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也反三俗?大清末代鐵帽子王為何在北京禁演相聲?

從本期開始,筆者將陸續介紹一些歷史名人和相聲之間的故事。這一回首先介紹的赫赫有名的大清末代肅親王善耆和相聲圈的恩怨。

王爺也反三俗?大清末代鐵帽子王為何在北京禁演相聲?

提起肅親王,很多讀者一時搞不清楚這是個什麼頭銜,只要說個人名就夠了,豪格,皇太極的大兒子,在各種清宮劇裡出現過,他是多爾袞的對頭,順治帝的大哥。豪格就是第一代肅親王,也是鐵帽子王之一。本文要說的善耆就是豪格第十世嫡孫。

王爺也反三俗?大清末代鐵帽子王為何在北京禁演相聲?

提起善耆,很多讀者一時搞不清楚這是個什麼人物,只要說個人名也夠了,金壁輝,也就是著名的漢奸川島芳子。她還有個名字叫愛新覺羅.顯玗,是善耆的第十四個女兒,因為善耆和日本人川島浪速是把兄弟,他將這個女兒過繼給了對方改名川島芳子。

王爺也反三俗?大清末代鐵帽子王為何在北京禁演相聲?

善耆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他在清廷內部屬於比較開明的王爺,當汪兆銘刺殺載灃失敗被抓之後,善耆數次到監獄中勸降汪兆銘,兩人爭的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善耆後來笑稱:我要不是個王爺,那我也去當革命黨了。在他的堅持下,汪兆銘被輕判後來又被特赦出獄。

只是歷史有點兒黑色幽默,這兩個人後來居然都投入了日本人的懷抱。

善耆開明的地方還不只這些,他 相對其他皇族來說比較清廉,當年清政府為了補償他為國家做的犧牲將崇文門監督這個負責收稅的肥差給了他,而且默許他可以中飽私囊。善耆接受了職位同時銳意改革,取消了中間人同時開始向外商收稅,在沒有增加商人負擔的前提下每年收稅翻了一倍。他一分沒取全部上繳國庫。

此外,善耆居然還是清政府第一個開展白話文推廣的官員,他曾經在京城張貼白話文告示,所用詞語全是簡單易懂的白話文。

如果不是後來投身於滿蒙獨立和封建復辟運動,善耆的名聲可能會更好一些。

王爺也反三俗?大清末代鐵帽子王為何在北京禁演相聲?

那麼這樣一個尊貴開明的王爺是怎麼和說相聲的產生恩怨呢?

事情要說到1902年善耆被任命為步軍統領和工巡總局事務大臣,他這個職務類似於現在的衛戍區司令兼行政執法局長。在任內他也做了很多好事,比如修補王府井的路面,疏導大柵欄的交通,修建東安市場等,也算是一位清廉有為的官員。

偏偏在1906年的一天出了點小事,這對於善耆來說確實是小事,但對於中國相聲的發展來說卻是大事。

這天相聲藝人魏昆治正在地安門外撂地說相聲,他是朱紹文代拉師弟沈春和的徒弟,擅長說的正是八大棍單口相聲。正趕上一段相聲說到底該杵門子斂錢的時候,那邊銅鑼開道過來一位王爺。

王爺也反三俗?大清末代鐵帽子王為何在北京禁演相聲?

正常情況下王爺路過,周圍閒雜人等要回避。這一回避魏昆治那邊就等於白說了,用侯寶林的話說誰還能跑回來八里地給你送錢來。魏昆治不捨得馬上要收的錢就硬挺著沒回避,他沒走周圍的觀眾也沒走,善耆的隊伍停了下來。

善耆一看前面有人擋路很不高興就問兵丁那是幹嘛的,兵丁回話是說相聲的。善耆一擺手:都給我轟走。兵丁們蜂擁而上叫嚷著說相聲的滾開。觀眾們一看不好全跑了,魏昆治正值血氣方剛年紀氣不過就和兵丁吵了起來:叫誰滾開呢,說相聲的怎麼了,又沒犯王法,你們不講道理。兵丁直接給了魏昆治幾個耳光:這就是道理!你個臭說相聲的。

錢沒收到還捱打,魏昆治豁出去了大聲喊道:“說相聲的不是人嗎?!”

這一嚷嚷善耆也惱了,他不由分說讓兵丁把魏昆治抓起來鞭笞四十,帶枷遊街三天。可憐的魏昆治就這樣沒了錢,捱了打還要遊街被辱。

王爺也反三俗?大清末代鐵帽子王為何在北京禁演相聲?

還沒算完,很快有人在善耆跟前火上澆油詆譭相聲藝人,說相聲段子裡有個《大人來了》就是專門諷刺善耆的,因為裡面那個反面大人就叫煽起陰風。對此善耆更是大怒,直接下了一個著名的告示:

京城首善,敦睦為先,淫戲褻唱,諭禁久宣。更有相聲,信口胡言,排街賣嘴,製造事端。亂俗惑世,謗聖毀賢,似此惡藝,厲禁昭懸。驅此莠民,九門為關,如其再返,罪不容寬。重則拘押,輕則罰鍰,合再示禁,各宣懍旃。

這告示合轍押韻,幾乎就是個小貫口啊。

反正不管怎麼著,相聲是從此在北京城禁演了。

對此很多文章都把矛頭直指善耆個人好惡上,筆者倒不那麼認為。首先說所謂的《大人來了》惹怒了他不太靠譜。善耆曾經和一位文人對對子,他當眾說自己的名字不好,“善耆”對應的就是“惡少”。可見他並不是心胸狹窄之人。

前面說了,善耆很開明,他還是我國第一個允許女子進戲院看戲的人,他自己也是個京劇票友。所以也不存在不瞭解戲曲和曲藝界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善耆禁演相聲無怪乎以下幾個原因:

1.相聲的有些葷口髒口確實不受他待見,告示中首先提的就是這個,也就是那句淫戲褻唱,早就不讓說唱這些三俗的東西了,你們說相聲的還敢說。

2.相聲的諷刺不受統治階級歡迎。善耆再開明也是統治階級的人,當時的相聲有很多諷刺段子的,要知道張三祿朱紹文恩緒這些人幾乎都是懷才不遇,他們編出來的段子自然很多都是諷刺統治階級的。比如著名的《打白朗》,就是諷刺好大喜功謊報戰功貪生怕死的將領。所以告示中有:亂俗惑世,謗聖毀賢之說。

3.相聲沒地位。1906年時相聲這個行當才誕生不過幾十年,一直居於曲藝之末座。善耆雖然是京劇票友,但他不一定看得上離京劇差著十萬八千里的相聲。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相聲大師的子孫首選的都是學唱戲而不是學相聲,還不是因為當時相聲沒地位嘛。

4,相聲沒人。魏昆治是沈春和徒弟,而沈春和名義上的師父是張三祿,師兄是朱紹文,可見當時相聲圈就沒多少從業人員,滿打滿算也就幾十人罷了。收拾這幾十個人自然也不會引起社會關注和動盪。

王爺也反三俗?大清末代鐵帽子王為何在北京禁演相聲?

就這樣,在相聲的發源地北京城,相聲被禁演了四年之久直到善耆卸任,這段時間就成了北京城相聲的斷檔期。

相聲在北京城被禁演也帶來一個積極因素,那就是相聲藝人們紛紛到周邊城市繼續說相聲賺錢,保定、天津甚至瀋陽都有。這在客觀上促進了相聲的傳播,尤其是天津藉著這個機會超越北京成為相聲第一重鎮。

辯證法告訴我們,壞事裡面有好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