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殺掉楊修卻放過司馬懿?

guihang520


可能很多事後諸葛的人都覺得曹操沒殺司馬懿是曹操的失誤,但我並不這麼看,先說楊修,詳情大家都知道,就不必細說了,這種人在哪個領導下面,估計都是比較討厭的人,中國職場不同於西方,領導喜歡看破不說破的人,當面挑明和背後與領導私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領導大多喜歡比自己略笨一點的下屬,才顯得自己英明神武,事事搶在領導前面,這不是讓領導很難堪嗎?其實曹操還是有些氣量的,連續三次才殺了他,放到現在,可能一次就被領導炒魷魚了。

再說司馬懿,他沒有任何被殺的理由,他一直恪盡職守,對曹家忠心耿耿,曹操為什麼要殺他呢,做為幕僚,在樊城之戰和漢中之戰,都給曹操獻了計策,雖然曹操並無採納,但事後看,他的計策都是可行的,曹操能不知道嗎?許多人認為司馬懿隱藏很深,是個陰謀家,但我覺得誰也沒鑽到對方肚子裡,基本都是根據結果來隨便猜測,我想,他司馬懿再怎麼厲害,也不是神仙吧,要不是曹睿那麼年輕就死了,而他卻熬過了三代君主,他根本沒有機會篡權的吧,這些難道他在當初都能預料得到嗎?顯然,一切都是順勢而為,因地制宜的結果。

因此,對於一個一直忠心耿耿的人,曹操沒有任何理由殺他,曹操在能,也想不到曹丕,曹睿都會死的那麼快,真所謂造物弄人啊!


純真的傑


楊修,字德祖,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人,是太尉楊彪之子,與袁紹家族差不多,也是四世三公,是當時一等一的名門望族。不過,因為東漢時權歸尚書,三公已經沒有實權,所以楊修父祖任職的太尉、司徒等官職也都成了朝廷的榮譽職位。東漢時,崇尚經義之學,弘農楊氏多以文學顯名,楊修也是如此,他為人好學,史稱有俊才,在建安年間被舉孝廉,官拜郎中。如果沒有攤上東漢末年的亂世,楊修可能與袁紹、袁術、曹操等官二代、富二代的人生軌跡沒什麼不同。

(楊修:家世顯赫)

曹操發跡以後,雖然也被給予了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待遇,但是朝臣清流對曹操的閹宦之後的身份很看不上。作為政治家,雖然曹操的家族起點頗高,但是畢竟名望不夠,因此即使曹操心裡很不願意,還是延攬了很多世家大族的子弟入幕,充當丞相府的各級官吏,與漢朝中央的官職是兩套體系,藉以收攏世族人心,楊修、司馬懿都是因為這個原因被徵辟入府。

楊修剛滿25歲,就被曹操要過去擔任丞相府的主簿,相當於辦公室主任,負責打點丞相府的內外事務。當時曹操軍國多事,楊修負責內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世說新語·捷悟篇》記載了四則楊修展才之事,他的才華曹操亦曾自嘆不如,曾說過“德祖才思快我三十里”(曹操與楊修共同猜謎,楊修頃刻知曉謎底,而直到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猜出謎底,此即所謂才思快三十里)。

(曹操說:德祖才思快我三十里)

楊修可謂名門之後,政界新星,文學嫻熟,在當時頗具人望。然而,在漢中之戰將告尾聲時,卻突然以“擾亂軍心”之名被殺于軍中。作為成熟的政治家,曹操只會盤算事利弊得失,而非是個人情感,這從曹操當年痛失子侄曹昂和曹安民,又失猛將典韋的宛城之戰,可最後還是禮遇歸降的張繡就可見一斑。那麼曹操之所以要殺楊修,必然也有“擾亂軍心”之外的原因,所謂的“雞肋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

