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如果希特勒把西線所有能抽調的部隊全部抽調過來,能打贏蘇軍嗎?

談文論史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庫爾斯克戰役作為德軍在東線戰場發起的最後一次戰略性的大規模進攻,希特勒在戰役開始之際本身就從西線調遣了一定的兵力增援:整整五個滿編裝甲師。

要知道,在曼施坦因決定進行庫爾斯克戰役之前,德軍剛剛經歷了戰爭開始以來最嚴重的戰略失敗:斯大林格勒戰役。而且也是自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和德軍的整體實力被徹底扭轉。
雖然法國投降德國意味著西線戰事暫告段落,但與仰仗天塹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卻一直沒有停止作戰;而且幾乎就在庫爾斯克戰役開始的同時,以美英聯軍為主的同盟國軍隊拉開了進攻意大利的序幕:西西里島登陸。

而西西里島登陸也意味著西線戰爭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盟軍的反攻階段。另外在此之前不久,盟軍還剛剛在北非取得了勝利。所以說,由於英美聯軍在西線對德國的牽制以及巴巴羅薩計劃的大規模兵力投入,德軍能在庫爾斯克會戰時期抽調五個滿編師已屬難能可貴。

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蘇軍緊接著就開始了乘勝追擊的大規模反攻,意圖一舉收復高加索北部和頓河平原;此時的德軍整體上已經喪失了對抗蘇軍的能力,只能邊戰邊退。

只是在此期間,德軍在哈爾科夫的勝利讓他們又看到了反轉局勢的曙光,所以才有了曼施坦因試圖以主動進攻消滅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庫爾斯克戰役。整體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為蘇軍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庫爾斯克則切斷了德軍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總而言之,1943年對於德軍來說是形勢整體不利的一年:但東線戰場一系列的戰略性失利和西線第二戰場的逐漸開闢都預示著德國已成強弩之末;雖然期間出現了一些迴光返照的跡象,但對於大局無濟於事。

所以,即便庫爾斯克戰役之時德國盡其所能的調兵遣將,也無法從根本性上改變戰爭走向(德國庫爾斯克戰役中的直觀損失本身就比蘇聯小),甚至還可能按下葫蘆浮起瓢。當然,如果德軍能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還有可能挽救危局。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應該是指在不考慮西線威脅的前提下,德軍和蘇軍彼此都投入所有的兵力來進行東線的決戰,到底誰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來看下抽調西線德軍到底會為這場會戰增加多少兵力。截止庫爾斯克會戰發起前,德軍在西線總計有2個裝甲師(或裝甲擲彈兵師)、30個步兵師、10個保安師(訓練師或預備隊師),總計42個師。即便刨除那10個尚未訓練完畢的師,還有32個德國師,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投入進攻作戰的兵力是28個師,包括4個師的預備隊,還有10個師是用於駐守防線,並不參與進攻。再考慮到西線德軍並不全是齊裝滿員,至少在得到西線德軍的增援後,執行“堡壘行動”的德軍實力可以翻番,尤其是步兵部隊的翻番。


32個德國師意味著是兩個完整的步兵集團軍,這將會給這場會戰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德軍在這場會戰中最大的缺點就是步兵師的不足,而不得不將裝甲師投入一開始的進攻中,這導致德軍裝甲師的實力大大受損,無力承擔突破蘇軍陣地後的縱深突破任務。經驗表明,在突破敵方的野戰防禦地帶後進行的縱深挺進任務,必須由新銳部隊執行才能保證足夠的突破深度,將戰術勝利擴展為戰役勝利甚至是戰略上的勝利。

有了這幾十個師,德軍可以將裝甲部隊的大部分撤出來,作為戰役擴展之用,而突破蘇軍防線的任務則交給德軍步兵師輔以部分裝甲師,如此只要德軍的裝甲部隊不遭受重大損失,德軍就始終具有強大的進攻能力,一旦對蘇軍防線達成突破,德軍強大的裝甲部隊投入已經沒有野戰工事的蘇軍大後方,作戰模式再度轉入機動作戰,蘇軍很難在這種條件下取得勝利,畢竟這方面始終是蘇軍的短板。


庫爾斯克會戰實際的進程是南翼的德軍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蘇軍只剩下最後一條防線,而且該方向上蘇軍坦克部隊的反擊也遭到重大損失,已經轉入防禦,如果德軍繼續進攻基本可以肯定會達成突破。而北翼的德軍基本轉入了防禦,這主要是因為其大部分裝甲部隊已經調往了奧廖爾突出部的正面第2裝甲集團軍的防線以阻止蘇軍已經達成的突破,因為莫德爾一開始並沒有全部投入其裝甲部隊,所以該集團軍的進攻能力還在,就是步兵單位太少,不足以維持第2裝甲集團軍的防線,不過蘇軍在這裡的反擊也損失很大,如果莫德爾能得到哪怕是幾個步兵師的支援,還是可以恢復攻勢的,更不用說幾十個師的增援了。個人認為,在得到西線德軍的增援後,德軍幾乎可以肯定會取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


戰略論


這個問題問的太不嚴謹了!首先希特勒不會蠢到把所有德軍壓到庫爾斯克。如果他這麼幹了就相當於把整個西歐讓給盟軍了,法國都不用美軍來解放,自己就把自己解放了。盟軍登陸西西里島根本都不用放一槍一彈,直接開著坦克往前衝就行;英法聯軍直接橫渡英吉利海峽,互相比賽看誰先跑到柏林。這不是戰爭了,完全就是美英法三國軍隊的賽跑!甚至直接出動空降兵,蛙跳作戰。



