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聖旨,太上皇和皇太后(不掌握實際權力)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什麼?

靜水流深lj


不用,因為古代極重孝道!

關於這個話題,有這麼一個歷史故事:

漢高祖劉邦剛當上皇帝時,他的父親劉太公見到他,就給他就下跪。

高祖劉邦很過意不去,認為天下沒有父親給兒子下跪的道理。

後來劉邦與大臣討論,決定封劉太公為太上皇。

按照封建禮制,太上皇不用給皇帝下跪,而是皇帝要對太上皇行跪拜禮,在宮內的禮儀上,太上皇高於皇帝。

這才解決了高祖劉邦不忍父親給自己下跪的問題。

此以後,皇帝的父親才有了“太上皇”的封號。

歷史上有很多太上皇,唐朝李淵和李隆基就當過太上皇,清朝乾隆也當過太上皇。




花前月丨月下人


太上皇要不要給當今的皇帝下跪,一方面要看他們手中有沒有權力,另一方面要看當時所推行的價值觀。

在漢朝剛剛建立之時,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當然是沒有什麼權力的,但是劉邦每五天都要去給劉太公請一次安,行的是“家人禮”,而不是“君臣禮”。劉太公的家令看不下去了,他對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說難聽點,劉太公家令的意思是:“關起門來你是當今皇帝的父親,那是因為皇帝還比較孝順,如果沒有這層關係,或者皇帝不待見你,你劉老漢什麼都不是啊,為什麼還要皇帝給你行禮?”從此之後,劉邦再去看望劉太公的時候,太公都是親自前往迎接,表現得恭恭敬敬,並對劉邦說:“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亂天下法”,意思是你是皇帝,不應該因為我一個人的原因,擾亂了國家的法度。

劉邦還曾經在一場宴會中類似於取消他的父親,說:“之前劉太公因為劉仲吃苦耐勞,認真種田而看重他,卻因為我整天混吃混喝而看不上我,你說說現在我和劉仲誰家的地多啊?”由此可見,太上皇不給皇帝跪拜,那是因為劉邦不同意啊。如果劉邦真的不顧父子之情,步步緊逼,那太上皇自然是要給他跪拜的。所以這就說到了中國古代價值觀的問題——以孝治天下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啊。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除掉了兄長和弟弟,他的父親李淵不但沒責備他,還因為有“投杼之惑”而自責,並迅速禪位給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他這個太上皇當的有尊嚴嗎?

在宋高宗趙構在位之時,他的父親宋徽宗,兄長宋欽宗都被俘虜在金國,整天翹首企盼趙構接他們回國,當時他們哪裡還顧及父親和兄長的尊嚴?如果跪了就能回國,他們肯定願意天天跪著。韋太后回國的時候,宋欽宗不就跪著拉住她的衣角,表示回去之後只願當個道觀的觀主嗎?


國史通論


相比於皇太后,歷史中當過太上皇的人數要少上許多,古代成為太上皇的要素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就是開國皇帝把自己的父親封為太上皇,第二種就是當過皇帝的人把皇帝寶座讓給自己的兒子或者讓給其他皇族,自己當上太上皇。

除了這種這兩種要素之外,其他人是沒有資格成為太上皇的,如果不是開國皇帝,皇帝想把自己沒當過皇帝的父親封為太上皇的話,根本就不可能。

而當上皇帝的人,一般都會被巨大的權勢給迷住自己內心,如果沒有出現特殊情況的話,基本不可能會主動讓位給別人。

正因為這些原因的影響,才導致了古代太上皇數量的稀少。

我國曆史中的幾位著名太上皇

歷史中太上皇的地位非常尊崇。

太上皇的意思就是皇帝之上的皇帝,不要說他們向皇帝行禮了,皇帝見到他們,都是要主動向他們行禮的。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活著被封為太上皇的人是劉邦的父親,劉邦之所以把自己父親封為太上皇,就是為了避免自己父親向自己行禮的尷尬。


因此這才給自己的父親授予了太上皇名號。

除此之外,我國曆史中還有著不少的太上皇。

比如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他是唐帝國的創建者,但是卻因為自己兒子李世民的兵變,而丟掉了自己的皇位以及權力。

