大,這讓他放棄了利用坎尼戰役的戰果進一步造成給羅馬的 Political turmoil和其他意圖都破滅了。漢尼拔有些耗不起了。

三次諾拉之戰後,漢尼拔依舊南下在前213-212年佔據了許多重要城市,這使漢尼拔在亞平寧半島南部的勢頭達到了頂峰。不過仍沒有改變戰略上的被動態勢。很快羅馬人在前212-211年以重兵對漢尼拔在亞平寧半島南部控制的幾個城池發起猛攻,漢尼拔雖各種各種應對但情況未能得到有效好轉。

隨後兩年羅馬又派費邊和馬克盧斯加緊攻勢。漢尼拔雙拳難敵四手,雖然使馬克盧斯的軍團損失慘重,但卻被費邊奇襲林敦得手。漢尼拔只好認了。而伊比利亞半島的戰局也很糟糕,哈斯德魯拔的部眾在前207年被大西庇阿予以毀滅性打擊。羅馬人在伊比利亞半島也佔據了主動。由此迦太基人徹底轉入防禦。

到了這步莫說消滅羅馬,自身都有可能難保了。而漢尼拔之後無論怎麼做也都徒勞無功,而在前202年的扎馬會戰,漢尼拔面對大西庇阿遭到了最嚴重的慘敗。

最後也可以看出羅馬人的綜合實力比迦太基強很多。特別是在血值這塊,遭到了數次重創,每次都損失數萬(特別是坎尼戰役損失七八萬還不是一般的雜兵,如果換成迦太基就已經虛了)但卻總是能恢復過來與迦太基再戰。而迦太基在這點就只能甘拜下風了。故而綜上所述,迦太基根本滅不了羅馬。


黎塞留的野望


羅馬哭了,8個軍團慘敗,執政官保盧斯與80名元老院成員陣亡,犧牲或被俘將士達7萬多人……坎尼戰役大勝,漢尼拔一戰封神,成為西方世界最耀眼的1顆將星。

那麼,這場著名的戰役是如何打響的呢?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奇兵攻佔阿普利亞平原上的坎尼城堡,羅馬派出8萬大軍主場作戰,漢尼拔出動3萬部隊迎戰。

雙方的戰陣排列:羅馬“一字長蛇陣”,左右兩翼佈置騎兵,中間安置步兵方陣;迦太基“弓形陣”,8千老兵混入2.5萬高盧新兵組成凸出的中軍,吸引敵軍包抄,而騎兵分佈兩翼用於反包抄。

戰役打響,凸出的迦太基步兵遭到羅馬人的攻擊,很快支撐不住向後撤退。迦太基步兵陣型由“凸”變“凹”,羅馬人的追殺的後果,就是大軍進入凹型。

這時候迦太基的步兵停止後撤,兩翼騎兵快速包抄,結果羅馬軍隊被圍。擠在一塊羅馬軍隊無處可逃,被迦太基軍隊分解,逐個擊破。

經此一戰,漢尼拔付出5000多人的損失,而讓羅馬付出亡國般的代價。戰後,漢尼拔繼續進攻羅馬,羅馬陷入恐慌之中。

面對危機,羅馬人表現出頑強,17歲以上的青年參軍入伍、國家出錢贖買奴隸支援軍隊,很快組建出一支大軍。吃過苦頭的羅馬軍隊,不再尋求與漢尼拔決戰,而是開展牽制為主的軍事行動。

同時,羅馬派出偏師,攻打那些投降漢尼拔的意大利城鎮、攔截從西班牙增援漢尼拔的軍隊……漢尼拔陷入困境,因為迦太基中央政府不支持他的戰爭,他的補給要派人從西班牙翻山越嶺送來,而迦太基海軍是袖手旁觀。

因此,儘管漢尼拔又接連打了不少勝仗,但是軍隊的人數是越打越少。當盟友一個個減少,當西班牙被羅馬攻佔,當羅馬軍團登陸北非……漢尼拔註定無法滅掉羅馬,他離開轉戰15年的意大利,回援迦太基的北非本土。


子屠龍


戰術戰略方面的問題:坎尼之戰結束後,漢尼拔的軍隊陣亡也有6千人,負傷也有1萬人。漢尼拔沒有選擇直接進攻羅馬城,而是就地休整,並希望通過談判讓羅馬人贖回戰俘獲取金幣以支付價格高昂的僱傭軍軍費。這就給了羅馬喘息的機會。這就好像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主張立刻進攻邯鄲,但是秦昭襄王同意丞相范雎的意見,希望讓秦軍休整,讓趙國割地求和,趙國藉此贏得了時間,與齊國合縱,到秦昭襄王大怒,派五大夫王陵率軍20萬兵直攻趙都邯鄲的時候,邯鄲城已是同仇敵愾,滿城皆兵,秦國已經錯失了攻取邯鄲的最佳時機。

