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詩人孟浩然本有希望出任高官,為何最終與仕途無緣?

文史磚家


與其說是官場的人不看好他,不如說自己情商不咋地,單純的可怕,他不能做官有些自己原因吧

1自己成績不咋地

年輕時在鹿門山求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及冠之後,遍天下,廣交友,到達而立之年,進京趕考,到屢試不第,有才氣,沒官氣,三年後返。



2.諷刺皇帝不賢明

孟浩然三十九歲的時候,進京趕考,想謀求一官半職,然而,科舉不中,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他和張說交誼甚篤。傳說張說曾邀請他到自家做客,適逢玄宗至,孟浩然驚避床下。帝曰,朕聽說孟浩然在這,人呢,張說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說出來都說是人才,出來見見吧。孟浩然自誦其詩,來了個“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看來你對我是有滿腹鬧騷,滿肚子的意見啊,咋了,我在你眼裡就這麼不堪,不是明主麼,孟浩然崩潰,掩面涕泣。



3 情商不咋地

還有件小事,可以看出孟浩然智商高情商不咋地,當初孟浩然“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一句震驚了長安,萬眾矚目。郡守韓朝宗欣賞他的才華,而且向其他高官宣揚他的才華,再和他約好日子帶他去向那些人推薦。約定的日期到了,不巧,孟浩然那天有事,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吹牛的很是開心啊,大家相處的也很是融洽,得意忘形了哈,誰還記得韓大人。有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在先,不能再喝了,別人替你引薦,失約不好吧。他不高興地說,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瓦上霜,哪管其他的事,其他的事明天再說,好吧!把這位韓大人也是的不行,你高傲,你厲害,你別找我就行了。


你說自己考試不行,當面諷刺皇帝,放大臣的鴿子,還放蕩形骸,這樣的人真的能做好官麼


乾淨利落


孟浩然與仕途並非完全無緣,其實他有過一次入仕的機會,無奈讓自己的一首“牢騷”詩給毀了。

孟浩然的詩作被王維所看好,認為這是個人才,王維也是大詩人,但是大家應該不知道,人家是開元19年的狀元,所以位居高官,唐玄宗都經常與他談詩論文。

所以孟浩然被王維看好,就有了面見皇帝的機會,很快機會便來了。

有一天,王維邀請孟浩然來家中談論風雅,忽然門外一聲通報,皇帝駕到。

孟浩然也想面君,但是畢竟太倉促,沒有準備好,於是一頭躲進床下,藏了起來。

王維見了皇帝,也不敢隱瞞,便奏聞玄宗皇帝,孟浩然在他家中。

唐玄宗回答:“我也聽聞此人頗有才華,不如出來一見吧。”

幸福來得有點突然,孟浩然似乎感到就要被委以重任了,趕緊整理了一下衣冠,到前堂面聖。

唐玄宗問孟浩然:“你帶來詩了嗎?”

孟浩然答對:“來時倉促,不曾帶來。”

唐玄宗說:“那就隨便吟一首來吧。”

孟浩然想了想,也不知道怎麼了,腦子一抽,吟了一首《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皇帝聽了臉上黑線都下來了,說道:“我未曾棄置人才,只是你不來求進,為何作如此詩作?”說完,拂袖而去。

孟浩然腸子都悔青了,恨不得抽自己兩個耳光,自己作詩無數,卻不知道剛才為何非要選這首仕途不順抒發心中無奈的“牢騷”詩。

所以,有時候向領導抒發自己的不滿還得是講究策略的,讓人覺得你是在發牢騷,可就不美了。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唐朝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眾多,箇中翹楚當首推孟浩然,其名望之大、詩才之高,以至於連李白都曾由衷地感慨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不過,這位名揚天下的大詩人在政壇上卻屢屢碰壁,終其一生也未能躋身廟堂,去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宏偉抱負,之所以會如此,跟孟浩然一次糟糕的表現有關。一切,還要從孟浩然的經歷說起。


