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為何還要留個口子“網開一面”?

背影286437489


韓信“十面埋伏”擊敗了項羽這種說法還是比較流行的。可是《史記》《漢書》等正史並沒有相關的記載。

有記載的一個是《前漢書平話》:“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里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烏江自刎,萬里江山一歸漢業。”該書由元人編刊,敘事主要依據正史,細節多采用民間傳說、元曲劇目等。

另一個就是琵琶曲《十面埋伏》,氣勢磅礴激昂,確實好聽。但此曲產生於何時尚無定論。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一文中有相似記載。曲譜最早見於公元1818年的《華秋頻琵琶譜》。

所以可以推測,韓信“十面埋伏”擊敗項羽,是後代話本小說為了豐富情節、渲染氣氛,以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而採取的一種杜撰的手段。琵琶曲是對歷史的一種藝術再創作。但隨著廣泛的流傳,人云亦云,也認為這是史實了。就像現在火爆的電視劇也洗白了一些歷史人物。



《史記》說的是,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各路聯軍合圍垓下,要包項羽的餃子,氣吞山河的項羽怎肯束手就擒,和韓信剛正面。韓信先進軍不利,退後,左右兩翼大軍殺出,自己再反殺一波,項羽大敗。晚上,漢軍嗨唱楚歌,唱得楚軍思鄉情切,毫無鬥志,唱得項羽大驚,以為漢軍盡奪楚地。

晚上,項羽帶領八百騎兵向南突圍成功,渡淮河,走陰陵,被老農騙到沼澤地裡來了一波減速,後面灌嬰率領的五千騎兵追上了,等到了東城,無法脫身,身邊也只有二十八騎了。勇猛的項羽帶著二十八騎硬是在五千漢軍中縱橫一波,證明自己認為的非戰之罪,實天亡我。最後來到烏江,發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感嘆,自刎而死。



十面埋伏不存在,網開一面更不存在。實力上,項羽只有征戰多年、人困馬乏、缺糧少助的十萬楚軍,再加上漢軍一曲楚歌揚,楚軍皆斷腸,哪有什麼軍心;漢軍劉邦、韓信、彭越、劉賈、周殷等率領六十萬大軍。態勢上,楚軍已被漢軍合圍。這種情況,要麼是打殲滅戰,要麼是先圍而不殲,甕中捉鱉繼續消耗,最後還是殲滅。

垓下之圍,可以說是劉邦苦心經營多年大戰略包圍項羽的最終成果。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機會不易,失不再來,不可能放棄的。心理上,劉邦被項羽在局部戰場上吊打多年,早就怕了,恨不得項羽早點失敗死去。所以不惜封賞韓信、彭越,讓他們速速帶兵合圍項羽,畢全功於一役。


雲跡樂談


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字典釋義就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這是個成語,典故就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

此戰,劉邦勢在必得,軍事上全權交有韓信謀劃指揮,政治瓦解上,先用了四面楚歌一計,開打後,又放出話,誰斬項羽首級,賞千金,封萬戶侯。得勢之下把項羽虐成渣的心態,全無一絲遮掩與憐憫。

真不知題主說韓信“十面埋伏”,還留口子,網開一面,從何憑何據發出此問??

也是巧,散發弄舟前幾日看了幾集電視劇《軍事聯盟》,該劇用現代人的眼光角度揣摩演義古人心智心詐之術。正與否不論,聯想最近悟空問答不少關於韓信的提問,有些感觸,正要發文。

藉此您這一問,額就嘮叨幾句,可能成了回答偏題,還望見諒。

韓信,後人稱之“兵仙”,軍事之能,縱橫歷史,出其左右者,還真鮮有。劉邦若無韓信助力,真的歷史要改寫。但,但,韓信用兵陣用戰術,佼佼者無愧。政治頭腦上,小學水平。或許心中只想認知,看,劉幫大哥,你的能得天下,我出多大力了費多大心了,你就是不感恩,你也得忘不了我這小弟吧!但他忘了一點:飛鳥盡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

韓信後來的結局,我不用細講了吧?劉邦用著他時,應允他5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君不殺,見鐵不殺。事實呢,還是一命冤西。

十面埋伏!假設司馬懿會怎麼做?假設司馬懿穿越到韓信身邊,又會教他怎麼做?