在李世民的逼迫下退到了幕後,成為了一名有地位而無權力的太上皇,自此之後,後半生只能在皇宮裡打發餘生,半步都脫離不了李世民的管控。

而在歷史中,宋朝和明朝的太上皇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因為恥辱的歷史才成為太上皇的,在外族的入侵下,他們丟掉了自己的權柄、退出了舞臺的中心。

主動當太上皇的乾隆皇帝

而歷史中最後一位太上皇是乾隆皇帝,他是自己主動去當太上皇的。

他在位到達60年時間的時候,他主動把自己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他之所以這樣做,其實跟他對康熙皇帝的崇拜情結有關。

乾隆皇帝是康熙皇帝的孫子、同時也是康熙皇帝最狂熱的粉絲,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其實都是在致敬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共在位61年,這個在位時間在歷史中都是一個少有的記錄,原本乾隆皇帝是有望超過康熙皇帝的。

但是他為了不超過自己這位偶像爺爺的記錄,他就在自己在位60年的時候走下了皇帝寶座,把位置交給了自己兒子。

乾隆皇帝當太上皇的時候是權柄在握的。

如果嘉慶皇帝有什麼重要的決定,仍舊需要向他稟明才可以做決定。

面對著乾隆皇帝,嘉慶皇帝必然是要行禮的。

連那些權力執掌在手的皇帝都需要向太上皇行禮,更何況是嘉慶皇帝這樣權力暫時還沒抓在自己手中的皇帝呢?

太上皇和皇太后不需要向皇帝的聖旨下跪

至於提問中所提到的問題,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現實歷史中,皇帝是不會向太上皇和皇太后宣聖旨的。

宣聖旨一般是皇帝帶著上位者的尊嚴向下位者發出的命令。

以古代皇帝對太上皇與皇太后的態度,他們不會做出對太上皇和皇太后宣旨這種事情。

一般有什麼事情的話,他們會主動去參見太上皇和皇太后,帶著恭敬的語氣跟他們商量事情。

而即便真的有皇帝向太上皇、皇太后下聖旨這種事情存在,太上皇和皇太后也是不可能會跪拜的。

手底下大臣們在看到皇帝聖旨時,他們之所以會跪拜,是因為他們看到了聖旨就如同看到了皇帝本人,因此他們才會行出那樣的禮節,但是太上皇和皇太后不同,連皇帝本人他們都不用跪拜,更何況是一道聖旨?



或許會有人拿出溥儀皇帝父親的案例來說明,但是大家要知道溥儀繼承的是光緒皇帝的皇位,載灃雖然是溥儀的父親,但沒當上太上皇的他,只能算作一個臣子,臣子向皇帝下跪是沒什麼好奇怪的。

所以說太上皇和皇太后在看到皇帝下的聖旨時,他們是不會跪拜的,在那些儒家禮法森嚴的時代,這點是不難想象的,而且在平常時候,皇帝也不可能對太上皇和皇太后下聖旨,這點我們要清楚。


孤客生


太上皇,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帝上面的。雖然權利不一定比皇帝大,但是實際上,確實是比皇帝高的。

所以自古以來,從來沒有自己自願,放下權力當太上皇的。唯一的一個乾隆,還是受誓言所迫,當了太上皇,還死抓著手裡的權力不放,將自己的兒子,嘉慶皇帝當做是傀儡,可見一斑。

  • 所以太上皇與當代皇帝,大多都是父子關係,當然,也有那些願意給別人做兒子的皇帝,比如,五代十國時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就是為了當皇帝,主動向契丹稱臣,做了“兒皇帝”。

中華上下5000年的歷史,雖然太上皇的數量比較少,但是也出了二十幾位主動或被動的太上皇。這二十幾位太上皇,將皇家無親情、將權利的爭奪與殘酷,展現的淋漓盡致,處置膽寒。

但是,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忠孝治天下”,皇帝想要要求別人對自己忠誠,首先自己要做到“孝”,這一個“孝”就決定了太上皇與皇帝之間的差別。

就算是太上皇手裡沒有權力,但是,始終是皇帝的父親,皇帝只能好好供起來。

  • 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

劉太公是一個實在人,家裡邊雖然很窮,以務農為生。但是,劉太公一生之中,培養了劉邦他們四個兄弟,也很是不容易,為中國做出了突出貢獻。後來,劉邦起兵造反以後,擔驚受怕不說,還多次還連累劉太公被項羽俘虜,當做人質,差點就做了肉湯,可以說是受盡了折磨。

