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尼拔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

斜槓女青年

漢尼拔之所以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個人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1 他被迫必須倚重戰略手段而對抗羅馬 2 他的戰略激發了羅馬一代將才的軍事天賦

漢尼拔為人所熟知的事蹟,除了最後的服毒自殺,主要就是:


1 戰略上從北方打擊羅馬

2 坎尼戰役對羅馬的大勝

3 扎馬戰役對羅馬的惜敗


然而如果分析下漢尼拔開戰前,自身所處的地位與實力,與羅馬勢力進行一個強弱對比。你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他如此需要依靠戰略。


由於迦太基從來不是一個善於打仗的軍事強國,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是依靠更多的體量與更多的資源,對抗資源不足但戰鬥力強於他們的希臘勢力。在羅馬人插手西西里之前,他們就與以敘拉古為首的希臘人爭鬥了很久。也有被伊庇魯斯名將皮洛士完爆的不光彩記錄。他們的那點優勢,在與同樣資源充沛的羅馬開戰後,蕩然無存。

漢尼拔所在的巴卡家族,就是因為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失敗,才去西班牙進行殖民開拓的。但也讓這個家族勢力在實際上成為了西班牙地區的一個獨立軍閥。所以,在後來的戰爭中,經常出現了巴卡家族VS羅馬共和國的情況。深知迦太基海軍已經不是羅馬對手的他,非常明智的選擇去高盧,翻越阿爾卑斯山,進軍意大利。連沿途的迦太基舊仇馬賽都只能放著不管。

這種戰略的另一種考慮,就是聯合敵視羅馬的高盧人。

由於漢尼拔深知自己的軍隊,難以同較為精銳的羅馬士兵對壘,所以必須集中更多力量。在爭取到高盧人的支持後,他才勉強用高盧、伊比利亞土著、努米底亞人和利比亞僱傭軍,湊出了一支像樣的軍隊。但他本人在正面交戰的部署上,並不凸出,很多時候還要依靠來自斯巴達的軍事顧問。

很多人都知道漢尼拔在坎尼的勝利。其實這種兩翼包抄戰術,只是當年古希臘人在馬拉松的翻版。在坎尼之前的歷次交戰中,漢尼拔往往都避免與羅馬直接交手。他的辦法主要是誘敵、偷襲。由於羅馬共和國早期的很多將領,都只是當選的政治家,對於軍事事物並不精通,客觀上成就了漢尼拔的成功。後來在扎馬會戰中,面對西庇阿這樣的強手,漢尼拔在部署和指揮上的選擇就非常有問題。


所以,漢尼拔不靠戰略上的牽制與突襲,就沒有勝算可言。

此外,由於漢尼拔對於戰略的過分倚重,也間接促成了羅馬一批真正具有軍事天賦的人才成名。最有名的無疑就是西庇阿。他選擇了與漢尼拔針鋒相對的策略,主動殺入了西班牙地區,基本上端掉了漢尼拔的後方。讓依然在意大利苦苦支撐的迦太基軍隊,沒有了著落。另外一個就是後來死於意外的馬塞拉斯,他在漢尼拔為禍意大利時,出兵西西里島的迦太基。這樣就阻斷了漢尼拔從迦太基本土獲得增援的可能。兩人的戰略得手,無疑是漢尼拔促成的。所以,稱呼漢尼拔一聲戰略之父,也不無道理。

最後,由於漢尼拔進入意大利後,發現戰爭的困難程度超過了自己原先的預計。所以他進一步搞戰略同盟,將對羅馬有警惕之心的敘拉古、馬其頓,都拉入了反羅馬同盟。結果就是羅馬必須分兵西班牙、西西里島和希臘地區。並利用資金,扶持了希臘的安託利亞同盟、帕加馬王國,最後策反北非的努米底亞王國。


