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沒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魏秋盈


至少古人會知道

比如,一、做出一個被子大小的兩層布的袋子,然後往裡面裝某種填充物吧?比如木屑、洗淨曬乾的稻草,比如蘆葦的花絮,比如狗尾巴草曬乾之後,比如洗淨曬乾的樹葉,比如破舊的衣服,洗淨、曬乾、撕碎後裝入被套,等等,……我覺得一定還有什麼東西是更合適的、是我此刻想不到的。

或者比如,二、用很多層的布疊加在一起,用針線固定,形成厚厚的一摞布,被子大小的,就可以當被子蓋了呀,不是嗎?

古人很早就有了桑蠶業,好像春秋時期已經有了,那麼,蠶絲有那種不能用而廢棄的,就可以用來裝被子。

還有稻子、麥子、高粱等,脫殼之後,碎殼子就可以用來裝被子。

對了,還有動物的皮毛,處理加工之後就可以為人所利用。


TeaC


宋朝以前沒棉被。因為雖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從印度傳入了中國邊疆,實際上在邊疆,棉織物出現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紀的時候,貴族們還把棉花當做觀賞花來種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錦衾薄”。

沒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蓋被子。

“狐裘不暖,錦衾薄”裡的“錦衾”就還是“錦緞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還是比較奢侈的。雖然沒有棉被,但是羽絨被、蠶絲被這些高檔被子還是有的。

但是這些被子造價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時候個小富之家,能有個緞面做背面,麻布做裡子就很不錯了。用鴨胸脯上的絨毛做出的羽絨被其實還是比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鵝來得便宜,這種代價太奢侈了,更別提蠶絲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還是以蘆花和楊絮為主。這些東西廉價,但是要注意採集的時間,一個在春天,一個在秋天,錯過了楊絮,還有蘆花,但是連蘆花都錯過了,冬天就準備挨凍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還是比較有經驗的,那就是靠“火”取暖。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國家。漢朝的時候,古人就用煤炭燒飯、鍊鐵、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沒有煤炭還有“賣炭翁”在山裡燒木炭運到城裡去賣。

所以在宋朝的時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經被煤炭取代了,根據《宋會要·食貨志》記載,在北宋的時候,煤炭買賣就已經成了官營項目,而且還設立了官倉貯碳,用於調節物價。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還要拿出40萬秤(大概是1斤重),半價賣給窮人。當時煤炭多少錢呢?20個銅錢1斤。北宋的老百姓相對比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圍著火盆(富人用碳爐,窮人在家中挖個坑),把火燒得旺旺的。壺裡熱上小酒,籠屜裡蒸上肉菜,手裡抱著“湯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寶)。這種小日子還頗符合今天求之不來的過年氣氛。

但在“安史之亂”時期的唐朝,杜甫流落蜀中的時候,沒有火盆,沒有肉,更沒有熱酒,暖身全得靠“嬌兒”。

杜甫連屋上的三重茅都被寒風捲了去。更可氣的還不止於此,“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一床舊被子本來就蓋了很多年,“嬌兒”(雖然解釋說是杜甫的兒子,但是在四川女孩子才叫嬌娃),只因為睡姿不好,一腳蹬破了破麻布被裡,楊絮一坨坨地散落出來,這日子沒法過了。所以冬天的取暖方式還是需要注重,如果被子太久,就不建議做太劇烈運動取暖了。

年輕人火氣重,鑽進被子就暖和了,可是老年人,燙完腳進了被窩,一會腳又冷了,怎麼辦?所以年紀大的有錢有成就的老男人就喜歡娶個小老婆給自己暖被窩。唐玄宗之所以找胖胖的楊玉環,事實上就有這方面的考量。但是李隆基為了這個暖寶寶,代價的確有點大。


炒米視角


一到冬天,天氣冷得不行,大家就會穿上棉服,裹上棉被,禦寒取暖。然而,在宋朝之前,人們還不知道棉被為何物,根本體會不到這種被溫暖包圍的滿足感。有人就好奇了,當時的古人冬天都是怎麼睡覺的?

