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國古代有些王朝第二代皇帝一般都不安分且能量大?

綠銫地帶


個人猜測:第二代帝王他們生活在強人的背景下,從基因上來說擁有一半的強人基因。從後天教育上來看,一般都隨著第一代帝王打天下,多少有些能力,而且古代皇帝大多數都希望“子像父”,有時“不像”甚至會廢長立幼。

還有一個受影響的是:古代皇帝比較重視身後的評價,尤其是第二代,因為古代有祖宗這種說法(太祖,太宗),開國前幾代皇帝,更為重視。誰都不想百年之後被評個“惠帝”吧。哈哈😄


反惑小聲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問:我國形成“大一統”局面的朝代,在第二代統治時期都會出現變故。

我們從天下一統的秦國開始,秦二世而亡,秦始皇統一,而二世不濟,並不是說始皇帝兒子個個不濟,秦始皇欽定的接班人公子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結果讓趙高、李斯假傳皇命給整死了(沙丘政變),之後趙高掌實權。

漢朝,高祖開國,漢惠帝繼位,之後兩位非正統少帝(劉恭、劉宏),之後才有文景之治,從惠帝劉盈到劉宏,都是在呂后專權之下。

之後的晉朝,司馬昭之心,搶了曹家皇位,第一代晉朝皇帝司馬炎就是司馬昭的長子,而第二任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卻在八王之亂中丟了統治權,之後的晉王朝內亂不停,西晉後幾位皇帝也沒一個是善終的。

下面是隋朝,隋煬帝楊廣被評為有名的暴君,通過仁壽宮變從第一代統治者楊堅手中奪取帝位,也是被猜測弒父,並誅殺兄長楊勇,當然,他是暴君並非昏君,進行一系列有效改革,修運河、創科舉,打周邊野孩子(突厥、契丹、高句麗)。

之後是比較典型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通過宣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當了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貞觀之治就不必多說了。

再往後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第二代統治者宋太宗趙光義(趙炅),卻是趙匡胤的三弟。開寶九年(976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隔日(十月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趙光義受禪繼位。太祖死時不到五十歲,正史對他的死諱莫如深,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猜測一下:趙光義借喝酒之機,謀權篡位。這在野史中有所涉及。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第二世元成宗鐵木耳,是忽必烈的孫子,太子真金的兒子,太子英年早逝,鐵木耳受太子寶(皇太孫),當然繼位也不是那麼順利,與長兄晉王甘麻剌爭王位。

明朝,和唐朝宣武門之變齊名的靖難之役,太子朱標早逝,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朱棣不服,揮兵南下,後繼位為明成祖,而朱允炆下落不明,這也成為很多文學作品中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

之後的清朝,皇太極入關,理所當然成為第一任皇帝,而第二任清世祖順治帝,中間卻夾著一個多爾袞,被追封為清成宗,這其中雖沒有廢帝自立,攝政的事卻實實在在發生了。

最後再多一句,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時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第一任總統孫中山(臨時),第二任袁世凱,也被自己竄了一次權,稱帝了,最後自己把自己搞下臺了。

總結以上,可以看出,跟隨開國君主創業的元老,當然個個能力超群,這些元老有的是宦官、有的是後宮、有的是叔伯兄弟、還有的是自己,第一任卸任了,他們憑著自己的能力鬧一鬧,讓欽定的接班人交出權力,主要還是想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最好還能再擴大一下自己的利益,無論成敗與否,之後的國家的命運就已經大致確定了,不是迅速衰敗,就是有盛世之治。


treew


縱觀中國歷史,第一代開國皇帝打下江山來,第二代皇帝往往都比較“來事兒”。“來事兒”是雙刃劍,可能 讓王朝興,也可能讓王朝亡。一般而言開國皇帝往往是前朝的重臣或猛將,經歷了朝代的更迭,好不容易打下 江山。更害怕的是失去這一手把拿下的江山,再加之很多開國皇帝內心始終覺得自己不是正統,容易有患得患 失感,一心想好好守好著來之不易的江山。皇二代無法理解和體會父皇的心理,哪怕這江山是他一起打的。所 謂“子賣爺田不心疼”。這種不安分往往是內心是不服氣,首先開國皇帝這功勞是特定了,無法撼動。皇二代想要超越父輩只能通過其他方面的努力,當然有時候會適得其反。正面的例子有,唐高祖李淵打下江山,唐太宗李世民把唐朝推到歷史最高峰;漢高祖劉邦拼下的江山,後面的兩位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當然也有比較作的,最著名的當屬隋煬帝和秦二世。






小鯨聊歷史


歷代王朝的崛起都離不開第一任開闊者和第二任繼承者的功勞。王朝的第一任帝王完成了這個王朝的基礎,第二任繼承者如果能在執政能力上超越自己的前任,那麼就能開創一個輝煌的王朝,反之就只能是一個短命王朝。

我國有一些朝代,在第一任帝王打下江山後,沒多久就由於各種原因由第二任帝王接管執政,在執政理念上和前任有非常大的差別和缺陷,最終導致整個王朝分崩離析,比如我們熟悉的隋朝。

既然說到隋朝,筆者就順便說說一下唐朝。隋朝末年大亂的時候,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618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大唐帝國,次子秦王李世民年少從軍,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與眾皇子爭奪儲君的時候發動了讓人震驚的“玄武門之變”,從此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讓整個唐王朝統治了289年之久。





史說三朝


一代皇帝身邊都是老臣,都是合夥創業的,以前都平等。老皇帝要死了,順理成章太子接任,那老臣地位就下降。是奴才了。

所以一般老臣和利益集團,支持造反派,相當於二次合夥,這樣老臣是二代皇帝的合夥人,權勢還是很大。

但二代皇帝坐穩了,比較年輕,老臣都死了,剩下的都是比較少,或者老臣兒子,能量沒那麼足,而皇帝還是那麼大能量,自然也就傳遞順暢了。


彼岸晴天hero


這也算是吸取教訓的一種,老子打的天下,自然要教兒子好好守著,比如一對農村父子辛苦打拼給兒子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兒子自然當寶貝,但孫子自小生活北京,對於這套房子自然不會那麼珍視。再如果是通過不正常手段上位的如朱棣,更是要做出一番成績,才能坐牢位置,再者能通過不正常手段上位的皇帝,本身就有很強的能力。外國也有這種情況,拿列寧和斯大林來說,列寧生前沒有確定接班人,但在政治鬥爭中勝出的斯大林確實有很強的能力。


花逆節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二代”規律。第一代皇帝打天下,但坐天下的路線還沒有確定,第二代皇帝一旦確定,並坐穩江山。江山可以持續兩三百年。或者第二代皇帝的路線錯誤,王朝格式化,重新洗牌,例如秦朝和隋朝。但坐穩之後,都可以持續兩三百年,比如明清。


陶俊傑講歷史


第二代皇帝一般都和開國皇帝一起征戰過沙場的,有點軍人的血性但是因為生活的環境又有點任性。想做出點成績給父輩看!


today小松


新老交替,少壯激進派和保守派的鬥爭。哪朝哪代都一樣。


中毒的四角褲


第一代都是自己艱苦奮鬥出來的,第二代繼承了第一代打下的基礎,就像蓋房子,地基打好了後邊的就更好辦了,坐江山比打江山容易多了,與民休息息,發展經濟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