楊修“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這是事實,曹操曾給楊修的父親楊彪寫信就忿忿地說:你教的好兒子,竟然經常與我作對!楊彪是怎麼回覆的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想來楊彪也不會多解釋。因為袁術、袁紹按照姻親關係得叫楊彪表叔,而二袁是在早期能夠掀翻曹操的一方諸侯,曹操早就有心想殺楊彪,只是無故殺害大臣,因此引而未發。二袁先後敗亡,曹操一統北方,楊氏一族的政治危機暫時過去了。

不過楊修自詡聰明絕頂,在丞相府做了很多讓曹操記恨的事。這些事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屬日常生活範圍,包括改建花園大門、分食塞北酥餅和所謂的“夢中殺人”三事,這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亂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楊修揭穿。身邊有這樣一個才思敏捷、能參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不“忌”不“惡”乃至時時加以防範呢? 但是,曹操殺楊修時,距其去世只有一年了,前面的十多年都能忍下來,為何在最後一年卻忍不了了?

人都說人老心慈,多有不忍之心。曹操殺了楊修,回朝後在路上碰到了楊彪,就打招呼說:“幾日不見,你可清瘦了很多!”楊彪回答道:“昔日漢武帝的近臣、匈奴貴族金日磾有兩個兒子,漢武帝非常寵信他們,讓他們在宮中侍奉。後來金日磾發現自己的兩個兒子淫亂宮中,就一狠心把他倆殺了,免得以後生出禍患。我自愧沒有金日磾那樣的先見之明,但畢竟還有老牛舔小牛那樣的親子之愛。”楊彪委婉地表達了痛惜愛子被殺的心情。曹操聽後,心裡就十分過意不去。

(楊修的執念)

如果說日常生活屢犯曹操所忌還不算大過,那麼楊修深度捲入了立儲之爭,則是屬於政治活動範圍了。一旦涉及到政治漩渦,基本上都是拔出蘿蔔帶出泥,一損俱損了。

楊修參與立儲之爭,證據確鑿。如告發曹丕陰事、教曹植斬門吏而出、為曹植作《答教》等事。前文說曹操曾寫信責備楊彪,就是說的這事。楊修已深深地捲入宮廷鬥爭之中,他竭力輔佐曹植爭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對曹丕繼位。楊修不死,曹植爭立之心不死。關鍵是楊修還才思“快我三十里”,背後又是“四世三公”的豪門家族,這樣的能量的人物,如果留下來必將成為他身後的大患,尤其是曹操在公元217年就已經立了曹丕做世子,楊修等人不甘心,一直想再爭一爭。這樣的格局下,一旦曹操去世,難保不禍起蕭牆。以曹操的政治敏感度,楊修之死,也是情理之中了,唯一欠缺的只是一個時機和理由。

至於司馬懿,則事事與楊修相反。雖然同為才俊,楊修好爭勝,司馬懿好守拙。謹小慎微的司馬懿,兢兢業業,即使曹操發現了“鷹視狼顧”之相,也找不到把柄來殺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錯綜紛亂的政局中,司馬懿雖也參與了黨爭,卻捨棄了爭儲勢頭正盛的曹植,選擇了嫡長子曹丕,積極為之出謀劃策。曹操雖然對司馬懿也不放心,但是有曹丕力保,加上對曹丕能力的信任,曹操認為曹丕有能力駕馭司馬懿。同時,曹操對孫兒曹睿也是頗為青睞,曾說“吾基於爾三世矣”,曹操可能認為既然曹氏一族英才輩出,量他司馬懿也翻不起什麼浪花了吧。


(司馬懿說:選對人很關鍵)

出於曹操扶上馬送一程的想法,司馬懿被作為曹丕的輔政班子有驚無險地度過了曹魏政權換屆的過渡期。

司馬懿之所以能成事,也不是在曹丕、曹植兄弟爭儲時明哲保身,所謂富貴險中求,考驗的就是政治智慧。賈詡能有意無意地點撥曹操立儲之事,可見朝堂上人心向背,楊修卻選擇了政治浪漫主義傾向的曹植作為輔佐對象,可見其出於同好的個人情感而非政治家的利益盤算。這樣又如何能在處處兇險的政治漩渦裡逢凶化吉呢?