羅馬人在坎尼之戰後面對生死存亡之機,他們一方面假意與漢尼拔談判贖金,但同時他們釋放了了羅馬城中的8千名奴隸,又在羅馬和同盟中徵召士兵,積極備戰,打造各種武器並將原本準備派往西西里的羅馬將軍馬庫斯•克勞狄烏斯•馬賽拉斯迅速召回。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羅馬人斷然拒絕了漢尼拔要求的贖金,漢尼拔一起之下將俘虜全部殺死,這一舉動猶如項羽坑殺秦國降卒,使得羅馬人對漢尼拔的仇恨達到了極致。漢尼拔的兵力此時已經不可能攻破羅馬城的銅牆鐵壁,他只好開始進攻意大利南部,希望在意大利南部獲得物資和兵員的補給,但漢尼拔孤軍深入意大利,補給線過長,陷入了不可避免地持久戰,而這恰恰是羅馬最希望的。

雙方實力和軍事制度方面的問題:眾所周知,一場戰役的勝敗可能與士兵的素質、指揮官的智慧有關,但一場戰爭的勝敗往往取決於兩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較量。迦太基是一個腓尼基人創立的商業帝國,其公民普遍比較富裕,這種情況導致其人民比較惜命,導致迦太基人非常依賴輔助公民兵的僱傭兵。前文說過漢尼拔在坎尼之戰之後非常希望得到羅馬人的贖金就是這個原因。大家都知道僱傭軍的一大特點就是缺乏協調與紀律,打順風戰可以,但是一旦戰局焦灼,僱傭軍往往會逃之夭夭。對比羅馬,羅馬軍隊的主力是其公民軍,HBO的電視劇《羅馬》中,羅馬士兵之間以公民相稱呼,可以想想這樣的軍隊其作戰是為了國家和民族而戰,這種城邦信仰和愛國主義的公民軍和為了賺取軍餉為目的僱傭軍之間是不可同日而語。羅馬派大西庇阿率領3萬大軍在北非登陸,直接進攻迦太基的大本營,這就是西方的圍魏救趙。迦太基急招漢尼拔回國迎戰。公元前202年,漢尼拔率領臨時拼湊的4萬僱傭軍與羅馬軍團在扎馬決戰,漢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打了敗仗。次年,迦太基被迫簽訂和約,根據和約,迦太基除了賠款、交出海軍,還放棄了除非洲之外的所有屬地。第二次布匿戰爭以迦太基的失敗告終。


餘樂未央


主要還是制度上面的落後,導致了雙方在國家力量的調動上面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

我們一般來講,制度是代表社會生產力的標誌,但是更加先進的制度能夠帶動更高的生產力,這一點也是一個事實。

迦太基和羅馬雖然同時處於奴隸時代,但是對於他們來講,羅馬的制度更加先進一點,也就是古羅馬的公民制度。古羅馬的公民制度發源自古希臘,古希臘將她的餘輝照耀整個西方古典文明。這個時候在古希臘人惦記了以後,古羅馬選擇將西方古典文明這座大廈建立了起來。古羅馬的公民制度正是這一座大廈的支撐。

什麼意思?迦太基是一個純粹的奴隸制的社會,這也就造成了除了這些奴隸主以外,其他的奴隸是不可能真心實意地替這些政權進行作戰,國家能夠真正調動起來的實力並不多,因為,對於這些奴隸來講,他們提這個國家奮鬥了有什麼用?他們不是得益者。

但是對於古羅馬人來講,尤其是生活在羅馬城裡面的那些公民來講,他們就是要替國家去奮鬥,國家越強大,他們分得利益也就越多,能夠得到的努力,能夠得到的賞賜也就越多,這就是古羅馬的共和國,能夠憑藉自己屌絲般的興致,逆襲整個地中海似的勢力的真正原因。

說到底還是人民能夠從國家拿到多少東西,拿到東西越多,當然積極性也就越高,拿到東西越少,那當然積極性也就越低,而且國家明確告訴他,奮鬥的越多,替國家做的事情越多,拿的東西也就越多,那人民就像發上了發條一樣,就不停地替國家去做事情,去打仗,去獲得利益。

漢尼拔所率領的迦太基的軍隊,也就那麼多,打完之後沒了,或者說只能夠少量的進行補充。但是對於古羅馬人來甲前線的軍隊,沒了沒關係,後面還有一大堆後備軍的,一個個摩拳擦掌想要過去創造一番功業,(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稍微組織起來就是另外一支軍隊,雖然精銳程度不如原先的老兵,但是在戰場上面使用起來那是著實夠用。

所以說對於古羅馬人來講,戰爭的失敗不可怕,誰沒有打敗仗的時候,只要你不威脅到我的羅馬城,只要我城市裡面這批公民還繼續存在我就可以再拉出一支軍隊來跟你打!

