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穿越回三國時期的蜀國取代劉禪,你要怎麼做才能讓蜀國完成統一大業?

巴洛特利和馬內


世界上有如果麼!如果真的能穿越回三國,做一次劉禪,首先應該改變諸葛亮的以攻為守國策,修生養息,訓練軍馬,減租百姓!

蜀國是個難攻出去的地方,難攻為難受!一定要先做好防守,以觀吳,魏動向,蜀國比吳國早亡了十七年,這與蜀國的政策絕對有關,本來就國力不強的蜀國,諸葛亮卻七出祁山,七次大敗,讓蜀國民不聊生,國家空虛,諸葛亮死後,姜維還是繼承諸葛亮政策,繼續北伐中原,北伐沒成功,卻自己先被滅國,這與諸葛亮的政策有關。如果我能做一次劉禪,絕對修生養息,屯兵關口,等國力增強,以觀別國,如時機成熟,一擊致勝。蜀亡,亡於諸葛亮!


君1687060


既然這是誇誇其談的吹牛之題,在下就來按照私下的意願吹上一回。


假如能夠讓我穿越回三國去代替劉禪的話,不但蜀國的統一大業將指日可待,而且我將用我所學的知識使所有國人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

既然我可以穿越回去,那麼我應該也可以帶上我拿得動的東西,那麼我帶的是一部擁有192GB內存的電腦和一部微型水力發電機,另加一把有子彈的手槍就好了。當然電腦的內存裡必須要有武器、機械、發電、石油、農業等方面的製造生產知識。

當然,我將進行蜀國史無前例的大刀闊斧的改革,不但會得罪許多人,甚至還會有性命之憂,為此我必須首先掌握兵權,另外要訓練幾百名對我絕對忠誠的貼身侍衛用以本人的自身安全防衛。


要不然怕會成了唐順宗李誦,改革還沒完成就被人趕下臺了,想知道頸上腦袋可是就那麼一個的。為此黃皓必須先行根除,諸葛亮必須調任別的部門。具體措施如下:

1、任命諸葛亮仍然擔任丞相一職之外,兼職為兵械部長。楊儀、高翔調入相助。

命令很有發明潛力的諸葛亮大力網羅一切可用的人才,組建一個武器研究製造小組,憑藉電腦中的武器製造知識,盡最以最快的速度在短期內研製出步槍、手榴彈,組建一支長槍部隊。

然後再向深層武器研製發展,乃至最後擁有大炮、坦克、甚至飛機。

2、廢除諸葛亮不斷北伐敲山震虎的策略,開始閉關鎖國,發展經濟。

派遣姜維帶領王平、馬岱、霍戈、守衛漢中以北的陽平關,謹防曹魏部隊南下;派遣穩重的趙雲率領句扶、馬忠、張翼守衛靠近成都的綿竹關;派遣鄧芝率領張嶷、胡濟、傅僉守衛葭萌關;派遣馬岱率領吳懿、張苞、關興駐防涪關;魏延仍然據守漢中。

各部都必須據險而守,遇有北兵南下必須採取堅守不出之策,為後方的發展贏取寶貴的時間,能夠拖個三五年就是勝利。

3、調譙周、費禕兼職擔任農業部正副部長。許靖、秦宓調任水利水電石油部正副部長。

此時國家必須不怕觸犯任何世族地主的利益,進行史上最強的土地革命,把一切土地收歸國有,然後採取“耕者有其田”的方式,按人均分配的原則分發土地到農民手中,國家輕徭薄賦收取少量地租,調動全民生產積極性,從而達到民富國強的願景。

此事可以借鑑司馬炎的“太康之治”。

要求許靖和秦宓利用電腦中有關於發電的知識在全國範圍內大力發展水電、石油能源供應。

4、調蔣琬、馬良在擔任現有職務的同時兼任正副教育部長。

一個國家想要富強首先要用知識武裝百姓的頭腦,目光要往長遠處看。當然經過劉備一意孤行的夷陵之戰之後,蜀漢經濟危機相當嚴重,光靠國家是很難獨立承擔教育這個重擔的,那就多管齊下,鼓勵一切民間可以利用的團體和個人,大力發展民辦教育。



5、調李嚴、董允擔任行政司法部正副部長。

蜀漢國家必須杜絕以人管人的行政體制,設立國家法律,所謂“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必須落到實處。