後來,劉邦總算是混的不錯,登基稱帝了。但是,這個時候劉太公還沒死呢。劉邦本來就是個小混混,平時也沒有什麼規矩,跟劉太公相處的時候還是跟平常父子一樣。後來,就有小人看不下去了。跟老太公說了一通,文縐縐的,不太懂,意思就是說讓老太公對劉邦尊敬一點兒,別看他是你兒子,他現在是皇帝,必須得對他恭敬一點兒。

好嘛,等劉邦再來找自己老爹的時候,劉老太公就畢恭畢敬的在門口相迎。把劉邦嚇了一跳,說這不行啊,我父親養我這麼大不容易,好不容易現在跟我想點福了,還得對我點頭哈腰的。於是呢,劉老太公就光榮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當然,當不當太上皇對劉老太公沒有什麼影響,他也掌控不了什麼權利,還是整天種種菜。當然,以後劉老太公就不用給劉邦點頭哈腰的,成為了一對皇家父子。

  • 至於說,皇帝下聖旨給太上皇,這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比如說,劉老太公成為太上皇,這麼重要的事,是怎麼個程序?是漢高祖劉邦,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裡就顯示出來了,而不是,劉邦下聖旨封劉太公為太上皇。

既然,在太上皇這個事情上,劉邦不可能下聖旨給劉太公,那麼,其他的事情,肯定是中間有人傳達,或者是劉邦直接過來找劉太公、劉太上皇商量。

唐太宗李世民,在把李淵給搞成太上皇以後,在招待外賓的宴會上,也是對李淵畢恭畢敬地稱兒臣,就怕李淵在宴會上不給面子。李淵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要求,唐代宗李世民都得滿足,並且不想要的也得給他做到。李淵的晚年生活,是非常地順暢、如意、風流。李淵六十多歲的人了,九年之中,給唐太宗李世民生了30幾個弟弟妹妹,不容易啊。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給太上皇或者皇太后下聖旨的,都是親自去問安或者探望,這時太上皇或者皇太后要站著給皇帝行禮,然後皇帝給他們還禮,不用跪著。如果皇帝給太上皇或者皇太后下聖旨了,明朝以前他們要站著接旨,明清兩朝則要跪著接旨。跪著接旨這種事在明清兩朝才有的,之前的大臣是有人格尊嚴的,接旨也只是站著彎腰接,並不需要跪著接。

帝王之家無私事,不論是法家還是儒家都強調先君臣之禮,然後才是人倫之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太上皇與皇太后從法理上講也是臣,因此他接旨也需要行禮,至於是跪著接旨還是站著接旨要分時代。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邦當了皇帝后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地位十分尊貴!開始的時候劉太公見漢高祖時以家庭人倫之禮相見,後來管家告訴劉太公要謹守人臣之道。於是漢高祖再來時,劉太公恭敬的在門前迎接,彎腰俯首,神色謙卑;劉邦後來重重地賞賜了管家,因為他釐清了君臣之道與人倫之道。

後世帝王多數沿襲劉邦與劉太公的故事,太上皇見了皇帝先以君臣之道行禮,然後皇帝再以人倫之禮向太上皇行禮。歷史上著名的太上皇有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明英宗朱祁鎮、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他們當了太上皇的原因不一樣,因此待遇也不一樣。比如李淵是兒子李世民逼退位的,他當了太上皇自然不會跪著接旨;李隆基也是被兒子逼退位的,他也不可能跪著接旨。明英宗朱祁鎮當了太上皇后被軟禁在南宮,他如果接到聖旨,那麼必然得跪著接旨。乾隆雖然名義上是太上皇,實際大權還在他手中,因此他不會接到聖旨,更不可能跪著接旨。

還有這種情況,也就是皇帝的的父親本來是皇族的藩王,後來兒子當了皇帝,他自己卻當不成太上皇。這種情況下皇帝來了聖旨,他也得跪著接旨,比如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他就得跪著接旨。先秦時代,王與臣朝會時,大臣都有位置可以坐,好比今天開會,臣是坐著給帝王彙報工作的。漢武帝之後,能坐著說話的只有皇帝了,大臣們得站著說話,當然元老大臣可以特賜一個坐位,坐著說話。明清兩朝皇權達到高度集中,群臣們得跪著講話了,當然站著或者坐著說話的也有,但是很少了。


大秦鐵鷹劍士


有一個詞語,叫做“君父”,一個非常具有中國封建社會特色的詞語。一國之君,那便是天下所有人的“父親”。這所有人中有沒有包括皇帝的父親和母親?我想應該是包括的,如果當時他們還活著的話!