什麼十面埋伏,那時給自己挖坑。擺個九面埋伏或八面埋伏就行了。讓項羽別隻剩下八百人,無臉回他根據地,故意讓他帶上三五千的回去,有個念想,東山再起。你已挫得他元氣大傷,讓“殘缺”的項羽復仇之火別熄滅好了,你隨時可撲滅他。有項羽這股殘勢制掣,劉邦什麼時候,也得拿你當爺,用著你,不敢滅了你。

或許以及假設,韓信能對陣諸葛亮的話,諸葛丞相也得皺眉。但在政治權謀上,韓信,你在司馬懿面前,真是個小學生。

信筆拈來,言有不確處,還望同好賜教指正。揖手。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1.垓下之戰是劉邦指揮的,劉邦是歷史上親征最多的皇帝,從沛縣起義到平定英布叛亂,十幾年劉邦一直衝在戰爭前線,劉邦深通軍事,有豐富的指揮經驗,又有張良陳平隨行參謀。所以指揮垓下之戰是順理成章的。在垓下之戰前的陳下之戰才是主力決戰,楚軍在固陵之敗東逃到陳縣,漢軍面對退卻的楚軍主動出擊圍項羽於陳下。劉邦帥領漢軍就主動出擊,先【圍項籍於陳,大破之】,在陳下斬殺楚軍十幾個大將。【 羽敗,利幾為陳令,降 】陳下項羽大敗,陳公利幾投降,漢軍佔領陳縣。

項羽東逃到垓下,隨即在垓下遭到漢軍及諸侯軍的包圍。所以垓下之項羽所率領的只是陳下之戰的殘兵敗將,已是強弩之末。漢軍是楚軍的6倍,劉邦已經穩操勝券,加上劉邦已經對韓信不信任了,根本不可能讓韓信指揮垓下之戰,把韓信軍安排在前鋒的位置上,是為了讓其當炮灰。

2.十面埋伏是後人虛構的,《史記》上沒有。四面楚歌是張良之計。信吹們把這些都算在了韓信頭上,是靠虛構情節,移花接木的方法來吹噓韓信。垓下之戰劉邦為總指揮,張良陳平韓信等負責參謀。

3.以《史記》吹噓韓信的風格,如果垓下之戰是韓信指揮的,肯定會明確交待。但是史記上並沒有明確交待是誰指揮的。《淮陰侯列傳》中對垓下之戰是一筆帶過“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為什麼不交待呢?因為是劉邦指揮的,不交待可以使人們誤以為是韓信指揮的,進而達到貶低劉邦的目前。


wangbabulao


《孫子兵法》曰:“歸師勿遏,圍師必缺,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兵聖孫武告訴後人,用兵切勿和一心死戰的軍隊作戰。所以要給敵人留下一些希望,避免敵人拼死作戰。

韓信深通兵法,被後人譽為“兵仙。”按常理來說,韓信會按兵法上說的,網開一面,給敵人留下一條生路。但是,事實上韓信沒有這麼做。韓信恨不得畢其功於一役,一戰就徹底消滅對手。

因為對手太可怕了,對手是神勇無比的項羽。項羽只要存在一天,劉邦和其他諸侯就無法安心。誰知道項羽會不會象在鉅鹿和彭城一樣,突然來個大翻盤。

據司馬遷的《史記》所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對“兵少食盡”的項羽軍,還要“兵圍數重。”包圍一重怕搞不定項羽,硬是包圍了幾重才放心。可見劉邦和諸侯的決心之大,項羽不死,就決不罷休啊。

韓信對項羽是絲毫不帶客氣的。項羽發現不妙時,是怎麼辦的呢?《史記》載:“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韓信精心包圍了數重,還被項羽的800多人擊潰,突圍而去。要知道,項羽軍中已經飯都吃不飽了。項羽這支800多人的小部隊,是餓著肚子的打破了幾十萬人的幾重包圍圈。