雙方的一系列鬥智鬥勇,都因漢尼拔而起。這應該就是對“戰略之父”稱號的最佳詮釋。


米南德王問道

  他以最大無畏的氣概進入險境,在危險中舉止自如,完全置生死於度外。沒有任何困難能勞其體,傷其志。他耐暑熱,忍冬寒;飲食僅以自然需要為度,而不受享樂慾望的支配。其作息時刻並無晝夜之分,他用以休息的時間只是公餘之暇而已。即使是所謂休息,也沒有柔軟的床鋪與安靜的環境可言。許多人常常看到他蓋著一件野戰短氅與前哨部隊及哨兵們混雜著席地而臥。他在服飾上與其軍中將士毫無區別,但他的兵器與坐騎卻使人人矚目。不管是論騎術還是論行軍,他都穩當軍中之首。他率先沖人敵陣,殿後退出戰鬥……他曾在哈斯德魯巴爾統帥麾下服役三年,凡是想望成為一代名將的人所應知應為的事情,他無不細心觀察研究。

  首先稱漢尼拔為“戰略之父”的也是羅馬人。雖然早在漢尼拔之前一百多年亞歷山大大帝就曾在對於戰略的認識與運用上顯示過至少不亞於漢尼拔的水平,然而羅馬人對他卻所之甚少。

他們之懂得重視戰略還是在漢尼拔手下體驗了失敗的痛苦以後才真正學會的。

  有些歷史學家堅持認為漢尼拔的業績足以使他有資格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將領。這個評價也許不太客觀,但是他的那些被客觀地載入史冊的業績——而且偏偏是通過他敵人的眼睛所看到的——確實使我們有理由把漢尼拔歸於最佳名將之列。

  衡量合格軍事領導的基本標準,漢尼拔項項都符合;特別在其中的一項上——在逆境中百折不撓、剛毅堅定——他是超絕古今的。

  這個人實際上單槍匹馬地向古代最強盛、其政治、軍事基礎最堅實的社會提出了挑戰,並且幾乎將它摧毀,這似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從根本上看羅馬是一個遠較迦太基強大的國家。漢尼拔的軍隊從未具備過堪與羅馬最精銳的部隊相匹敵的素質。在數量上,他幾乎總處於劣勢。然而,此人卻在整整十六個年頭裡率領著一支由多種族、多民族組成的缺衣少食、裝備不良的部隊縱橫進軍整個意大利而幾乎如入無人之境。最能證明其天才的一點就是,他在上述劣勢條件下能夠始終使其軍隊保持團結。另一個甚至更加有力的明證是,遠較迦太基軍兵多將眾的羅馬軍隊在漢尼拔手下遭到其歷史上最慘重的失敗以後有整整十四年對漢尼拔敬畏復加,唯有退避而已。

  一個軍人對於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強大民族表現出瞭如此巨大的精神,智力與技術優勢,這在全部人類史上是無與倫比的。這就是為什麼漢尼拔值得我們景仰的緣故。他不愧是全世界最優秀的軍人之一,不愧是一位最富有想象力,最足智多謀的軍事指揮家。……”

——[美]特·內·杜普伊《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生涯》

漢尼拔的戰略思想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外交上孤立敵人。漢尼拔精通各種語言,尤其精通希臘語和拉丁語,還有高盧語。這樣不僅僅是為了指揮他手下不同民族不同風俗的僱傭軍,還是為了和羅馬周邊國家、民族結盟,從外交上孤立羅馬。“從外交上孤立敵人,儘量爭取可能的盟友”這個思想是漢尼拔第一次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的(以前希臘人這樣做過,可是他們都只是局部的、習慣性的做)。在戰前漢尼拔和希臘地區的城邦達成了一起進攻羅馬的盟約,他還派遣了大量的信使,和剛被羅馬征服的高盧人達成了盟約。所以一開戰,羅馬人便同時在西西里、希臘還有伊比利亞開戰,三面作戰使得羅馬人遲遲不能集中兵力取得一個戰場的勝利。  