冬日裡天寒地凍的,古人們睡覺自然也是要裹被子的。不過,那時富人家和窮人家的被子大有不同。

富人蓋的被套,用的面料是綾羅綢緞,被子裡面放的填充物,也都是保暖又輕盈的動物毛,比如兔毛,羊毛,雞鴨鵝毛等,這就好比是現在的羽絨被啊!要是天氣太冷,他們還會燒炭火取暖,根本不用擔心受凍。

相比之下,窮人家就窘迫許多了。

他們的床上,鋪的是乾燥的稻草,蓋的被子裡填充柳絮,舊衣服,蘆葦等雜物,只能勉強禦寒。要是能遇到哪個樂善好施的大戶人家,贈送些不要的舊衣物,舊被子什麼的,就再好不過了。當然了,在古代,人們還沒有保護的動物的意識,很多人會去打獵,把獵物的皮毛做成衣服、被子,也能用來取暖。不過,現在這可是違法行為哦!

此外,以前大部分古床都裝有床簾,睡覺的時候把簾子都放下來,風颳不進去,也有抵擋寒意的作用。

不得不說,雖然古代的物資比較匱乏,但群眾們的智慧是無窮的呢!


芝士研究所


就禦寒之物來說,其實遠不止棉花一種,棉花只是目前人們使用最廣泛也是最普通卻是最有效的保暖物品了,但除此以外,其實還是有很多其他的保暖材料,就比如說說人們本身――抱團取暖本意其實就是從“取暖”上面轉化過來的成語。(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後來楊貴妃的表哥楊國忠別出心裁地加以運用,讓一群宮女裸露著上半身把他圍在中間,楊國忠的冷爪子,看那個熱氣足,直接就上手抓了上去取暖,這也算是一種。除此以外,古語云“衣裘穿褐”!

說實話毛皮衣物在人類最初的時候的確是主要的保暖材料,但隨著人流的增多,這種保暖材料並不容易獲取,再一個就是獲取的成本高,普及起來十分不容易,於是人們就找到了動物毛皮的替代品。


比如說褐色的衣服,其實就是指的麻類的衣物,這些麻類也是可以作為紡線,織出布匹來的,當然穿起來比較粗糙,剌身子,因此家境好點的人家並不會穿這類衣物,富裕人家官宦子弟穿著的普遍就是絲綢的衣服了。

這類衣物一般來說質地都非常好,當然僅有布還不行,還得有合適的填充物,即輕又保暖,畢竟僅僅把布匹摞在一塊取暖的話太重,很容易導致人窒息,很可能造成意外事故,填充物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也是有好壞之分的,好點的人家會填充動物毛髮,比如說鴨絨鵝絨狗絨兔絨什麼的。

一般家庭則會把麻搓成麻絮,填充在棉被衣物中間,也可以抵擋嚴寒,棉花雖然出現的晚,但並不妨礙人們在天寒地凍面前主動作為,因為很多類物品與棉花的保暖功效並沒有木質的差別!


歷史三日談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這是詩聖杜甫對自家被子的描述,堂堂唐代大詩人,難道連一床暖和的棉被都沒有嗎?

杜甫確實沒有棉被,但不是因為他貧窮潦倒,而是因為唐朝沒有棉花。

棉花在中國的推廣和普及

棉花原產於印度和阿拉伯,直到宋末元初才開始傳入中國內地,首先在福建、海南、陝西等地區種植,著名的棉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在這一時期,在海南島大幅改進了棉紡織技術,製作並推廣攪車、彈棉弓、紡車等器具,才使得棉花得以在江南地區大面積推廣。

不過這個時候寒冷的北方仍然沒有大面積種植棉花,到了明年初年,朱元璋為了恢復經濟,鼓勵墾荒,採取強制北方百姓種植棉花的措施,才使得棉花在全國範圍普及。

棉花在全國普及後,以其經濟實用、物美廉價的特性深受平民百姓歡迎,棉花製品如棉衣、棉帽、棉被,很快成為百姓禦寒的必備利器。

古人禦寒保暖的招數

古代沒有棉被,夏天可以蓋單被,冬天必須絮入保暖材料,否則能把人凍壞甚至凍死,古代用於“絮被子”的材料有以下幾種:

1,絲絮。最昂貴的材料,蠶繭可以繅絲製成綾羅綢緞,也可以把製成絮狀的蠶絲,塞進被子裡取暖,輕盈潔淨,保暖效果好,現代就有很多蓋蠶絲被的,但在古代這種蠶絲被造價太高,只有大富大貴之家才用得起,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而且不適合大規模製作。

2,乾草。最廉價的材料,可以是麥桔、稻草、桑麻等,窮苦百姓的標配。蓋這種被子,就別追求舒適性了,保暖效果也是聊勝於無,總比沒有強,直至如今,一些貧困地區的百姓也是床上鋪乾草取暖。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見到的流浪漢,冬天都是鑽到麥桔垛裡過冬。

3,蘆花。很多人都見過蘆葦,每逢夏秋季節,蘆花飛雪,貧窮的老百姓就用蘆絮製作棉衣棉被取暖,廉價實用,但保暖效果較差,蒲草絨、楊絮、柳絮等作用類似。

4,絨毛。雞、鴨、鵝、兔、羊等禽獸的絨毛,也可以絮入被子取暖,保暖效果類似如今的羽絨服,但同樣面臨成本高昂的問題,即便王公貴族也很少使用。

5,棉絮。棉花傳入中國前,本土也是有“棉絮”的,這種“棉絮”是木棉樹的棉絮,生活在南方的朋友應該知道木棉樹的棉絮類似如今的棉花,可以用於填充被褥。

6,獸皮。獸皮是相當原始的取暖材料,保暖效果好,也有把獸皮製成被子蓋的,但比較少見,因為獸皮多用於製作冬天的衣物,製作被子所需皮毛數量很大,成本較高。

民間傳說“二十四孝”中有一個“鞭打蘆花”的故事,講的是春秋時的大孝子閔子騫飽受後媽虐待,後媽給親生兒子的棉衣裡絮棉花,給閔子騫的棉衣裡絮蘆花,後來被父親發現。這個故事編的並不高明,因為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棉花,用木棉絮或絲綿更合理一些。或者說,這個故事裡的棉,指的就是木棉。

古人除了上述保暖方式,其實還有一個最原始的方式:“抱團取暖”+“摩擦生熱”,不過首先你得解決單身問題,擁有一個老公/老婆才可以。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根據史書上面的記載,宋朝之前都沒有出現過任何和棉字有關的信息,這就意味著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現過棉這個字。棉花這個東西都是從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才開始傳入到中國的,但在當時也僅是一些邊疆地區才會有棉花,而中原地區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棉花,而到了宋朝的末期,棉花才算是真的完全傳入進了中國。那麼大家是否好奇?在宋朝之前都沒有棉花,面對冷冷的冬天,那些古代人們又是如何防寒的呢?


方法一,碳火盆。在古代那個時候,百姓家中通常都有一個火爐子,每當冬天快要天黑的時候,他們就將火爐裡面的炭火給拿出來,再放進一個小盆中,這就變成了一個炭火盆。將炭火盆放進屋子裡,就能給人帶來溫暖,這樣的方法是最基本的一種,很省力又省時。

方法二,動物絨被。這是富貴人家經常用來取暖的方法,因為這種絨被造價高,所以價格也賣的貴。在冬日之前,有錢人家就會讓人將羊毛被,兔毛被之類的收集起來,製作成又保暖又美觀的動物絨被。 方法三,暖手爐。這種在宮廷當中是很常見,當天冷的時候,妃子們就喜歡人手都拿一個暖手爐。一個暖手爐分為了上下兩層,上面一層就是罩子,這是鏤空的,下面一層就是放爐火的地方。


方法四,用柳絮和蘆花做被子。雖然用柳絮和蘆花做被子的效果比不上棉花被子,但在古時候,有總比沒有好,它至少還是能起到一些防寒作用。這類方法多數都是一些家裡貧困的百姓在用。