而知而行


曹操


曹操是個十分有才幹的人,懂得選賢任能,但同時用人的疑心也是很重,總喜歡未雨綢繆避兇化吉。所以做事上都是稟著個人的信條“寧可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的原則,將一切都可能消除於未然。

譬如:曹操的兒子曹衝去世的時候,曹操殺掉了和曹衝交往密切的周不疑,原因就是怕自己無法掌控這位天才。


所以曹操這種處事方式,加上楊修與司馬懿做法的不同,導致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下面看下倆人都是“聰明人”,為何只殺了楊修卻放過了司馬懿。

楊修

楊修為人高傲,總喜歡將自己的聰明展現出來,時常揣度曹操的心思且如肚子裡的“蛔蟲”一般,屢試不爽。如: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盒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笑,而心惡之。——《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再如:曹操的家建花園,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眾人均猜不出什麼意思。而楊修看了以後,對施工的說:“曹操閒門太闊,改窄一點”,曹操見後驚訝的同時,內心也是不悅。

總之,楊修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揣度曹操的做法,對於曹操這種疑心重且有喜歡防範於未然的人來說,無疑是作死的節奏。終於在所謂的“雞肋事件”上斷送了自己的生命。

最後一次是曹操親自宿營漢中,想要討伐劉備卻因打與不打犯難,夾出雞肋感慨:“就像這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時傳令兵進來訓問今晚的口令,曹操隨口說了二字“雞肋”。這事傳到楊修的耳朵裡,當即想著回賬收拾行囊,其餘人見了問這事何意,楊修笑著說:“雞肋不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嗎?魏王是在打與不打犯難呢!所以這場戰一定不會再打了”

曹操出賬看見很多士兵收拾行囊,得知緣由後將楊修以“妖言惑眾,擾亂軍心”為由下令處死。而事實上,曹操也的確沒幾天就撤軍了,只能說,楊修趕上了讓曹操殺的好時機!在看司馬懿。

司馬懿


這位司馬懿和楊修想比的話,只能以一個是王者一個是青銅來形容。

首先,司馬懿為人低調做事能忍,沒有展示出來自己的野心,也就沒有給曹操留下自己的把柄。

其次,司馬懿選對了主子,輔助的是曹丕。在曹衝死後,對兒子曹丕和曹植繼位問題上深思之後,選擇了曹丕。而曹丕也很像曹操的性格,知人善用且又多疑,曹操深信兒子能夠掌控住司馬懿,再加上司馬懿堅定在曹丕身邊輔助,為其掃平道路,所以才留了他一命。
不過,讓曹操想不到的是這位司馬懿具能活,熬過來他、他兒子、他孫子三代,最終取而代之。如果曹操活著能夠算到的話,相信也是不會放過司馬懿的吧!


大山聊歷史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楊修與司馬懿的行為:

楊修:恃才傲物、處處顯擺自己的文才與知識計謀,還時時處處去和曹操比計謀,社會閱歷太淺、而又幫不上主公曹操的忙,他的能力計謀在主公曹操面前都是小兒科。還盡給主人曹操增添麻煩和給曹操增加創造煩惱的人。

楊修明目張膽的教導曹植去爭奪魏王世子的位置、犯了對主公對權力交接,對世子的立儲施恩立威之情。當曹操正思退兵在進退兩難之時,以"雞肋"為夜值交班暗號,楊修猜出了曹操心事,並且公佈了曹操心理,犯了"渙散軍心、揣摩主公君主之心"的大忌形為。