第二個就是漢尼拔最令人驚歎的傑作了:模糊的國界線,軍隊就是國家的邊境。這個戰略思想在西方影響了非常的廣泛,連如今美國的國家戰略“境外戰爭”都是這種戰略思想的現代版。漢尼拔考慮到了戰爭對國家經濟的破壞和平民的危害,所以他才不惜一切把戰爭引向羅馬本土,從而最大化的削弱羅馬人的戰爭潛力,而減少迦太基的損失。這個思想的指引下,漢尼拔完成了那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行軍,哪怕部隊不斷逃跑、減員嚴重、道路不通、土著騷擾不斷,漢尼拔也沒有放棄,從而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第三個戰略思想就是“分化瓦解”。和外交孤立不一樣的就是他的對象是自己當前的敵人而不是可能的盟友,這在以前“敵人是敵人,朋友是朋友”的西方是從來沒有過的,甚至以後都出現的非常少。他利用間諜、俘虜還有有計劃有針對的進軍從而分化了羅馬和羅馬同盟間的關係,使得羅馬人一度不相信自己的附庸軍團同盟軍團,最終漢尼拔的戰略有了效果:意大利第二大城邦卡普阿倒向漢尼拔。但是由於漢尼拔得不到本土的支援,他沒有足夠的兵力保護這些倒向自己的同盟,所以這個戰略還是失敗了。

第四個不算戰略思想但是也算是個偉大的創舉:信息的獲取和間諜的應用。漢尼拔之所以能夠百戰百勝,在異國他鄉、別人的老家門口縱橫馳騁16年,就是漢尼拔意識到了信息的重要性。漢尼拔在開戰前就對羅馬派出了大量的間諜並且派出了大量的信使聯繫周邊國家。開戰前漢尼拔已經和山南高盧的一些部落達成了盟約並且當時的希臘、愛琴海諸城邦達成了一起進軍羅馬的盟約(儘管後來希臘人不敢進軍,但是還是拖住了大量的羅馬軍隊在邊境)。並且漢尼拔還派遣了大量的間諜和信使進入羅馬,刺探軍情,離間羅馬人和羅馬同盟的關係。漢尼拔在意大利的進軍路線連羅馬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那是因為漢尼拔知道羅馬人不知道的道路,這就是間諜的作用。令人津津論道的特拉西米若湖戰役之所以能夠按照漢尼拔的部署,就是因為在此之前漢尼拔巧妙地穿越了大草地,越過了羅馬重兵把守的大路,把羅馬軍團甩在了後面。所以羅馬人怕漢尼拔進軍虛弱的羅馬,不得不在後面緊緊追趕、急於求戰,從而掉入了漢尼拔精心設計的戰場。

第五、漢尼拔在其戰爭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軍隊中有很多的僱傭軍,早在遠征意大利之前,漢尼拔就在西班牙徵集了一支優秀的善於作戰的僱傭軍部隊為其戰略目標服務。
迦太基是個發達的商業國家,所以這個國家的商人和富有的農民們沒有興趣也不願意到國家從軍。在漢尼拔遠征意大利之前,他手下只有2500名左右的士兵是迦太基公民,其它的士兵都是從歐洲和非洲各地僱來的,應該說漢尼拔是世界上較早大規模使用僱傭兵部隊參加作戰的軍事統帥。
雖然使用僱傭軍可以減少迦太基人的傷亡,不過,大量使用僱傭軍也是有其弊端的,一部分僱傭軍在進軍羅馬的途中因為受不了艱苦而逃跑,因此,當抵達目的地的時候,漢尼拔的遠征大軍就已經不足半數了。另外,僱傭軍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在迦太基政府不能提供給漢尼拔時,為了維護僱傭軍巨大的開銷,漢尼拔必須在羅馬境內攻城略地,搶奪財產。這樣的掠奪,自然會引起當地人民的不滿。
但不管怎麼說,僱傭軍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迦太基的克隆人軍隊。除此之外,漢尼拔十分重視謀略的作用,他所用的“火牛計”反映了當時人們如何利用一切戰爭資源的思想。
漢尼拔十分重視收買人心,有時候,他將自己扮作來自上天的神,使那些迷信的當地酋長相信他所說的話。在領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僱傭軍部隊時,漢尼拔經常把打勝仗後俘獲的奴隸分給自己軍隊中的高盧人,使他們有獲利的機會,從而更死心塌地的為他去作戰。漢尼拔的幾次勝利使其在意大利半島上的同盟者愈益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人寄希望於漢尼拔能夠消滅羅馬,使他們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好處,這就是最早的“戰爭紅利”驅動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