孟浩然生於襄陽,年輕時崇尚氣節、喜歡扶危濟困,再加上天性聰穎、詩文俱佳,由是漸漸知名於當世。然而孟浩然雖然很有才,但起初對入仕並不上心,年紀輕輕地便跟隨摯友張子容隱居在鹿門山讀書、作詩,彼此間相互唱和,過得不亦樂乎(“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見《新唐書·卷二百零三》)。



然而隱居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張子容便動了通過科舉求仕的心思,最終在先天元年(712年)冬辭別孟浩然,到京師長安去應試。張子容走後,孟浩然再也沒辦法安定身心,於是沒多久也走出鹿門山,準備到外面闖蕩一番,去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宏偉抱負。這一年,孟浩然剛好25歲。


在唐朝,讀書人要想躋身仕途,最常見的途徑便是參加科舉(包括進士、明經等科),尤其是進士科最為“吃香”,前途也最為光明。然而進士科的考試極其嚴格,錄取人數又最低,所以很多讀書人往往考到頭髮、鬍子都白了,也未能如願。除此之外,讀書人還可以通過詩文干謁高官顯貴,一旦被他們賞識、推薦,也有可能得到任用。



孟浩然出山後漫遊長江流域,在廣交大詩人李白、王昌齡等人為好友外,便是用詩文干謁高官張說、張九齡、韓朝宗等人,以求進身之機,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並沒有得償所願。開元十六年(728年),走投無路的孟浩然被迫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名落孫山,這一年,他剛好40歲。


雖然半生蹭蹬卻依然未能踏進仕途之門,但孟浩然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繼續留在長安,通過獻賦以求賞識。由於孟浩然詩名很大,所以在太學賦詩時曾名動公卿,使在場眾人紛紛為之擱筆,無人敢於抗衡。正是在此期間,孟浩然結識了大詩人王維,並與他結成忘年交。



王維此時已在長安做官,不僅能寫一手好詩,而且精通書畫、音樂,由是年紀輕輕地便成為王公貴族的寵兒,連唐玄宗都對他青睞有加,時不時地會到官署中跟他探討詩歌、音樂。而王維因欣賞孟浩然才學的緣故,也曾數次把他帶入官署,由此給孟浩然、唐玄宗的“邂逅”製造了機會。


且說某日王維正在官署中跟孟浩然談論詩文,突然守門人稟報稱皇帝將至,嚇得孟浩然趕緊藏在床底下,以免被唐玄宗發現。沒想到唐玄宗進入官署後沒多久,便發覺床底下有動靜,便向王維詢問原因,後者不敢欺瞞皇帝,只好以實情相告。


唐玄宗是個愛才之人,加上之前早已聽聞孟浩然的大名,所以非但沒有動怒,反而笑著跟王維說:“朕久聞孟浩然詩文俱佳,卻一直未能親眼見見他,如今既然就在官署中,為何要躲藏不出呢?”緊接著,皇帝下詔令孟浩然出來,並讓他背誦最新的詩作。皇帝這樣做明顯在考驗孟浩然,一旦對方表現出色,必定會被拜為大官。



然而,孟浩然大概是很緊張的緣故,一時間“腦子短路”,並沒有多想便張口背誦新作。沒成想,這首詩中有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讓皇帝聽後倍覺不爽。只見唐玄宗冷冷地盯著孟浩然,然後以冰冷地口氣說道:“卿從沒向朕求過官,朕也不曾拋棄卿,怎麼能講是‘不才明主棄’呢?”