這一點就有點兒類似於戰國時期秦國一直屢戰屢勝,屢戰屢強的這種狀態!有軍功制度作為保障,秦國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得到兵力的補充,這樣憑藉一國之力逆襲山東六國這不是一種奢求,而是一種事實。


漩渦鳴人yy


綜合而言,有兩大最為重要的原因。

第一大重要原因是因為漢尼拔的戰略目標沒有實現,所以遲遲攻不下羅馬。

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還只是一個城邦國家,意大利半島的眾多城市組成以羅馬為核心的拉丁同盟。組成同盟的眾多城邦造過好幾次反,因為權利待遇什麼之類的原因。所以羅馬漢尼拔進攻羅馬的戰略方案是希望通過分化拉丁同盟來孤立羅馬,從而削弱羅馬的戰爭潛力。漢尼拔的戰略不能說錯,但就是沒有實現,對羅馬有諸多不滿的拉丁同盟,這次就是沒有反羅馬,因此漢尼拔陷入了羅馬一次又一次組織起來的大軍沼澤,最後被同樣具有天才般軍事天賦的西庇阿一擊斃命,回了迦太基。

那麼漢尼拔的戰略為何沒有成功分化拉丁同盟呢,這真不是漢尼拔的原因。

第一,迦太基對待同盟或者說附屬城邦的苛刻惡名在外。迦太基不允許其他城市擁有自己的軍隊,並且要繳納極為沉重的賦稅。拉丁同盟國雖然會因為待遇權利問題,在羅馬虛弱的時候會造羅馬的反,但事實上羅馬在對待遵守誓約的同盟國還是十分優厚的,認羅馬為老大,出征時按要求提供兵源服從羅馬指揮,戰利品羅馬先分大頭,當然前提是戰爭的主力是羅馬。所以,拉丁同盟瘋了才會在這種時候跟迦太基混,造羅馬的反。

第二,第一次布匿戰爭留下的後患。因為第一次布匿戰爭,面對地中海的老牌霸主迦太基,當時只是內陸城邦的“土包子”羅馬,雖然有過猶豫,但最終決定遵守同盟誓約,出兵援助西西里。並且十分牛逼的小萌新海軍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的迦太基海軍。這帶給同盟的震撼比後世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還要強。

所以,在羅馬面對漢尼拔的強大攻勢時,拉丁同盟依舊對羅馬有信心,始終沒有真正背叛羅馬。這直接導致了漢尼拔始終只能依靠以戰養戰以及從本土以及西班牙(當時西班牙是漢尼拔家族殖民地)獲得補給,而迦太基本土的補給十分不給力,真正有力支持漢尼拔的始終只有家族殖民地西班牙。所以,被西庇阿抄了西班牙老巢之後,漢尼拔的情況就每況愈下。

第二大重要原因是,羅馬學自希臘,又遠優於希臘的政治及人才晉升制度,導致那個時期的羅馬生機勃勃,有用不完的人才,就像韭菜似的被漢尼拔割了一茬又冒出一茬。而對比迦太基方面,除了漢尼拔之外,再沒有一個果敢精明富有軍事經驗的將才。

除此之外,其他的原因網友們都說得很好,就不再贅述。

所以羅馬輸得起,而漢尼拔輸不起。其實在這樣的大條件下,不要說自認排名第二的漢尼拔(羅馬人認為偷師漢尼拔的西庇阿才是第二),就算是公認第一的亞歷山大都不一定能征服羅馬。漢尼拔即冤又不冤。


星空之下


遠征兵力本不夠,後勤保障更是充滿危險。此外,西比阿“圍魏救趙”過海攻打迦太基城把戰爭引向非洲本土,漢尼拔只能回援了


漫步世界歷史


因為補給線跟不上了,羅馬人戰略上更勝一籌,讓他得不到補給,羅馬也在行政上全力支持自己的將軍,而迦太基則相反。內行看補給,外行看戰術。


尼德蘭的鯡魚船


漢尼拔手下士兵不多,在坎尼會戰之後,他已經無力攻下羅馬。他想通過瓦解吸納羅馬聯盟來壯大自己也沒有成功,再加上羅馬實施堅壁清野的戰術,又掌握了制海權,漢尼拔無法得到迦太基國內的補給,到後期連自保都成了問題,更別說滅亡羅馬了。


北冥說歷史


因為羅馬國力強於迦太基,羅馬的統治階級強於迦太基,在加上羅馬有大量可徵召的兵力,而迦太基的兵力難以補充。再加上羅馬有大西庇阿,費邊和馬塞盧斯這樣優秀的將領,以及羅馬人比迦太基人強的多,迦太基必敗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