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從18世紀中期開始,歐洲各國軍隊普遍接受了3列橫隊隊形。射擊時,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彎腰半蹲著,第三列則完全站著。或者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動一下,從第二列士兵的間隙進行射擊。不過,第三列士兵射擊時,容易對第二列造成誤傷。因此,實際作戰中,第三列經常不參與射擊,只充當前兩列傷亡後的替補。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滑膛槍時代因為槍械低精度,低射速等原因,只有通過加強火力密度來加強火力速度,也就是所謂的排隊槍斃,這時當時最有效的戰術,而且清軍也是排隊槍斃,清軍這邊也是幾千幾千步兵拿著火繩槍對射,只是戰術沒有英軍那麼細化,清軍就是站一排射擊,英軍是最前面有散兵 後面是各個線列 ,軍官在前 士官在隊列中 最後還有壓陣官。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的軍隊

鳥槍也就是火繩槍裝備比例在一半左右,剩餘士兵裝備刀矛弓箭和藤牌等冷兵器。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清軍排列陣式,重火器在前,其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在遠距離上,以火炮轟擊,稍近,抬槍開火,再近,則以鳥槍擊敵。三擊不中,火器左右旋於後,繼之以冷兵器肉搏廝殺。“若夫(敵人)大眾繼至,牌槍不能敵,則分於火器之後,火炮火槍又次第開放。”由於冷熱兵器前後配置,清軍陣列一般達十幾行。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這種落後戰術面對英軍的橫隊時是被碾壓的。清軍一半的部隊使用火器,另一半使用冷兵器,而英軍使用帶刺刀的燧發槍。英軍一名士兵能發揮兩名清軍的作戰效能。也就是同等兵力下,英軍的作戰效能是清軍的兩倍。而且,清軍的隊形緊密,面對英軍的火力是要被收割的。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如果依靠快速機動衝鋒的話

那例子就太多了,比如19世紀末的祖魯戰爭,英軍100多人擊退祖魯兩萬多人,再比如清末的八里橋之戰,中國當時最精銳的蒙古鐵騎也無法突破英法聯軍的線性戰術,最終全軍覆沒。歷史已經證明了,快速機動再對抗這個戰術中作用也不大。當時僧格林沁率領的1萬蒙古騎兵也是跟你打的同樣的主意,但是僧格林沁錯誤的低估了英國步槍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射程上的優勢,最終造成蒙古騎兵全軍覆沒。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僧格林沁率領自己的蒙古騎兵硬去撞對方的步槍陣,無論在歷朝歷代哪個時代,機動性都是騎兵面對步兵的天然優勢,哪怕是金朝的鐵浮屠,也都需要配備柺子馬來增強他的機動性能,但是僧格林沁硬生生把這個優勢轉化為無,騎兵目標特別大,一旦發動進攻,簡直就是活靶子,軍隊又沒有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那種決一死戰的雄心,最後導致一旦出現了技術上面的碾壓,軍隊率先潰敗,敵人發動追擊,那你的軍隊不想玩,造成敵人這麼低的傷亡,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事實證明,就算騎兵冒著槍林彈雨衝到近距離,也拼不過英軍的刺刀陣。西方通過長期戰爭早已煉成步兵刺刀方陣對抗騎兵的戰術和紀律。而在中國,步兵對騎兵從來都是處於下風。

有網友說清軍缺乏戰鬥的勇氣

這是不對的,至少非常不嚴謹;清軍在鴉片戰爭中並不缺乏勇氣,只是普遍缺乏技術和訓練。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主要指揮官之一的郭富,曾經後來回憶錄裡記載了一場發生在廈門之戰期間的一場規模中等的戰鬥。當時郭富派遣愛爾蘭皇家步兵團步兵與城堡內的八旗兵對射,八旗兵也使用排槍戰術,結果由於地形原因,英軍先進的線列戰術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威力,為了避免拖延時間郭富命令步兵對城堡內的八旗兵發起白刃戰,結果城堡內的八旗兵也對英軍發起了反衝鋒,一直到八旗軍指揮官戰死,八旗軍這才潰散。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對抗線式戰術我認為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首先統領士兵不怕死是第一,接著你人比敵人彈藥要多,最後白刃戰也不能比敵人遜色。這還差不多。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英國關於補給問題

你說英國上萬海里的航行這麼遠的距離,當時的航速,當時的生產技術,當時的英國條件,能有後勤嗎?後勤都誰給的?這個物資就是從哪裡補給過來的呢?

鴉片戰爭英軍排槍戰術簡單,為何大清的將領卻無法找到破解之法?

原來呀,清軍從雲南地區派出援兵到達廣東前線,差不多等於英國人從印度派出援兵到達廣東的這個時間!所以說,英國人四處建立殖民地真是當時的世界日不落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