合肥歷史


這個問題非常具有階層性。我們可以分為不同情況來分析,分別是富人和窮人。

宋朝以前的古人保暖條件似乎在今天看起來很差,他們沒有今天空調、暖氣,也沒有所謂的暖寶寶和電熱毯,最可怕的是連棉被都沒有。但是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人們總能找到在自己所處的條件下儘可能地最高效保暖措施。

經濟水平決定禦寒措施的不同

富人:

首先,我們先來說,富人在宋朝以前是如何禦寒的。大家可能無法想象的是古人在沒有棉衣棉被的情況下,冬天睡覺難道不會被凍死嗎?畢竟今天的我們在寒冷的北方,穿上厚厚的棉衣都覺得不開暖氣都活不了。



但其實古時候也有很多方法來抵禦冬天的寒冷,在富人家中。隨便搞個小盆子燒點炭火自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而且一般都有下人來操作,也不會怕一氧化碳中毒之類的,反正富人是肯定凍不著的。他們的被子雖然不是用棉花填充,但是隻要你有錢,什麼買不到,可以用虎皮羊皮,貂皮,甚至是用廉價蠶絲做的被子,保暖效果還是槓槓的。

此外,古人還發明瞭一種名為火牆的東西。其實很像今天東北的那種炕,只不過唯一不同的是這個炕是以牆的形式立起來存在的,牆的中間是有夾空的,然後用火道連通,然後在外面炭口點上火,屋子裡比暖氣的效果還好。還有一種就是將花椒塗抹在宮殿的外牆上,從而起到保暖密封的作用。


當然。富貴人家也有很多類似於今天女生喜歡用來暖手的“暖寶寶”的東西。比如說?手爐和足爐,這其實就是一個能夠加熱的銅爐暖手寶!還有一種暖手壺,叫“湯婆子”《琅琊榜》中梅長蘇下大雪的時候就喜歡玩這個。

窮人:

當然,窮人可能就比較可憐一點。在窮人家中肯定不可能像富人一樣那麼大肆的用碳火。他們多是用柴火燒過之後的炭火再次放在炭火盆中燒,然後達到取暖的目的。他們也用不起虎皮貂皮的被子,只好用蘆花和柳絮來填充,這也能起到禦寒的效果。當然住的房子雖然差,可能是茅草屋,但是也可以用幹茅草,麥秸稈來做睡覺的床,防寒又防潮,也是蠻暖和的。

在衣服上呢,窮人也有自己的發明。那就是很像今天流浪漢所用的一個禦寒辦法。在衣服裡塞報紙。古人叫製作紙衣,唐代的時候用麻紙,宋代的時候用樹皮紙,將它們做成衣服,不但耐穿,而且可以抵擋風寒,最關鍵的是造價便宜。這種衣服還流傳到了日本!


歷史好奇怪


在寒風刺骨,水滴成冰的北方,出門跑步鴨絨襖,入門溫茶大空調,還覺得不夠暖和。晚上睡覺,為了省下電費,基本是摞上三層棉被,好能一覺到天明。宋朝以前沒有棉被,那麼古人在冬天如何禦寒的?

題主提到的是棉被與禦寒的問題,自然強調的是晚上睡覺禦寒大招。那麼福垊就帶您看看宋朝之前人們晚上睡覺禦寒的大招吧。

沒有不透風的牆。

古人防寒先從牆做起。首先、在牆體內外塗抹上一層泥,儘量不讓它透風。這泥不能用爛泥,因為爛泥扶不上牆!其次、有條件的通過爐子的煙氣,灌輸在空心牆中,起到取暖作用。而那些窮人的住的茅草屋,就只能增加茅草的厚度了,此外就是使用爐子和暖水壺。

僅僅是溫席還是不夠的!