然而有意思的是,封建時代,帝王們採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孝治天下。那麼問題就來了,當皇帝在面對自己父親的時候,該如何自處?執君臣之禮還是父子之禮?

當然,首先要說明的是,這樣的現象在中國封建社會並不多見,在沒有意外發生的時候,皇位都是終身制的,老皇帝死了之後,新皇帝才能登基,所以很少會有當了皇帝之後自己父親還活著的情況。不過少歸少,並不代表沒有,歷史上還是有這麼幾個特殊的情況。

這就涉及一個名詞,太上皇。

所謂太上皇,通常給予的對象是活著禪位給自己兒子的皇帝,比如說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趙構、宋徽宗趙佶、清高宗乾隆。這些太上皇,都是正兒八經自己當過皇帝的。但是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父親劉太公,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除了劉太公這個太上皇之外,一般來說太上皇之所以成為太上皇,很多情況下都是被逼的。比如說唐高祖李淵,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後,被迫禪位成為太上皇;比如說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被自己的兒子李亨強行尊為太上皇 ,比如說宋徽宗趙佶,當他成為太上皇的時候已經是金人的俘虜。

像這些被迫成為太上皇的人,在成為太上皇之後處境都不是那麼好,畢竟皇帝的位置只有一個,太上皇也就是名頭響亮一點,但不能凌駕於皇帝之上。像李淵、李隆基這些太上皇,就連自己的人身自由都是受到限制的。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是自己主動禪位的,但是手裡還是緊緊的拽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比如說宋高宗趙構、清高宗乾隆,雖然已經退位,但都是真正的管事者,而前面那個皇帝,其實就是他們操縱的傀儡。


但不管這些太上皇是怎麼退位的,哪怕是被迫退位,現任皇帝對他們還是得恭恭敬敬,至少表面上得裝得恭恭敬敬。畢竟在以孝治國的封建時代,皇帝更是要做表率,否則難以服眾。所以,皇帝對於太上皇,也是要定期請安的。也就是說,按照封建禮制,太上皇不用給皇帝下跪,反而是皇帝要對太上皇請安。

聖旨,也就是皇帝旨意和命令。

這個旨意和命令,是對臣下發布的。理論上來說太上皇也是皇帝臣下,但是在孝的外殼下,皇帝是不會對太上皇頒發明顯帶上下級關係的聖旨,也就談不上太上皇要給下跪一說。


小鎮月明


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重要的事情講三遍。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孝治天下,皇家更是如此,最起碼錶面功夫得做足了,給天下百姓做個榜樣。一個“孝”字就固定了兩人的關係,既然盡孝,哪有下跪接旨一說。為了表現孝心,還得經常去請安,誰跪誰一目瞭然。



太上皇退位後,雖然大部分沒有實際權利,但還是有部分控制國家政權的,再加上象徵地位要比皇帝高啊。下面舉兩個例子:

1.退位不讓權的

乾隆,為了不超過他爺爺,主動退位做了太上皇,他兒子做了嘉慶皇帝,但這個皇帝做的憋屈啊,事事需要向乾隆彙報,國家大權還是在乾隆手中。這樣的話,誰給誰下旨還不一定呢。



2.毫無實權的

李源,被兒子李世民逼迫退位,做了太上皇。雖然毫無實權,但李世民在外人面前,還是畢恭畢敬的,凸現自己的孝心,當然也怕李源不給自己面子,當場發作,搞得下不來臺。



所以呢,不管是太上皇還是皇太后,名義上總歸是皇帝的長輩,這就決定了皇帝一般不會向其下旨,更別提下跪接旨了。


歷史伶俜者


皇帝不可能給太上皇、皇太后傳聖旨。太上皇、皇太后也自然不可能下跪接聖旨。不要說聖旨了,就算皇帝親臨,也是皇帝給太上皇和皇太后行禮,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古代以孝道治天下,孝道是封建綱常的基礎。任何人都要尊崇孝道,至少在名義上表面上要做到這個樣子,皇帝也不能例外。