發現項羽突圍而去,韓信立刻派出漢軍的騎兵部隊窮追不捨。在烏江邊上時,終於再次追上了項羽。

此時,項羽本可以順利渡江回到江東去的。臨上船時,突然覺得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於是項羽拒絕渡江,與剩下的人和漢軍死戰。隨從死盡後,項羽也身受重傷。項羽突然看到漢軍中有熟人,就說道,我送你個人情,你拿著我的頭去領賞封侯吧。然後,項羽拔劍自刎而死。

項羽真的神勇無比,若是心理素質好些就安然無恙的回江東去了。真如此的話,韓信的十面埋伏就殺不了項羽了。

整個過程中,韓信都沒有網開一面。項羽從垓下之圍中衝突而出,靠的是自己的本事,真刀真槍的殺出去的。(本文原創。)


德全不畏


如果韓信果然給項羽留一個口子的話還叫團團圍困於壩上嗎?道是有個口子叫絕路!那就是農夫所指的沼澤地段,誰敢肯定農夫不是韓信讓一個漢兵扮演的?!又誰敢說擺在烏江上劃一小舟的亭長不是漢軍之一!問題是楚漢戰中已進入絕戰的最後堅段,劉邦韓信可沒項羽那麼大度。韓信是兵仙,在兵對兵將對將搞硬拚韓信肯定不行!所以韓信不動什謀永遠勝不了項羽,況且漢軍有一個強大的領導集團,有頂級的計謀人才如陳平、張良、肅何包括韓信!


f紅望


面對鬥志頑強的敵人,圍三缺一是十分重要的戰術。以戰爭視角看也有幾個層面的意義:

1、降敵鬥志,避免敵人死戰,增加損傷。人在必死環境下會激發出超出尋常的狀態。所謂“哀兵必勝”,逼迫太緊只會徒增變數。

2、促敵分化,面對死亡,大多數人無法剋制內心的恐懼,然而為爭取一線生機,也常出現神來之筆的英雄,但是,一個明確存在的退路,反而可以限制這種突破常理的奇思妙想的產生及執行力。

3、宣我仁義,彰顯一種不趕盡殺絕的態度,讓敵人或潛在敵人的敵意弱化,獲得道義上的正面形象。

總體上講,攻心為上是根本原則。

當然,這僅是從戰爭的功利主義角度,考慮的現實意義。而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文化理念的對抗,從更深遠的層面還有更深遠的意義。


布衣尋道


我覺得韓信與項羽是英雄惜英雄,但是項羽根本看不起韓信的。

這一戰雖然項羽輸了,但是韓信或許並不想殺他,或者想把項羽活抓,但項羽寧願死也不可能被活捉,這一切都因為他是西楚霸王。

另一種說法,韓信留的口子是一片沼澤地,走不通的,而且即使躲進去了,也會被發現,終歸難逃一死。


曉樂歷史庫


如果韓信不留一個口,那麼項羽很有可能作困獸之鬥,也就是破釜沉舟,向死而生,激發士氣,甚至是衝出包圍。

韓信留一個口,項羽就會看到活命的希望,同時製造一種我能衝出包圍的假象,迷惑項羽。只要有一點希望人都不會放棄,也不會拼命。而明面上一點希望都沒有,就會拼命,就如同輸紅了眼的賭徒。

類似於彈簧,你給他一點力,就不會彈起。而非常用力壓到底就會反彈。孫子兵法有曰,不與窮寇拼命。韓信一生用兵用險,自然瞭解此點



哀寒




素素56792842


孫子兵法中提到當把對手逼到絕經的時候,對手必定誓死反抗,這樣的結果就是雙方損失太大,給別人留活路就是給自己留活路,這可能就是絕地求生的道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真正的含義是用強大的軍事思想心理讓對方放棄抵抗但前提是要出師有名!任何時候都有其規則,戰爭有戰爭的規則!不安規則走會越走越糟糕!何為規則,規則就是公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