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劉邦平定四方,為何卻被夷滅三族?司馬遷:原因只有2個字

有一個典故叫做“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對於兵仙韓信來說,不管指揮多少人,都跟指揮一個人是一樣的,指揮的人數越多,所能夠發揮出來的威力就越大,這點是非常難的,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哪怕是當過紀律委員都有可能得罪大半人,何況是管理無限多的軍人呢?

韓信為劉邦平定四方,為何卻被夷滅三族?司馬遷:原因只有2個字

由此便可見得韓信在軍事管理方面,具有著何等突出的才能,而這也讓他獲得了震動當世的功業,以及千古流傳的聲名。幫助亭長出身的劉邦平定四方,讓他取得了楚漢爭霸的最終勝利,而韓信本人也成功成為了大漢帝國的開國元勳。

韓信的功業開始於漢元年(前206年),這一年楚漢戰爭爆發,韓信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出重圍,與項羽所封的三秦王章邯、司馬欣、董翳展開決戰。曾經打敗了眾多農民起義軍,差點就保住了秦朝的三秦王在韓信凌厲的攻勢之下,完全無法匹敵,章邯自殺,司馬欣與董翳投降,漢軍成功獲得了堅險而豐饒的關中。

韓信為劉邦平定四方,為何卻被夷滅三族?司馬遷:原因只有2個字

項羽雖然失去了關中,但是麾下依然兵精將廣,與劉邦陷入了正面對峙,同時從屬於項羽的眾多諸侯國,也對於漢軍造成了極其強大的威脅。韓信在平定關中之後,又帶著人馬平定了魏國、代國、趙國、齊國等四方敵國,為劉邦攻佔了廣泛的地盤,收攏了眾多的人口,也讓項羽主力漸漸淪為孤軍,楚漢戰爭的勝利天平徹底偏向劉邦。

漢五年(前202年),韓信作為漢軍大將軍,指揮了徹底殲滅項羽的垓下之戰,他使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戰術,動搖了楚軍的軍心,最終成功全殲十萬楚軍,讓曾經威壓當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最終迎來了烏江自刎的淒涼解決。

韓信為劉邦平定四方,為何卻被夷滅三族?司馬遷:原因只有2個字

這個時候的韓信,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生功業的最巔峰,然而巔峰之後,便是急轉直下。劉邦得知項羽已經被平定以後,直接孤身一人進入韓信軍營之中,奪取他的軍權,隨後又將他的爵位“齊王”改封為“楚王”,後來又貶為淮陰侯。

到漢十年(前197年)的時候,韓信更是被夷滅三族,雖然說這是呂后所做的事情,但如果一定要說劉邦完全不知情,或者說劉邦從來都沒有這種心思,那麼顯然是沒人願意相信的,應該是劉邦平日裡有流露出殺掉韓信的心思,甚至是可能有這樣的密令,所以呂后才會下手去滅掉這樣一個的功臣全家。

韓信為劉邦平定四方,為何卻被夷滅三族?司馬遷:原因只有2個字

韓信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最終的結局卻很是悽慘,這究竟是為何呢?他自己總結原因說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這固然也符合我們一貫的認知,說的是皇帝為了自己皇權的穩固,而消滅那一些有可能造成威脅的人,這是劉邦對不起韓信,但司馬遷對此事早有定論。

對於韓信被滅三族,司馬遷的結論是“不亦宜乎”,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恰當的事情嗎?為何這麼說呢?司馬遷陳述了一大堆的理由,“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總的來說其實就是兩個字:驕傲。

韓信為劉邦平定四方,為何卻被夷滅三族?司馬遷:原因只有2個字

韓信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就,主要就是來源於他的驕傲,哪怕是窮困落魄的時候,也堅信自己能夠成為萬戶侯。但等到他真正成就了功業之後,他仍然一如既往的驕傲,對自己的功勞與能力絲毫不加掩飾,甚至還想要獲得更高的地位,以至於在天下安定的時期還想要造反,如果他沒有那麼驕傲的話,憑藉他的功勞與能力,那他完全有可能成為周公、召公、太公那樣的人物,但就因為太過驕傲,最終導致了三族被滅。

其實驕傲這件事情,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不能夠沒有的,哪怕生活再難,依然不改傲骨,不挫銳氣,儘管身居斗室,猶然心繫天下,能夠有這樣的情懷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韓信為劉邦平定四方,為何卻被夷滅三族?司馬遷:原因只有2個字

然而對於一個功成名就的人來說,再驕傲就要不得了,這個時候就得“謙卑”,就如老子所言“功成,身退,天之道”,只是能夠做到這點的人終究很少,哪怕是韓信那樣縱橫沙場的絕世人傑也沒有做到,以至於身死族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