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少年器官捐献,助12人重获健康

生离死别,人间至苦,而其中最痛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那份痛苦像负重前行的骆驼,无奈、默不作声且走不出那片"悲凉"的沙漠。

安静的病房中,仪器的滴哒声和点滴的低落变得那么"刺耳",仿佛带来了一种扎心的痛。七八个人像一扇屏风,垂着头,脸上泛着泪痕,围绕在病床前。

伍礼素放下一盒饺子,她用盒中的17个饺子,来给17岁的儿子送行。伍礼素的丈夫简先华再次看到儿子的遗体,仍然无法接受,他不接受儿子的离去,他不接受眼前的现实,他不接受一切在"黑暗中落幕"。

十七岁少年器官捐献,助12人重获健康

小新曾经的病床。

冰冷的灯光透过雪白床单,映射在简开新(小新)的遗体上,面对儿子小新的遗体,聋哑人伍礼素只能发出"呃、啊"的哀嚎以及止不住的眼泪。

肃杀、凄凉,这一幕出现在西南医院20层走廊尽头的一间病房里。2018年7月8日,简先华夫妇来到西南医院与他们的儿子小新做最后的告别。

一张白纸上写着"我们还能帮你们些什么?"重庆红十字会协调员李庆在循例问捐助者家属。简先华摇摇头又点点头:"希望受捐人能活下去,代替我儿好好的活着。"

简先华因为耳聋很少说话,即使说话,他的语调也异于常人显得十分怪异,但依然听得出,此时的他声音里的那份憔悴和祈望。

"黑暗一幕"的降临

小新一家住在合川区渭沱镇荷叶村,父亲简先华49岁,和82岁的爷爷简辉友都是二级听力残疾,只能说简单的话语。母亲伍礼素43岁,又聋又哑,只能发出"呃、啊"之类的声音。可喜的是,独子小新身体健康,他承载了这三世同堂未来生活的所有希望。

简先华种的4亩田地和社会低保是全家人所有经济来源平均月收入平均不足1500元,好在亲戚和邻居时常帮扶,一家人勉强度日。

小新16岁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去重庆一家工厂打工,或多或少,每个月都会寄钱回去贴补家用。

到2018 年夏天,小新在外打工已经第2年多了,陆续往家里寄回了3万多元。因为工作勤奋,不到一年,小新的工资便从800元涨到了3000多元,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日子越来越顺畅,一家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希望。

好景不长,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这个原本充满希望的家坠入绝望深渊。2018年7月2日,小心因车祸意外身亡。

十七岁少年器官捐献,助12人重获健康

准备前往医院做遗体告别的简先华一家人在家吃了顿"团圆饭"

2018年7月2日下午4时许,简先华夫妇在家里包饺子,手机震动,显示小新的来电让他们有些奇怪。知道父母听不见,小新从不打电话回家,只发信息。

伍礼素连忙让邻居帮听电话,邻居骤变的脸色和泛红的眼眶,让伍礼素十分不安。看到邻居写下"小新死了"时,伍礼素崩溃了,撕心裂肺的哀嚎充斥着整栋楼,几乎所有邻里都被这惊天的哭喊引了出来。

伍礼素瘫倒在地上,伴随着哀嚎声她爬回了家。外面虽然已经"天崩地裂"了,但简先华在家里继续一边包着饺子一边看电视毫无察觉。直到简先华看到完全崩溃的伍礼素出现在家门口,邻居围满在门口时才意识到,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简先华接过妻子手中褶皱的字条他也崩溃了,痛哭着拨通了亲戚的电话用怪异的语调重复着"小新死了,小新死了……"

看到这一幕,门外围观的邻居们都落泪了,有的人红着眼眶攥紧拳头敲打墙壁嘟囔着"怎么会这样",有的人握紧身边人的胳膊哽咽抽泣"娃娃还那么小",有的人索性泣不成声……

2018年7月4日下午,在亲戚的陪同下,简先华夫妇来到重庆西南医院认领小新的遗体。

十七岁少年器官捐献,助12人重获健康

这次,夫妇二人绝望的哀嚎仿佛充斥着整个医院。大概2个小时后,瘫坐在小新遗体旁的简先华夫妇均已无力发声,目光呆滞,仿佛整个人都失了魂。

简先华一家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随着小新的逝去在"黑暗中落幕"。

"死"与"生"的摆渡人

李庆是重庆红十字会的协调员,她目睹了这一切。其实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母亲丧子时的痛苦与绝望,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即便目睹过数百次死亡,看到眼前这一幕,李庆仍是哽咽的说不出一句话,她只能蹲在二人身边一直陪着他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

李庆等夫妇二人的情绪稍作缓和后,告诉二人,也许可以帮小新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

十七岁少年器官捐献,助12人重获健康

"大概4个小时后,我试着将情绪相对冷静的伍礼素领去器官捐献宣传栏。起初伍礼素的眼神流露出一丝愤怒,看到我指在'延续'二字后,才慢慢平静下来。"李庆说,伍礼素瘫坐在器官捐献宣传栏前,哭泣未曾停止,许久后她慢慢的站起来,一声不吭地盯着器官捐献宣传栏。

十七岁少年器官捐献,助12人重获健康

获取小新器官前,志愿者以及参与手术的全部医护人员集体默哀

接下来,简先华夫妇轮番在器官捐献宣传栏前沉默、徘徊、流泪……直到深夜,伍礼素看向李庆,指了指器官捐献宣传栏,点了点头。

2018年7月4日16时,重庆西南医院20层一间医生办公室内,伍礼素面前摆着一份《重庆市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表》和一支笔,身边的李庆握着她的手。看着伍礼素,李庆想安慰却说不出一句话,想哭却不敢哭出声,只是默默地陪伍礼素坐着。

"每次感触最深的场景,就是家属填写登记表,签字、摁上手印只需要短短几分钟,但之前常需要数小时的心理准备,捐献者家属心里可能经历了千万次的思绪转变。"李庆说,在对面的她读不出家属心底的想法,却能从家属表情中看到更多的无奈和不舍,可能是对已经确定无法将亲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无奈,还有即将分别的不舍。

李庆从开始协调捐献到见证小新实施捐献都全程参与了,她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奔波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在希望和绝望之间,为逝者与生者打通一条条通道,为生命搭桥,让爱延续。

十七岁少年器官捐献,助12人重获健康

李庆安慰简先华的姐姐

像李庆这样做着器官和遗体捐献协调员,在中国还有2000多名,他们被称为生与死的"摆渡人"。

"让生命不在"黑暗中落幕"

2018年7月9日08时许,在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全程见证下,小新成功捐献了1个心脏、1个肝脏、2个肾脏、2个肺脏,以及1对眼角膜、皮肤、骨骼和遗体。

据悉,小新捐献的器官挽救了6个人的生命,让2个人重见光明,他捐献的皮肤、骨骼至少可以让4个人重获健康,小新的生命将在12个人身上得到延续,他是目前重庆市捐献器官数和救治人数最多的捐献者。

"中国每年约有30万名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患者,但仅有1.6万多人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重庆市红十字会宣传外联部副部长秦红梅介绍,2012年,重庆市开始试点器官捐献,到2015年,总共仅实现68例器官捐献,从2016年开始,器官捐献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6年实现81例,2017年实现109例,2018年到目前已经实现54例。

有意捐献人体器官的,可以登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www. codac.org.cn)或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进行线上登记。也可以到重庆市红十字会在各区县红会、各遗体角膜接受单位和各大移植医院设立的捐献登记站进行书面登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