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歷史上最識時務的人,司馬遷稱其為“漢家儒宗”

眾人皆知,在秦朝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陳勝吳廣的起義,無外乎給各路的英雄豪傑們提供了一種基礎,或者是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各路英雄們都開始了揭竿而起。諸如劉邦、項羽等人在人們心中都是義士形象。當時奉養他們的人很多,追隨他們的人也很多,其中就包括,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叔孫通。

他是歷史上最識時務的人,司馬遷稱其為“漢家儒宗”

叔孫通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秦末亂世,才能出眾的他,耐不住寂寞,也耐不住戰亂之時的飢寒,更耐不住自己的才學,因此他選擇了參加起義軍,選擇了成為項羽的部下。他想在項羽麾下一展身手,但在那裡,他不被人所重用,不被人所認可,才華無法施展。

叔孫通他是個聰明人,對於無法讓自己施展才華的項羽,他沒有像別人那樣誓死追隨的忠誠。所以他的效忠不會去選擇將自己的性命搭給項羽。於是,當項羽被劉邦所打敗之後,叔孫通立馬改換門庭,開始為劉邦所效力。

他是歷史上最識時務的人,司馬遷稱其為“漢家儒宗”

而他當時之所以選擇劉邦,乃是因為劉邦身上有著項羽沒有的東西。在追隨項羽的時候他發現,項羽太過於獨斷,獨攬大權,不聽他人所言,讓叔孫通這種儒學之人感覺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叔孫通感覺自己沒有再跟隨項羽的必要性。而劉邦與項羽很不一樣,他在登基以後,為了顯示自己的文韜武略,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自己,行伍出身的他專門穿上了儒生的制服,向儒家學者們學習怎樣治理天下。劉邦的這身打扮搭配他的氣質,顯得有些滑稽,但確實也令人感動,而這也恰好體現了劉邦在為人處事方面的能力。

他是歷史上最識時務的人,司馬遷稱其為“漢家儒宗”

當然,劉邦無論怎麼去打扮,哪都是表面功夫,布衣出身的劉邦沒讀過什麼書,對於那些口若懸河的儒者,對於那些高談闊論,他實在是沒有辦法去去喜歡,這是一個愛好問題。

有一次,一個頭戴儒官的人去拜訪他,談論何為聖賢,一番談論下來,劉邦一點沒聽懂,雖然一直在努力的忍著,而且裝出來一副他也能夠聽懂並且學識很淵博的樣子,但其實完全不知所云。不過劉邦依舊保持對這名學者的尊敬,認真的聽他談論。但是這講到後面,劉邦發現有些不對勁兒了,他逐漸聽明白了對方言語的意思,發現對方講這麼多,其實就只是想要找劉邦給他好處。

劉邦面對這種情形很是傷心,更覺得是一種羞辱,於是他就摘下了那人的帽子,解開腰帶就往裡小便,並且直接告訴對方說,這就是我賜給你的黃金。

他是歷史上最識時務的人,司馬遷稱其為“漢家儒宗”

後來,這個事情弄的滿城風雨,搞的這個來向他求官求錢的儒學人名聲很臭,甚至連累了整個儒家學派,在大街上,連小販碰到穿儒服的都忍不住想要奚落兩句。

而這也被叔孫通看在眼裡,他知道自己這身衣服已經吃不消了。於是他就換了一身短的衣服,出現在劉邦面前。劉邦很清楚他穿這身衣服的用意,穿這身衣服無非是要表明自己不喜歡長篇大論,無非是穿短衣服與長衣服相對比,表明自己的言簡意賅,表明自己的實幹精神。這讓劉邦對叔孫通的欣賞無疑又增添了幾分。

他是歷史上最識時務的人,司馬遷稱其為“漢家儒宗”

叔孫通是一名儒學大家,飽學之士,司馬遷稱其為"漢家儒宗",所以他有很多追隨者。他剛加入漢軍的時候就有許多弟子,跟隨的人數超過百人。這裡面很多人不是來求學的,而是以為靠著他會有好處,因為大樹底下好乘涼。

但後來叔孫通越來越得勢卻從來不向皇帝去提拔自己的學生,只會去向皇帝推薦自己的謀略,甚至於是向皇帝引薦一些地痞無賴。這引起他學生們的不滿。甚至他的很多學生因此而選擇遠離他。

他是歷史上最識時務的人,司馬遷稱其為“漢家儒宗”

叔孫通知道了這一切以後,選擇把他那些學生召集起來,並且安撫他們,告訴他們自己不是不照顧他們,只是時機還沒有成熟。因為當時劉邦還在打天下,需要的是驍勇善戰猛將。而他們這些書生們,雖然滿腹經綸,但那大都是治國之術。所以他們如今還並沒有如此之強的地位和時間來發揮自己的作用。因此叔孫通想等天下太平之時再舉薦他們,幫助他們加官進爵。而叔孫通的學生們聽了老師的這一段話之後,佩服不已,於是又繼續潛心為老師去做事。

他是歷史上最識時務的人,司馬遷稱其為“漢家儒宗”

而後來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叔孫通也確實為國家舉薦了大批有用之人,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學生們。司馬遷稱讚叔孫通因時而變,為大義而不拘小節。這就是為何古人們會說,識時務者為俊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