唐玄宗頓了頓,繼續說道:“況且卿既然久病在身,還來京師求進作甚?不如回鄉養病去吧!”說完,唐玄宗拂袖而去,只留下呆若木雞的孟浩然,和連連叫苦的王維。就此,孟浩然尚未進入仕途便被判處“死刑”,此後再沒有機會做官。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孟浩然因背身毒瘡,最終不治而死,終年52歲。



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開元末,病疽背卒。引文同上。



文史磚家


說起孟浩然,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盛唐時代-田園詩人,無人出其右。他在田園詩歌方面的成就,可以這麼形容:與李白同代而能領風騷的屈指可數,他算一個。

說起盛唐時代的文人墨客,大夥心裡基本上會蹦出幾個形容詞:倚馬千言,縱情山水,放蕩不羈,不畏權貴,書生意氣,藐視廟堂,當然還有憂國憂民,孟浩然很不幸,也沒跳出這個時代的性格特徵。

古時文人做官有多種方法,最主流的兩種是科舉和推薦,孟浩然自25歲起,離家出走,廣交朋友,拜訪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結識了王維、李白、張九齡等人,然而孟浩然生性灑脫,不受拘束,多次被推薦都遺憾錯過。一次襄州刺史韓朝宗對孟浩然十分欣賞,約他相見,誰知道他跟朋友喝酒居然把這事忘了,朋友提醒他不要爽約,居然滿不在意,韓朝宗很不高興,從此沒了聯繫。多次推薦無果,孟浩然走上了科舉考試的道路,不想命運作怪,多次不仕,有記載說一次他在王維家喝酒,正巧碰到玄宗皇帝找王維,孟浩然嚇得躲到了床底下,王維沒有隱瞞,告訴了皇帝,玄宗多次聽人說起孟浩然大名,正想見見他,不料孟浩然當著玄宗的面,趁著酒勁,作了一首出氣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好嘛,玄宗不高興了,卿不求進,奈何凡有此作,怪我咯,遂命放歸南山,終身不仕,這下徹底斷了孟浩然的仕途。

孟浩然一生在歸隱田園和廟堂求官兩者間猶豫不定,也是他性格使然,放到現在就是選擇性困難症,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什麼好,終於在玄宗這碰了了結做官的釘子,從此歸隱田園,隱居山水。(看來喝酒誤事,古今概莫能外呀,詩人加酒,更是出人意表)。


堂前—飛燕


孟浩然,原本有希望做高官,但是他最終沒有高官,我覺得這有多種原因。

首先是孟浩然的性格,孟浩然的性格非常灑脫,是那種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的人。趁年輕的時候都去考科舉,孟浩然年輕時隱居在鹿門山,一直到40歲才去京師。有一次,本來孟浩然要與朋友去京師。但是有人跟他喝酒,孟浩然喝高興了,就把這個事兒忘在腦後,他的僕人提醒他,孟浩然訓他一頓說,我都喝酒了,還提這個事幹嘛?孟浩然也不因此事後悔。

其次是孟浩然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現自己。孟浩然到了京師之後,張九齡,王維都很推崇他,把他當做朋友,王維還把孟浩然拉到家裡住。唐玄宗微服私訪,孟浩然嚇得躲在了床下,王維也不敢說假話,就著實說孟浩然藏起來了,皇帝很高興說,我一直聽說他的大名,還只是沒有見到他,他為什麼藏起來呢。就讓孟浩然出來。問孟浩然寫的詩,孟浩然開始給皇帝讀,結果讀到了一句,不才明主棄。皇帝就不高興了,你自己不出來做官兒,怎麼說我放棄了你呢?你這是誣陷我呢,你回去吧。是孟浩然當大官的夢想就破滅了。

雖然孟浩然沒有當上大官,但是中國多了一位優秀的詩人。這不得不說也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歷史漫談君


這個問題有點奇怪,什麼叫有希望出任高官?唐朝官級分九品,每品又有上下等區分,一般士子既便進士及第,也要從品秩最低的九品官幹起,也就是股級之類的,然後再通過考評慢慢升遷。孟浩然歷史上雖然有機會入仕,但既便入仕,也不會馬上讓他當高官的。孟夫子有機會被推薦當官,開元二十五至二十六年在荊州時還當過被貶到荊州主政的張九齡的屬官一年,後來自己沒了作官興趣,歸隱田園,我們就不需要為他操這心罷,還是欣賞他的美詩吧,茲錄一首敬之: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與諸子登峴山》謝邀