司馬懿:有文采、有膽有識、懂隱忍,非曹操不問計就不說話,是個有城府有謀略知忍讓的人,主公多喜歡用這種人,不給主子添麻煩還能為主人曹操解決麻煩的人。

在曹丕與曹植爭儲當世子和對曹操出計謀時己盡示出了司馬懿的能力、智慧與城府。

兩相一對比,顯示出了楊修只有文采和知識不懂得為臣下之道、對官場人情世故閱歷太少,對曹操家事政務都只能幫倒忙和添亂的人,所以曹操選擇殺了楊修。

曹操也經過多方考驗認為司馬懿對曹丕忠誠,和將來對曹家奪取天下有幫助、是個人才,所以選擇讓曹丕一邊使用司馬懿和防範著司馬懿。

兩個事例一對比,已經盡顯出了曹操看人的眼光是非常毒辣和精準的。


武夷山獨行俠


這要從兩人的性格和曹操的想法來看了。

首先是曹操的想法,曹操是想打破士族壟斷的情況,所以他提倡唯才是舉,打壓士族,但是當時的情況是曹操如果想要維持統治必須得依靠士族並作出適當讓步,下面再看看楊修和司馬懿的區別。

楊修應該是出生弘農楊氏、其祖為太尉楊震,司馬家也是傳承至今的世家大族,都屬於曹操想打壓又不得不用的行列。楊修的性格是恃才傲物,無時無刻不在顯露自己的才華,擅自猜測人主的想法,關鍵每次還猜對了,說實話這廝情商是蠻低的,犯了猜測人主想法的大忌還不自知,還沾沾自喜,到處炫耀,在漢中之戰是以雞肋之說被曹操冠以動搖軍心的罪名斬殺,終於把自己給作死了;而司馬懿就不同雖然很有才能,確很能掌握分寸,該說的不該說的很清楚,曹操在世的時候也很注意自己的言行,曹擦雖然知道他狼子野心,但一直找不到藉口殺他。

在曹操打壓士族的想法下,楊修和司馬懿都屬於要被打壓的一類人,但是楊修太自大,被曹操找到藉口殺死,而司馬懿不愧是一名厲害的陰謀家,平常謹言慎行,讓曹操一直找不到藉口殺他。


最光陰549


在曹操、曹丕及曹叡三代,總的來說,司馬懿還是挺安分守己,沒什麼出格的事,獻計獻策,帶兵出征都盡職盡責,沒有什麼毛病。沒理由殺他

至於“三馬拱曹”是後話,只怪皇帝年幼,曹家後代太無能。例如曹爽,大權在握,卻讓給了司馬懿。別說司馬懿,換一個人也會動心。即使司馬懿不起心思,也會有人窺視帝位,這利益太誘人了。

如果說司馬懿藏得太深,楊修則明晃晃地觸犯了大忌。

一,攪進了世子之爭。這可不是好玩的。繼位,是不是政治、是屬國事還是家事,歷來都分不清,許多人實力派聰明人都避之不及,話都不敢說。即使帝王問,如有旁人在場也會巧妙推掉話題。分不清的事,有幾人敢參和?

二、揣摩老闆心思,還到處傳唱,搞得毫無機密可言,任何帝王都會起殺心。就是今天我們在上班,誰像他那樣隨意猜測、傳唱老闆的心思,遲早也會被炒魷魚。

三、動搖軍心。軍事進展不順,士氣低落,是戰是退正猶豫不決,心裡正煩呢?他倒好,不出謀劃策,不鼓舞士氣,還搞得像逃兵一樣卷好了鋪蓋,這讓將士哪兒有心思堅守?更沒心思打反擊了!完全像是劉備派來動搖軍心的探子,當然,探子還是秘密傳謠,不敢如此公開說撤軍。

聰明害人!此時不殺,更待何時!


碧水青山0


楊修恃才傲物,放蕩不羈,這也是古代才子的本性使然。千不該萬不該看破而又說破曹操最見不得人的隱私。曹操的前期尚有容人之量,後期權傾朝野,生殺予奪一人為之,專殺那些與他做對的文人,象孔融、彌衡、崔琰等人皆不能倖免,而楊修卻在不斷引火燒身,不是在找死嗎?楊修看來還不懂政治,哪比得司馬懿老謀深算,潛機藏形,把曹操徹底看透,始終不露破綻,找不出殺他的理由。若依倫常論之,曹魏奪人天下,也應遭此報應,沒什麼可遺憾的。似南朝、五代之短命建號,皆因僭越之因造成的,德不配位者只能曇花一現。