6、外交安排。

蜀漢國家在爭分奪秒地發展現代化部隊和國家經濟的同時,為了贏得寶貴的時間,對外應不計前嫌、忍氣吞聲,結好東吳孫權,鞏固蜀吳聯盟關係。


在和東吳搞好關係的同時,還要派出使者出訪曹魏,聲明願意向曹魏納貢、稱臣。只有忍得下,才能高得起,想當年韓信爬過“胯下”才有了後來的王臨一方。打鐵還要自身硬,贏得時間,練好內功才是根本。

綜上所述,如果措施得力,不用十年,東吳和曹魏自動前來稱臣納貢。說不定兵不血刃謀個天下歸一也未可知。


農夫看天下


這是個具有挑戰性的題目。有些意思。

記住了,現在的蜀國皇帝不是阿斗,是阿呆了。

首先,分析國情,看清楚自己的優勢劣勢。

優勢方面:四塞險固,易守難攻。

劣勢方面:夷陵之戰新敗,人心不穩,國內經濟凋零。

策略:利用四塞險固的優勢,發展內部經濟,積蓄力量。

第一步:外交。交結孫權,維持三足鼎立,並且達成軍事互動的協議。

第二步:外交。主動向曹魏服軟,並且割讓漢中盆地給曹操。這一點非常關鍵,表面上看是吃虧,實際是個陰謀。

第三步:軍事。1、加固漢中入川的所有關卡。封死所有小路。

2、魏延住巴中,為漢中防線指揮。

3、諸葛亮回成都,負責內政、經濟和軍事操練。

4、李嚴住白帝城,為東面防線指揮。

這裡,大家最疑惑一點就是,為啥要把漢中盆地割給曹操呢?

且聽阿呆給大家解釋(千萬別洩露給曹魏啊):漢中盆地是個陷坑,要讓曹操一腳踩進來,拔不出去。曹操既然得了漢中,就想進軍四川。曹操最少要進入五萬以上的兵馬,還要派得力的大將領兵。要將漢中盆地成為一個消耗戰。

這樣,曹魏就同時有三個戰場:漢中戰場、荊州戰場、江淮戰場

同孫權聯動,曹操進攻孫權,則漢中開打,曹魏增援漢中,則東吳就猛攻。造成魏國首尾不顧,兩面開展的局面。

漢中盆地讓給魏國,蜀國就不用勞師遠征地翻越秦嶺,造成巨大的後勤負擔。相反,魏國要想守住漢中,就必須投入大量的後勤,勞師遠征。

漢中戰場的策略就是打而不佔領,一直拖著曹軍。

這樣,蜀國內部至少可以換來十年或更長時間的安定和發展。

第四步:戰略反攻。

第一階段:

1、漢中戰場激烈攻打。

2、一路兵馬從西邊,進軍西涼,奪街亭,威逼關中。。

3、一路兵馬從荔枝古道進子午道,偷襲潼關,封死潼關。

4、孫權大兵進軍攻擊宛洛方向。

分析:這一仗的目的是獲得關中地區的控制權。漢中戰場因為曹軍後路被切,老窩被攻擊,曹軍必退。

第二階段:

1、漢中戰場主力軍,進軍關中。

2、三面圍剿關中的曹軍。

第三階段:

進軍西涼,全面接管曹軍地盤。

第五步:控制經營關中、益州、漢中、西涼這一片西部地區。

第六步:出兵關中,進軍許昌,徹底摧毀曹魏勢力。

…………


阿呆夢話


帶上一部全套的《二十四史》,尤其不能忘《三國志》,交給諸葛亮。

帶上一整套現在的教科書,交給諸葛亮。

帶上一部工業革命的相關書籍,交給諸葛亮。

帶上現四川各礦區分佈地圖,交給諸葛亮。

帶上……交給諸葛亮。

不管你帶什麼穿越去三國時代,一定要交給諸葛亮。這才是重點。

然後就聽天由命吧。

一般人啊,不適合當皇帝。



探索事物的精妙


基本不可能。

蜀漢政權亡不在劉禪,而在他的父親劉備。

北方的曹魏政權建立始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由漢獻帝禪讓所得,所以曹魏佔住了所謂“天命”,也就是政治合法性。

而反觀劉備,雖然佔有“大漢皇叔”,也就是血統優勢,但是在取荊州、取益州、再到後來的稱帝,逐漸讓當時的人們認為劉備自詡的“匡扶漢室”只是一個幌子,圈地才是真是目的。