東漢黃文強是個孝子,九歲的時候他就做到了夏天給父母扇扇子,冬天給父母暖被窩。這黃文強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黃香。現在很多人總是開玩笑地說,求暖床,然而僅僅是暖床還是不夠的。他們更多的是在屋裡生爐子取暖,但生爐子如果排煙不好,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另外一種就是他們向暖水壺注入開水,放入被窩,而且還要在被窩裡移動暖水壺,以達到被窩取暖的目的。福垊小時候竟然這樣被窩取暖的。另外就是打造古代的熱炕。熱炕早在漢朝都有,民眾通過磚石打造成面積較大,供幾口人睡眠的大炕。炕有灶口和出煙口,灶口的地方叫炕頭,這裡最暖和。在古代多少人的幸福日子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

捲鋪蓋走人,鋪鋪蓋睡覺。

古人有的用家禽羽毛填充製作被子,有的用草木絮毛填充製作被子,而窮苦一點的則用鍘碎的稻草填充被子。鋪的大多也是這樣製作出的褥子。富貴人家則會用動物皮毛製作成的貂被,羊被什麼的。

其他取暖方式

晚上吃火鍋,睡前燙腳,睡前喝一杯溫開水,夫妻乾柴烈火取暖等等。


福垊


宋朝以前沒有棉被怎麼過冬?古人的禦寒方式牛的超出我們的想象。從吃、住、穿,簡直五花八門,不亦樂乎!

首先,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煤的國家,從春秋時期就已經普遍開始用煤燒炭取暖了。當然,古時人分三六九等,不同等級的人,用炭火取暖的方式那時截然不同的。

宋朝以前棉花未大量普及,華夏人民只能靠自己的勤勞的雙手和無比的智慧讓自己熬過寒冬。而禦寒的方式從吃嘴裡的、住屋裡的、穿身上的、抱手裡的,方式各種各樣。

溫室

漢朝時,皇宮中就建有溫室,以花椒為材料,弄碎成泥,塗在牆上形成保溫層,再鋪上壁毯,用大雁的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毛毯。在這樣的溫室裡,冬天可是一點不覺的冷,這就是史書記載的“椒房殿”。這可比我們的空調房好多了。

火牆

皇宮的供暖問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種設計很像現代的暖氣供應系統,就是將宮牆砌成空心的“夾牆”,就是所謂的“火牆”,外面燃燒的炭火導熱牆壁形成溫室效果。

這兩項都屬於大工程,只有皇室人員才住的起。


除了住的方式講究,冬天隨身取暖的小物件是必備的,取暖效果也是槓槓的。

燻爐

古代有錢人家都會在屋子進門處放著一個鼎狀的東西,那就是“燻爐”。燻爐也稱“暖爐”、“紅爐”,類似我們現在的炭爐,利用炭火散發的熱量來取暖。

手爐、足爐

手爐就類似現在的“暖手寶”。爐子裡放著火炭或還有餘溫的碳灰,手爐製作精巧外面還有精美的布罩,可以放在袖子裡或捧在手上,這是冬天逛街必備神器。

足爐就是暖腳的,比手爐大一點,用錫或銅製作成的一種瓶子,裡面注入熱水。主要用來暖腳,可以隨身攜帶或放入被窩中。類似我們現在“熱水袋”。

以上這些都是有錢人的取暖方式,對於普通百姓待遇就不一樣了。

火塘、火坑

火塘也是火坑,就像現代北方仍然能看到的火坑,裡面放置炭木燃燒來取暖,效果良好。

火盆

外觀比較普通,一般人家用泥製作的盆,裝著做飯後剩下的“ 灶灰”來取暖。


貴族火爐暖手,窮人基本靠抖(開個玩笑),住的問題解決了,現在要講究穿了。

穿裘衣

在古代“裘”並不是貴族的專利,它是根據材質不同來適合貧富。“裘”是古代常見的冬衣,富人穿狐、貂、豹製作的裘衣,輕便保暖。窮人取暖選擇鹿、羊、狗製作的裘服。

除了裘衣,一般人家也用絲麻做被褥、冬衣的原料。絲麻做成的冬衣叫“袍”、“繭”。再窮一點的冬天只能穿“布衣”或“褐”,褐是用獸毛或粗麻編織而成的,穿在身上渾身難受。


冬天需要補,吃的好熱量足,才好捱過冬天。

飲食取暖

古代飲食取暖為上上之道。方法有二,一曰飲酒,二曰牛羊肉等高熱量食物。這跟現代的冬天吃牛羊肉煲無差別,寒冷的冬天牛羊肉放鍋裡煲,配上一壺溫熱的黃酒,簡直神仙日子。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才是瀟灑自在的人生!