天山月3


楊修這個人太過耍小聰明瞭,有些事情看透千萬別說透,特別是在逆境時,而這個人不但把看透的事情說出來,而且還自做主張鼓動一部分人去按他看透的事情去實施,他這樣做不但犯了一個謀士的大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渙散了人心和軍心,這樣的人不殺不能穩定人心和軍紀。

司馬是一個老謀深算之大謀略家,心中的,看到的,猜透的東西絕對不說出來,而且有些事情上去迎合阿瞞,他雖然想除掉司馬而一直抓不住把抦,所以他拿司馬沒有任何辦法。



痴騎朽翁


楊修,恃才若狂,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愛耍小聰明,自以為很有本事和才能,自以為天下老子第一,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曹操忍夠了楊修,忍無可忍,無法再忍,公報私仇,殺了自己最得力又有遠見謀士,多次不聽楊修之言,受到楊修譏諷和打大敗仗。可見,楊修的造詣,可以和諸葛亮,司馬懿等謀士齊名。曹操錯殺冤殺楊修,是曹操最大過錯和軍事上最大損失。曹操真是蠢到家,自斷左臂右膀,不好好利用楊修的聰明才智,可見曹操不會用人為賢,心胸太狹小,容不得能力遠遠超過曹操的得力謀士,干將,以至於經常打大敗仗,好幾次死裡逃生,差點成為孤魂野鬼,如果能充分利用楊修的聰明才智,曹操早就打敗智多星諸葛亮了,還早就統一三國了。楊修,是曠世奇才,是十分著名的謀士,看問題十分獨到,正確,遠見。曹操不是什麼軍事家,謀略與楊修比,差遠了,差十萬八千里。司馬懿,太低調,太有心機,隱忍不發,忍辱負重,等待時機,機會,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要謀朝篡位,曹操早就知道司馬懿是十分危險人物,是貨害,沒法,只有司馬懿才能打敗諸葛亮,同時,沒有蒐集到,得到司馬懿要謀反的證據,只不過是曹操的猜測,假想大敵,不想,猜測對了,司馬懿,曹丕死了,司馬懿這個老傢伙,老骨頭還不死,要造反,要奪曹操的天下,奪得曹操的天下,才安靜地死去,才死得冥目。可見,司馬懿比楊修更危險,兇險,曺操不殺司馬懿而殺楊修,真是愚蠢之極,蠢到家了,沒有軍事家的眼光,謀略,計謀,膽量,勇氣,胸懷,設有謀略和遠見,不配當軍事家。如果,曹操不殺楊修,反而還重用楊修,以楊修的聰明,智慧和能力,一定能幫曹操打敗對手,死敵,強敵,還能爭取勝利。如果,曹操聽取楊修的忠告和勸告,也不至於輸得那麼慘。如果,曹操能聽取楊修的計謀,一定能打敗對手,死敵,強敵,走向勝利。還能統一中國。可事實是,曹操痛失楊修。楊修死了,曹操也只好打敗仗了。楊修不死,還能幫曹操統一天下。可事實是,曹操殺了楊修謀士,自己接連吃了許多敗仗。曹操吃了那麼多敗仗,才發現自己老了,無力統一天下了。重慶市忠縣金雞鎮人黃常成,寫於廣其結果,東東莞東城|


中國美6220


楊修恃才狂妄,目中無人,做人做事過於高調,鋒芒太露。缺少賈詡的城府,郭嘉的奇謀,荀彧的忠謙。反觀司馬懿,做人四大特點:一是藏,司馬懿自幼勤奮博學,但從不在別人面前外露自己的才華。二是裝,司馬懿知曹操疑心太重,不願輔佐他,儘管曹操多次召喚,司馬懿不惜斷腿,裝瘋賣傻,也不去洛陽。三是忍,曹睿,曹爽多次羞辱司馬懿,司馬懿仍卑恭鞠膝聽從召喚。四是狠,司馬懿對自己的敵人毫不手軟,曹爽就是典型例子。故而司馬懿與楊修有不同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