劉備將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爛,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反而不足了。

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擺在劉禪和諸葛亮面前就是一個爛攤子。東面的孫權懷有防備,蜀漢內部因為劉備的失誤操作也險些分裂。

為了讓蜀漢繼續維持自己是“漢朝繼承者”這一身份,諸葛亮只得走山高路險的漢中,不斷北伐。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勞民傷財的行為,但是丞相大人也完全是不得已為之。

如果沒有北伐這一唯一的目標,蜀漢就會因為內部矛盾加外部矛盾自己崩掉。

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為了蜀漢嘔心瀝血的忠臣,是我們的楷模。但是就當時的語境下,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鐵腕權臣。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諸葛亮的繼任者蔣婉費禕並沒有諸葛亮的政治手腕,加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讓曹魏成了一具空殼。這讓原本依靠北伐曹魏來獲得政治合法性的蜀漢政權沒有了目標——篡權者被篡權者篡權了。

常年戰爭讓益州官民反感戰爭。北方大軍南下,劉禪周圍原本就對劉氏政權不滿、又不願意打仗的官員紛紛諫言投降。蜀漢就這樣亡了。

即便穿越回去,你有諸葛亮那樣的政治鐵腕,也只能讓蜀漢晚滅亡幾年,它自身的內耗太過龐大。


佳期若夢1043


應邀。

馬上投降,結束分裂。

為免往後太平年代閒著蛋疼,看完小說就以為自己是當代大人物,站著說話不腰疼,不會想像自己是當代一個毫無選擇的老百姓每天過什麼生活,開口就這戰術那戰術,把戰爭當遊戲的噴子們不要有太多歪歪廢話,投降完保存百姓性命後,和願意追隨的大臣一起殉國。

那些整天歪歪可以這樣那樣不用投降,投降就辜負劉備,諸葛亮辛苦得來的基業的鍵盤俠,自己穿越回去當個面如菜色的普通老百姓,看看他們會不會動下手指就可以豪情萬象,會不會把已是錯誤的事情用一個又一個更大的錯誤去掩蓋。

百姓免再遭罪,自己以死殉國,還要再歪歪的根本無可救藥,不用理會。


過路閒人路過


先得和相父諸葛亮談談,他必須改變他頑固的用人觀念,凡是事業成功都離不開人,三國時期什麼最重要,是人才啊,只靠從白手起家帶過來的少數幾個,再加上荊州時加入組織的,老的老了,去世的去世了,別說興復漢室統一大業,就連益州自己的基本盤想保住都難。


任何政權想要長期立足都需要得到當地士族的支持,看看東吳方面早就政權當地化,那些江東大佬已經和孫吳政權一條繩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北方曹家更是讓士族樂開了花,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直接把士族鄉紳納入了政權建設當中,這南北兩家人家都把當地士族捆綁在自己身上,成為利益共同體。

劉禪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打破諸葛亮用人制度的瓶瓶罐罐,讓益州普通士族走上政權前臺。別老是喊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大道理,事到如今誰都不相信漢室會起死回生,只有結成利益集團,讓益州本地士族有當家做主的感覺,否則的話真的只有等曹魏殺來,益州人只等著看笑話。

蜀國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口,軍隊有十萬,官吏有四萬,嚴重比例失調,這也是丞相窮兵黷武軍事化管理的後果,按這種實力去和魏國抗衡,誰都知道你馬瘦毛長,人家不愛搭理你,就在渭水邊耗死你。

咱得先採取守勢練好內功,還是人才最重要,打仗老是靠廖化,王平那是不行的,憑益州之地加上漢中進行大規模的招賢納慧,不信就找不出幾個“張飛”和“趙雲”來。裁汰過多的官員,讓老百姓減輕負擔,如果任用本地官吏,執政效率會大大提高,這一點和前面提到的不矛盾,相父就是用非益州人士,造成效率低下,官員隊伍龐大。

請諸葛丞相把精力放在內政上,先辦好自家的事情,軍事上固塞邊防,外交方面還是要和東吳通好。諸葛丞相《隆中對》裡提到一旦天下有變,大軍一路出秦川,一路由荊州向宛、洛,問題是如今天下沒變,北方曹氏的位子坐得熱乎著呢,東邊的荊州已經被孫吳強去了,蜀漢沒有再主動出兵的條件。

