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从18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各国军队普遍接受了3列横队队形。射击时,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弯腰半蹲着,第三列则完全站着。或者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动一下,从第二列士兵的间隙进行射击。不过,第三列士兵射击时,容易对第二列造成误伤。因此,实际作战中,第三列经常不参与射击,只充当前两列伤亡后的替补。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滑膛枪时代因为枪械低精度,低射速等原因,只有通过加强火力密度来加强火力速度,也就是所谓的排队枪毙,这时当时最有效的战术,而且清军也是排队枪毙,清军这边也是几千几千步兵拿着火绳枪对射,只是战术没有英军那么细化,清军就是站一排射击,英军是最前面有散兵 后面是各个线列 ,军官在前 士官在队列中 最后还有压阵官。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清军是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

鸟枪也就是火绳枪装备比例在一半左右,剩余士兵装备刀矛弓箭和藤牌等冷兵器。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清军排列阵式,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抬枪开火,再近,则以鸟枪击敌。三击不中,火器左右旋于后,继之以冷兵器肉搏厮杀。“若夫(敌人)大众继至,牌枪不能敌,则分于火器之后,火炮火枪又次第开放。”由于冷热兵器前后配置,清军阵列一般达十几行。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这种落后战术面对英军的横队时是被碾压的。清军一半的部队使用火器,另一半使用冷兵器,而英军使用带刺刀的燧发枪。英军一名士兵能发挥两名清军的作战效能。也就是同等兵力下,英军的作战效能是清军的两倍。而且,清军的队形紧密,面对英军的火力是要被收割的。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如果依靠快速机动冲锋的话

那例子就太多了,比如19世纪末的祖鲁战争,英军100多人击退祖鲁两万多人,再比如清末的八里桥之战,中国当时最精锐的蒙古铁骑也无法突破英法联军的线性战术,最终全军覆没。历史已经证明了,快速机动再对抗这个战术中作用也不大。当时僧格林沁率领的1万蒙古骑兵也是跟你打的同样的主意,但是僧格林沁错误的低估了英国步枪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射程上的优势,最终造成蒙古骑兵全军覆没。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僧格林沁率领自己的蒙古骑兵硬去撞对方的步枪阵,无论在历朝历代哪个时代,机动性都是骑兵面对步兵的天然优势,哪怕是金朝的铁浮屠,也都需要配备拐子马来增强他的机动性能,但是僧格林沁硬生生把这个优势转化为无,骑兵目标特别大,一旦发动进攻,简直就是活靶子,军队又没有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那种决一死战的雄心,最后导致一旦出现了技术上面的碾压,军队率先溃败,敌人发动追击,那你的军队不想玩,造成敌人这么低的伤亡,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事实证明,就算骑兵冒着枪林弹雨冲到近距离,也拼不过英军的刺刀阵。西方通过长期战争早已炼成步兵刺刀方阵对抗骑兵的战术和纪律。而在中国,步兵对骑兵从来都是处于下风。

有网友说清军缺乏战斗的勇气

这是不对的,至少非常不严谨;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并不缺乏勇气,只是普遍缺乏技术和训练。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主要指挥官之一的郭富,曾经后来回忆录里记载了一场发生在厦门之战期间的一场规模中等的战斗。当时郭富派遣爱尔兰皇家步兵团步兵与城堡内的八旗兵对射,八旗兵也使用排枪战术,结果由于地形原因,英军先进的线列战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为了避免拖延时间郭富命令步兵对城堡内的八旗兵发起白刃战,结果城堡内的八旗兵也对英军发起了反冲锋,一直到八旗军指挥官战死,八旗军这才溃散。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对抗线式战术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首先统领士兵不怕死是第一,接着你人比敌人弹药要多,最后白刃战也不能比敌人逊色。这还差不多。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英国关于补给问题

你说英国上万海里的航行这么远的距离,当时的航速,当时的生产技术,当时的英国条件,能有后勤吗?后勤都谁给的?这个物资就是从哪里补给过来的呢?

鸦片战争英军排枪战术简单,为何大清的将领却无法找到破解之法?

原来呀,清军从云南地区派出援兵到达广东前线,差不多等于英国人从印度派出援兵到达广东的这个时间!所以说,英国人四处建立殖民地真是当时的世界日不落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