胡先生北京2018


孟浩然確實很有才情,但最終未得美官,終其原因,還是栽在一次尷尬的"面試"上。

孟浩然家境不錯,祖上給他留下了不少田產,他也落得個自在逍遙,在四十歲以前,一直沒想過進京求取過功名。然而剛剛過了四十歲生日,孟浩然忽然覺得這麼坐吃山空不是個事兒,還得出來參加科舉考試光宗耀祖才成。就這樣,這年冬天,還沒過年,孟浩然就背起行囊去了長安。孟浩然是個愛交朋友的人,漸漸地就和京城的文學圈混熟了,在那裡,他認識嶺南第一進士張九齡,也認識了“詩佛”王維,三個人成了好朋友,尤其是和王維,更是處得情同手足,無所不談。儘管孟浩然還是一個沒名沒份的布衣,而小他十幾歲的王維已經是朝廷命官,但這並未妨礙二人吟詩作賦,飲酒交遊,孟浩然也自信地認為,自己的才華也不差,金榜題名應該不在話下。

然而,信心滿滿的孟浩然卻落榜了,這讓孟浩然很鬱悶,於是就跑到了王維辦公的地方去說說話解解悶。可好巧不巧的是,這天正好玄宗皇帝也經過王維的辦公室,一聽說皇帝來了,孟浩然趕緊藏在床底下。王維畢恭畢敬地出門迎接皇帝,想想孟浩然正在床底下藏著呢,還是得把他喊出來,一是這樣不犯欺君之罪,二是沒準這還會給老大哥一個一步登天的機會。想到這裡,王維便把孟浩然喊了出來,玄宗一見孟浩然便說:“你的才名我也有所耳聞,這樣吧,今天我也沒事兒,你就把你最得意的作品背首給我聽吧。”要知道,這是多麼千截載難逢的機會啊,抓住了這次“面試”的機會,孟浩然可就有了出頭之日,王維在旁邊一聽,都暗暗替這位老大哥高興。

然而,孟浩然也不知是因為緊張還是被動了哪根神經,卻把這次千載難逢的“面試”搞砸了!而搞砸的原因,竟是因為孟浩然給皇帝背了一首完全不在點兒上的詩!孟浩然給皇帝背的這首詩名叫《歲暮歸南山》,全詩如下: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如果單純從詩本身而言,這當然是一首好詩,孟浩然把它拿出來,也是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但他恰恰忘了,他面對的可是皇帝!而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更不是明擺著在皇帝面前發懷才不遇的牢騷嗎?這首詩意思很清楚:我自己很有才,只是皇帝沒給我空間!玄宗聽了,當然是大為震怒,剛開始的好心情全沒了,他生氣地對孟浩然說:“我也沒說不用你啊,是你自己不爭取啊!算了,你還是哪兒來哪兒去吧!”

就這樣,科舉失意的孟浩然算是徹底在皇帝的面試面前被定了性,只能打道回府。因為自知有皇帝這句話壓著,主考官根本不敢錄用,孟浩然一生也就參加了這麼一次科舉考試,此後再沒參加過。

看看吧,“面試”的重要性有多大啊!面試過程中應聘者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著主考官的印象。當然了,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那次面試失敗,一生布衣終身沒做官的孟浩然也就不一定能給我們奉獻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精品力作了,他的那首婦孺皆知的《春曉》也就不會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贏得一席之地了。





唐詩宋詞有風雲


孟浩然一生求仕,無奈時運不濟。

科舉屢試未中,傳統的仕途沒有走通。

詩賦是其長,但牢騷太盛,皇上不喜歡,錯失機遇。

家境有底子,又多交文人雅士,一生遊歷,成就了文壇鉅子。但求仕不成,也是性情使然,他自己一生都不太甘心。


華信巖


我是這樣認為的,他有才華可惜情商低。


xx風清雲淡


孟夫子一生運氣不佳,錯過許多機會,但總體而言,與其說是仕途多舛,莫若說心性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