那麼暫時洗洗睡了吧,平時鍛鍊好功夫,將“益州疲弊”打造成“益州興盛”難道不好麼,等“天下有變”,到時候北邊司馬家內訌或東邊孫家子孫鬧騰都是機會。作為蜀主劉禪千萬別再有“樂不思蜀”那沒出息的樣子,趕快“親賢臣,遠小人”那是必須的,捱到那時候,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吧。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題主這個問題沒有交代是那一年穿越回去。如果是諸葛亮死去後,鄧艾和鍾會伐蜀前,那麼我首先要做的是——

首先,理順朝廷內部機制,合理平衡荊州派和益州派的利益,徹底消除內部權力鬥爭,清理掉權宦黃皓,先安撫統領大軍的姜維,使其不遠離京都,導致成都防務空虛;



其次,重用王平、廖化、馬岱、句扶、馬忠、張翼、張嶷、霍弋、胡濟等碩果僅存的幾員大將,守住劍閣等要道,將鄧艾的奇兵之計廢了。


第三,政務方面,大膽啟用費褘,呂乂、諸葛瞻,修養生息,重點發展南部區域農業經濟;對外,加強和東吳的聯盟關係,使蜀國先立於不敗之地,靜待司馬家族架空曹魏,東吳也會陷入內部鬥爭。

這樣,或許會有很大轉機,能不能逆轉說不來,至少可以多一些機會。

意淫之題,粗淺應對,莫噴!


白亦詩部落


穿越回三國時期的蜀國,並順利取代劉禪後,按照當時的現實條件,讓蜀國完成統一全中國的大業,是一個幾乎不能完成的任務。

第一,綜合當時整個中國的人口和經濟、軍事實力。曹魏佔了十分之五強,也就是說,超過一半,那是絕對的實力。

而孫吳,則佔了十分之三強,而劉家的蜀漢,只佔十分之二弱。而且,劉備死在白帝城後,蜀國的兵丁大將,損失了一大半以上,實在是一個爛攤子啊。

這也是諸葛亮大才,休養生息,發明層出不窮,否則,蜀國當時就滅國了。臨死的劉備,知道這種情況,所以才對諸葛亮說:劉禪行,你就輔助他;他不行,你自己幹吧。

第二,說說穿越後金手指的問題。比如,有人會說,直接發明火藥,然後推而廣知,用槍炮武裝蜀國軍隊,不就無敵於天下了。

顯然,這是一種弱智的想法,你以為發明火藥,然後再製造好槍炮,那是到超市買菜啊。這個過程,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時間。

而顯然,歷史沒有給這個時間。就算你穿越過去,都沒轍,最多,只能拖延幾年,十幾年蜀國滅亡罷了。


董江波


三國時期我們都知道,曹魏,東吳,蜀漢三足鼎力。勢力上肯定是曹魏最強了,所以諸葛亮採取的是東吳,蜀漢聯合共同抗曹魏。這是很明智的,即使劉備後來被陸遜用火攻大敗夷陵到後來劉備白帝城託孤。此後諸葛亮並沒有替劉備報仇而是依然採取和東吳聯合的戰術。

那麼如果我是劉禪,與東吳聯合是首位,其實依然是發展自我。東吳聯合只是借別人成全自己,但是最重要的依然是自己要強大。首先把挖掘人才放到第一位。諸葛亮死後蜀漢幾乎沒有人能代替諸葛亮,這說明蜀漢的後備軍很差,而且諸葛亮是大事小事凡事身體力行。這樣其實看似很好,其實非常不好,這樣就造成諸葛亮死後無人能挑起大旗,雖然有姜維等人,但是這些人和諸葛亮相比差距不是一點半點。挖掘人才的同時絕不可再去北伐,要養精蓄銳。隱忍,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均可。不隱忍絕不可能稱霸,諸葛亮的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為了成全自己。明知道打不過也要打,他是要對得住自己的良心。

劉禪如果能做到隱忍,穩步發展,做到親賢臣遠小人。或許依劉備打下的江山,十年二十年後反擊曹魏或許大事可成。可惜啊歷史不可能重演。事實已然是如此。沒有人能改變了。我想即使劉禪能做到隱忍,但是如果沒有老天相助也是枉費心機啊。一切隨緣吧。一切均是命中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