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孫權沒有偷襲荊州,關羽在襄樊戰役能夠取得怎樣的戰績?

張俊


如果孫權沒有偷襲荊州,我的估計就是:關羽與曹魏極有可能划水而治,這個水可是漢水,關羽最終佔據襄陽,而曹魏仍然佔有樊城。

一條漢水將襄陽與樊城分隔開來,襄陽在漢水南岸,樊城在漢水北岸,漢水在三國時期名字叫沔水。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如果沒有偷襲荊州,那麼關羽就會一心一意在前線與曹魏作戰,當時的戰況是這樣的,關羽包圍了襄陽與樊城,但都沒有拿下城池,襄陽太守呂常緊守襄陽城,徵南將軍曹仁緊守樊城,二城一直在堅守,沒有投降,也沒有被關羽攻破,但都被關羽包圍。

關羽軍前部駐守的地方在樊城的西北方向的偃城,而曹魏的援軍源源不斷的到來,于禁被擒,龐德被斬後,徐晃領兵從宛城來救援,徐晃作出一幅要切斷偃城蜀軍後路的樣子,逼迫偃城蜀軍後撤,這樣徐晃就逼近圍攻樊城的蜀軍。



而曹魏的各路援軍正源源不斷的開往樊城前線,曹操又派出張遼軍前往樊城救援,並且曹操自已也親自帶兵往樊城趕來,形勢對關羽很不利。

關羽即使能和徐晃軍對峙不落下風,但等到張遼軍、曹操本部到來後,一定會失敗,只能退回到漢水南岸,這樣的情況雙方就形成隔水對峙。

之所以雙方會隔漢水對峙,原因有下:

1、關羽無援軍支持,而曹魏援軍不斷,連曹操都親自出馬,關羽雖號稱萬人敵,再歷害,再能打,也不可能擊敗曹魏這麼多部隊,而自已一方的部隊卻毫無補充。



2、關羽有治水權,關羽攻擊襄陽和樊城時,是帶了水軍的,並有對於禁和龐德的戰鬥中,水淹七軍,然後靠水軍俘虜了于禁和斬殺了龐德,而曹操雖有強大的援軍,但是沒有水軍,沒有水軍就無法擊敗關羽的水軍,就無法過漢水而救援襄陽,那麼襄陽孤立無援,遲早要被關羽攻破的。

3、襄陽雖然在關羽同時圍攻襄陽和樊城二城時沒有被攻破,但當關羽退回漢水南岸後,全力攻擊襄陽,襄陽被攻破只是時間問題。

4、關羽軍的糧草補給已經出現問題,而曹軍卻源源不斷的得到供應,在面對曹操的援軍後,糧食不足也得退兵。



5、關羽軍連續圍攻襄陽、樊城二城,連續作戰,士兵得不到休息,已是強弩之末,無法和曹操新到的援軍相抗衡。

那麼關羽在襄樊戰役之後的戰績就是奪得襄陽城,及佔據了漢水南岸直到南郡這一片的地盤。而襄樊戰役之前雙方的疆域線在當陽一帶,當陽位於江陵城及襄陽城的正中,關羽此戰後將雙方疆域線向北推到漢水。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孫權沒有偷襲荊州,遠在襄樊前線的關羽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戰績?筆者的看法是,也許水淹七軍過後,關羽的勝利已經開始終止了。事實上,發生在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戰,關羽一開始就沒有發動戰爭的底氣,也註定了在這場戰爭中他很難有太大的成果,這與荊州三郡可憐的軍事力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年的襄樊之戰,關羽究竟動用了多少軍事力量,史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根據四年前湘水劃界時,關羽曾經統領“號三萬人”來看,去掉基層少量的留守部隊,關羽能夠拿出的機動力量只有這號稱3萬人而已,實際人數自然不足,憑藉這樣的軍事力量想發動北伐,實際上是一件極難完成的工作。



但關羽選擇這樣的做法也與當時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就是樊城以北發生了反對曹操的暴動,已經坐守多年的關羽按耐不住,以為“天下有變”已經開始形成,就迫不及待地選擇了北伐。

隨後的水淹七軍讓他威震華夏,雖然歷史上只是一起自然災害,但于禁3萬人馬的全軍覆沒,也創造了曹操建軍以來所創造的最慘失敗,樊城以北、許昌以南更是暴亂頻頻,眾多地方武裝力量不斷響應關羽,關羽也迅速走向了人生的頂點,但實際上,這一時刻關羽已經危機四伏。

首先樊城以北雖然連續發生暴亂,但暴動的力量多為烏合之眾,對曹操根本形成不了威脅,在之前甚至樊城的曹仁就可以單獨平定周邊的暴亂,這些叛亂雖然一時間聲勢浩大,根本不足以傷筋動骨,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叛亂武裝既希望的力量——關羽兵團,卻無法在這一關鍵時機擴大戰果。



因為這個時候,荊州三郡北伐的重要門戶,襄陽和樊城還牢牢掌握在曹操的手中,由於自身力量本來不足,在兩座堅城面前,關羽也暴露了自己的底線,在連續幾個月的進攻中,兩座城市雖然危機重重,但也卻死死頂住了關羽的進攻,關羽北伐的第一步,就已經陷入到了停滯狀態。