在歷史上,但凡存在太上皇和皇太后,皇帝都是有義務去拜見的,而不是太上皇和皇帝來拜見皇帝。此外,歷史上沒有一旦道旨是皇帝下給太上皇和皇太后的。因為太上皇、皇太后也屬於“聖”。

像唐玄宗、明英宗這種皇位被搶走的太上皇,雖然繼位的皇帝並不喜歡他們的存在,並且在實際上也對他們百般刁難和折磨。但是在表面上,皇帝還是尊崇他們的。比如唐肅宗在靈武繼位以後,名義上還要派大臣去給已經退位的唐玄宗報告;而明朝的景泰帝,在迎回明英宗的時候,雖然景泰帝不願意見到明英宗,但是景泰帝也不得不對沒有任何實權的明英宗行禮。

漢朝的劉邦當上皇帝以後,更是將尊父的傳統發展到了極致。劉邦建立漢朝,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沒有幫上什麼忙,也自然沒有建立什麼功勳。不過,劉邦作為一個皇帝,也還是堅持對劉太公行禮,每五天就要去給劉太公請一次安。

後來,有人提醒劉太公,說劉邦貴為皇帝,而劉太公作為一個臣子,皇帝給臣子行禮不好,壞了規矩。從此以後,劉邦面見劉太公,劉太公反而給劉邦行禮。劉邦知道原因以後,就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自此,皇帝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給太上皇行禮了。


蘇綻


其實簡單的說就是皇帝向長輩宣佈聖旨,長輩需不需要跪接聖旨。

不過也有例外情況,比如皇帝還沒駕崩,弟弟或者其他皇族親屬繼位比如明英宗。或者兄長去世,把皇位傳給弟弟,嫂嫂被尊稱為皇太后等等。

一般來說是不用下跪的,但是要象徵性的行禮。因為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大多情況下都是皇帝的長輩。

但是有時候,比如叔叔發動政變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叔叔給侄子冊封的皇太后宣佈聖旨時候,這個皇太后(不是很強勢的)是可能下跪的,強勢的可能不下跪,但是很大可能會被殺。


歷史的凝望


古代的太上皇、太后見到現任實權皇帝要行跪拜禮嗎?還有聖旨一般用來幹嘛的,且看在下的分析。

什麼是太上之意?

如果連太上皇三個字中的“太上”之意都不知道,那麼怎麼會知道太上皇會不會需要下拜。所謂的太上皇最早是秦始皇發明的,但是真正開始起實際作用的是漢高祖劉邦時期。那時候的劉太公見了劉邦差點要下拜,劉邦為了避免以後這種尷尬場面,所以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其中這“太上”就是無上之意,雖然沒啥實權,但是就避免了父親跪拜的兒子尷尬場面。

有了這個漢高祖典範擺在那裡,誰還敢作反面教材?所以太上皇見了現任實權皇帝,太上皇是不需要行跪拜禮的。

聖旨是什麼?

古代從皇帝發下來的文書分兩大類,從秦始皇開創皇帝事業開始,就是制和詔。所謂制,就是制度之命也。像是立后妃,封王,拜宰相、三公等等這樣的大事就得用制書。而所謂的詔書,即教也,用以告教百姓用的。有宰相的時候,制和詔都需要經過宰相的批准才是真聖旨,沒有宰相的時候皇帝說什麼,什麼就是聖旨了。

其實所謂的聖旨一般是人們對古代帝王下行文書的一種稱謂,而各朝各代官方不一定把它叫做聖旨,比如唐朝稱為敕,宋朝把皇帝的御筆和手詔稱為“內降”,朝代不一樣,叫法也不一樣。但是我們都可以把其概稱為聖旨。


再來看這個問題,就知道之所以封太上皇,就是為了不行跪拜禮。再加上皇帝也不會向太上皇下所謂的聖旨,只有在尊太上皇,太后這些重大事情的時候發一道制書下來而已。甚至在前任還是皇帝的時候就已經替自己做了這尊號問題,這就是古代的實際情況,而不是電視劇那樣,動不動就是一道聖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