看了以上介紹,是不是覺得古代的冬天過得比我們愜意舒適,我現在更擔心的是自己怎麼熬過這個冬天,小夥伴們的冬天是怎麼過的呢?


大國布衣


突然想起考駕照的那一次,是個寒冷的冬天,模擬考場裡,人多車少,那從車裡探頭的教練看著凍的瑟瑟發抖的學員:“凍凍更聰明!” 這神邏輯讓人思維凌亂!

古代人那麼聰明有智慧難道是冬天凍出來的?特別是冬天的晚上,沒有棉花做被子,漫漫長夜,寒風刺骨,沒有棉被他們蓋什麼呢?冬天怎麼抵抗寒冷呢?真的沒有被子蓋嗎?




首先古人是有被子的,只不過他們的被子叫:“衾”、“裯”、“寢衣”等。從剛有人類開始,他們夏天身穿樹葉,冬天穿的是獸皮,那傢伙可是我們今天最名貴的衣服的原材料。舊時器時代晚期,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長了本領,他們會利用骨針來縫製葦、獸皮衣服。當然他們冬天蓋的被子也是用多塊獸皮縫製的,相當保暖。


神農的農牧時代,人們會種植葛麻,最早使用的纖維就是葛和麻,那時的人類把它們的皮剝掉、用水漚泡後,用石紡錘搓製成線和繩,編結織物,做成禦寒的衣服或者類似“被子”的東西覆蓋身體,(在距今約五六千的半坡原始居民遺址中發現了石制的紡輪,證明半坡原始居民已經學會了紡線、織布、製衣)有的用羊毛羊絨等物填充以求更加暖和。

放牧羊群的工作是人類歷史最悠久的工作,開始於6000年前的安那託利亞半島(小亞細亞),那裡的人用羊身上的毛取暖,做衣服,圍巾,被子等,有的牧羊人凍的實在受不了就在羊群中睡覺,當然還有另一方面原因就是看守羊群。




後來衣服有了設計造型,也有了高低貴賤,貴族們穿的是絲織品,老百姓粗布衣。

窮苦老百姓為了防寒採集蘆花、柳絮,木棉樹上的木棉花等填入衣服被子取暖,古人有詩:“深秋採蘆花,裝入布被中”。

木棉花

他們還用雞、鴨、鵝、羊等禽獸的羽、毛來做填充物,後來發展為我們現在的“鴨絨被”、“羊絨被”。還有些聰明的人用茅草或者稻草,麥秸鋪在床上,這樣睡覺既舒適又暖和。

另外一種禦寒神奇——火的使用。

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就留下了用火的痕跡,所以冬天烤火取暖是必須滴,邊烤火取暖,邊烤綠色純天然的肉,愜意啊!春秋時期古人開始用煤炭取暖。


秦始皇時,在他的宮殿裡,聰明的匠人們造空心夾牆,牆下挖有火道,可燃燒木炭,使熱氣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座房子,而且有專門的排氣出口,古人的智慧真是槓槓滴,佩服!古代普通老百姓有的砍柴取暖,生活條件好一點的就用煤炭取暖,

吃貨的世界你不懂,吃火鍋取暖,喝羊肉湯亦能取暖

據考證,戰國時期都有火鍋啦,他們以陶罐為鍋,火鍋,古稱“古董羹”。有的以“鼎”為鍋,在《韓詩外傳》中記載,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考古發現的東漢文物“鑊鬥”(青銅火鍋)。

西周的盤鼎火鍋

根據《左傳·宣公二年》和《史記》記載,主帥華元在開戰之前,殺羊犒勞士兵,因羊肉湯不夠,華元的車伕沒吃到,心中抱怨,所以在戰場上,驅車衝到鄭國的軍隊當中,結果宋國被打敗,華元被活捉。說這個故事呢,就是證明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羊肉湯的美味,當然也是很好的取暖神奇啊。

直到後來棉花傳入中國,明朝棉花普遍種植。老百姓就蓋上了棉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