在一點如果希特勒真的把西線所有兵力調到東線,這個調兵的過程需要時間的。“堡壘計劃”原定進攻時間是5月4號,就因為準備不足才推遲到7月5號,這段時間讓蘇聯加強了庫爾斯克戰場的防禦體系。如果德國再拖到等西線兵力全部到達庫爾斯克再發動進攻,估計那時候蘇聯也會集結更多兵力。



假如說希特勒施法把西線所有的兵力通過魔法陣瞬間轉移到庫爾斯克戰場。那麼“堡壘計劃”絕對會勝利。在7月5號“堡壘計劃”執行時,德軍有90萬人,德軍西線兵力大概有130萬人,加在一起就是220萬人,而蘇聯三個方面軍共計190萬人。“堡壘計劃”從理論上講是很成功的一個作戰計劃,而從實際上講就是個失敗的作戰計劃,因為德軍沒有足夠的兵力支撐他實現這個計劃。而現在希特勒把西線所有兵力集結到了庫爾斯克,那麼現在德軍就有足夠的兵力來打贏這場戰爭 。很可能德軍依靠先進的裝備加上充足的兵力圍殲了庫爾斯克的蘇軍。大不了蘇軍再損失一百多萬人。在東線德軍不出意外會重新掌握主動權,搞不好再打回莫斯科,然後再來一場莫斯科保衛戰!但是有什麼意義呢,法國自己就解放自己了,西線也歸盟軍了,戰爭輸的更痛快。


鐵血步兵1927


我是大漢英魂歷史問題我來答

德軍庫爾斯克會戰的失敗,不在於希特勒在後期抽調都少軍隊的問題!而在於前期希特勒戰略的失誤!

戰役之前德軍掌握有限的戰略主動權,能夠自主選擇發動戰略進攻的時間和地點;但因希特勒的阻撓使得對蘇軍發動進攻的時間不斷延後,蘇軍事先已獲取德軍要進攻的情報並已建立三道縱深梯次防禦線。戰役之後,德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並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蘇聯紅軍從這裡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大規模進攻,導致了德軍的大規模潰敗。

如果此時希特勒再調集西線軍隊參加庫爾斯克會戰,我想德國不僅不會贏得這場戰役,而且還會因為西線兵力薄弱而輸掉西線的戰爭!因為當時大局已定希特勒已無力迴天!所以我認為如果希特勒把西線所有能抽調的部隊全部抽調過來,還是不能打贏蘇軍。

蘇軍贏得此場戰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希特勒在發動進攻方面一再猶豫,遲遲下不了決定導致蘇獲取了德軍要進攻的情報並建立起了三道縱深梯次防禦線。

二、蘇軍的戰略戰術並不高明,但蘇軍人數眾多遠遠超過德軍,可以說這場戰爭完全是打的消耗戰。德軍活活被蘇軍給耗死了。

[以上僅是個人拙見,不足之處還請朋友一點出。](創作不易,點個關注再走唄。)


大漢英魂


蘇聯當時人多地廣,資源豐富,僅憑一兩場戰役,無法將其征服!說白了:就算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這些戰役德軍全勝,也不會將蘇聯打垮!因為蘇聯不是波蘭,德軍越深入,戰線越長,打進去的部隊就等於送死。這一點可以參照一下咱們得抗日戰爭!只要防守方願意,哪裡都是根據地,哪裡都能成為戰場!所以希特勒就不應招惹蘇聯!而且開戰前是蘇德友好,德國完全可以把所有部隊放在歐洲。而日本小鬼子也不應該招惹美國。如果真是這樣,抗日戰爭要持續很多年,歐洲戰場的歷史可能會被改寫。但沒辦法,這些侵略者太狂妄自大了,且智商非常低!


梁勇86304567


希特勒不管怎樣調怎樣變敗局只是時間問題了。一個不算太大德國靠一時發達膽大包天的發動歐洲戰爭,並且人心不足蛇吞象攻擊了蘇聯,這是兵家大忌。希特勒的大腦肯定注水,攻下了法國、波蘭又想攻佔比自己大幾倍的蘇聯。就算一時佔領了一城一市能護得住嗎?這樣的戰線過長、兵源有限孤軍作戰的入侵戰爭一定失敗。日本也一樣猖狂單靠一時的軍事優勢入侵中國。中國比日本大多少倍日本人應該知道,正好當時中國有了毛澤東,他洞察時局做出“論持久戰”和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爭法寶。中國幅員遼闊兵源充足,日本兵源有限日線過長。比方二十萬的日軍要在中國一個省算兵力集中,如果日軍猖狂攻佔了中國三個省這算兵力分散。這樣就符合了中國的“誘敵深入各個擊破”。


手機用戶高紳


實際上戰略上的錯誤,光靠一兩場戰役的勝利是無濟於事的。希特勒把北方集團軍群長期困頓於列寧格勒城下,實際上是束縛自己大量的機動兵力,反給蘇聯人解了套。如果以少量兵力加上芬蘭軍隊牽制列寧格勒,把北方集團軍群主要兵力集中投入到中央戰線,或加入庫爾斯克會戰,蘇聯人也無力迴天!





金洲91437526


可以參考一下突出部戰役的結果



武剛經典遊戲愛好者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說,假如德軍不打法國,不和英國空戰的話,納粹德國是不是會打敗蘇聯?

我想,這樣的提問,應該由丘吉爾和羅斯福來回答。看看他們對新興的東方社會主義是什麼態度?

同時,也要問問希特勒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和目的。


歷山耕夫569


僅僅是靠人多的話,希特勒早就抽調了。但是打仗靠的是戰術配合和裝備啊!人多沒裝備沒用。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飛機大炮坦克數量落下風了,這才是重點。簡單來說,蘇聯就是靠:1,裝備多;2,人多;3,物資多(美英援助滾滾來)。德國的這三條都比不上。結果可想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