在於禁全軍覆沒之後,徐晃的率軍到來更是不斷地改變戰場局勢,在徐晃連續不斷的進攻中,關羽已經開始連連敗退,樊城外圍多個據點被摧毀,關羽的軍隊甚至一度被逼到漢水邊,要不是手中還有水軍控制著漢水,關羽極有可能被趕回荊州,在孫權偷襲之前,關羽的北伐實際上已經陷入到僵局,前進無路後退更是不甘心,但他已經沒有前進的動力了,更別說這個時期自己的後勤也出了問題。



由於長期的消耗,地域不算廣大的荊州三郡也無法有效提供物資支援,鎮守後方的糜芳無法保證物資供給,甚至與關羽發生了“還而治之”的矛盾,連戰爭的保障都已經失去,即便孫權不選擇偷襲,已經節節敗退的關羽自己也無法在繼續堅持了,事實上當荊州三郡遭到孫權偷襲而迅速失守後,關羽的大軍迅速土崩瓦解也並不僅僅是後方被偷襲的原因,先前在與徐晃的交戰中,關羽兵團就已經遭到了重大損失,後方的丟失只是進一步成為了關羽瓦解的催化劑。

樊城之戰,關羽最後功敗垂成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孫權的背後偷襲,而是在戰爭的一開始,關羽就不應該選擇盲目擴大戰果,因為以他的自身實力根本撐不起這樣大的局面,對於他而言,最好的選擇莫過於以水軍佔領漢水,將漢水以南的襄陽攻克,暫時放棄漢水以北的土地,或者當於禁全軍覆沒,樊城以北發生暴動時,及時將全部戰俘以及響應自己的叛亂武裝接回荊州,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和人口資源,等待下一次做好精心準備的北伐戰爭。


遼寧資深球迷


很難再有突破,估計能佔領襄樊就已經不錯。

關羽水淹七軍後,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此時,中線戰場成為了曹魏方的主要威脅。曹操確實動過遷都的想法,但在司馬懿等人的勸說下,立即改變了主意。先調西線徐晃大軍南下,初戰關羽軍就失利(此時關羽軍都不曾相信荊州後方有失,屬於正面對決),後續又調張遼等從東線合淝馳援(誰知道還沒趕到關羽已敗)。

之所以說關羽很難再有作為,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關羽再英勇,可荊州軍兵力有限,當時在前線兵力約3萬人,即使趁勢拿下襄陽樊城,要留下相當的守軍來鎮守城池,這樣兵力不足的問題就會暴露的更加突出,而益州大本營方面剛經歷了漢中大戰,沒有更多的兵力糧草支援荊州前線。所以關羽兵團此時已經沒有進攻兵力,如果能夠在襄陽樊城抵擋住徐晃軍團和張遼軍團的進攻就算巨大的成功。

不過,關羽已經締造了軍事奇蹟,偏師北伐,打的曹氏宗室第一將領曹仁不敢出城,一戰擒拿當時五子良將排名第一的于禁並斬殺西涼猛將龐德,驚的曹操幾欲遷都以避鋒芒,這份戰績唯足以媲美赤壁之戰的周公瑾。只是雙手難敵四拳,當面對曹操孫權雙方精銳盡出自己又無援兵的局面時,即使姜尚再世、韓信重生也難以挽救敗局。





靖遠0204


兵鋒所向直逼許昌,曹操要遷都鄴城了。當時的政治環境跟諸葛亮北伐時不一樣,心懷漢室的人還是很多的,包括關二北伐就是因為樊城有個人叫候音,寫密信給關二,願意跟他內應外合,關二才會臨時起意提兵北上。不過候音處事不密,被殺,所以關二圍樊城才久攻不下。其實三國時堅城很難打的,霍峻守葭萌,羅憲守永安,郝昭守陳倉,都易守難攻,何況曹仁在樊城多備守城器械,兵精糧足,沒內應真的很難打。但就在這前提下關二也快破城了。當時洪水圍城,泡了多日,只要水退陽光一曬,城就破了。曹操的機動部隊也都派出來了,只要孫權不動,就算關二沒擊退徐晃,劉備也有能力派兵從上庸和關二合流,曹操到時候不遷都都不行。只要曹操遷都鄴城,黃河以南,他就控制不了了。長安以西傳檄而定,至於壽春徐州那邊線,就看孫老狗出不出手了,要是還龜著不動,漢室算是興復了大半了。


逍遙(白子嶽)


怎麼可能呢?

實力決定一切。

關羽雖然獲得水淹七軍的成功,但軍隊數量及攻堅能力、後勤保障都出現了問題。

219年8月水淹七軍,關羽抽調守軍增援,打到12月初依舊沒有攻破襄樊任意一城,接著就是徐晃增援到達,已經打了半年多的關羽軍隊如何在寒風中繼續戰鬥?

所以,哪怕沒有江東偷襲,關羽軍隊面臨襄樊曹仁與徐晃的夾擊,也得撤退。


四川達州


關羽雖忠勇無比,但是性格剛腹自用,聽不得別人的意見,既是孫權不偷襲荊州,關羽也打不勝襄樊戰役。有勇有謀,才能取勝。


157830907


耗掉蠶食曹魏地盤,劉與曹周旋的空間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