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襄樊之戰在三國戰爭史上不是最大的一場,為何能威震華夏?

蘇白衣


說關羽威震華夏的不是別人,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原文是: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先為大家分析一下當時形勢是怎麼樣的?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擊敗了襄陽太守呂常和徵南將軍曹仁,將呂常和曹仁分別包圍在襄陽城和樊城中,呂常和曹仁據城死守,城內僅有魏軍數千人。而且當時漢水猛漲,水勢已經快要漲到與城牆一般高的位置,呂常和曹仁沒有任何辦法,要麼投降,要麼死守。

襄陽在漢水南岸,樊城在漢水北岸,當時關羽的水軍已經控制了漢水,擁有絕對的制水權。

于禁和龐德在樊城的北邊,由於水勢過大,魏軍又沒有水軍,因此被關羽擊敗,于禁投降,龐德被殺,要知道于禁的七軍是曹魏最精銳的部隊,于禁是曹魏外姓將領中地位最高的將領,于禁官拜左將軍,假節鉞,假節鉞這個權力在當時的曹魏政權中,僅有于禁一個人有這個權力,于禁基本上相當於曹魏中央軍的司令員,你想想是什麼概念?



當時的襄陽城離宛城(今河南南陽)只有130公里,只有一兩天的行程,拿下襄陽和樊城,關羽就可以進一步進逼宛城。

梁、郟、陸渾等 地的強盜很多遙受關羽的印信,梁地是今天的開封,在許昌的東北方向;郟地是今天河南的郟縣縣,在許昌的西邊,洛陽的東南邊;陸渾是今天河南嵩縣東北一帶,在洛陽的南邊,南陽的北邊,洛陽與南陽之間的位置。

洛陽是中原的重地,也是曹魏的核心區域,許昌是漢獻帝所在的位置,是曹魏名義上的都城。



也就是說,關羽這一戰,圍困襄樊,逼近南陽,都城許昌和重地洛陽一帶,都因為關羽的襄樊之戰,而產生動亂,一旦關羽拿下襄樊,那麼宛城就成為蜀漢與曹魏的前線,而許昌和洛陽就成為二線,只要突破宛城,關羽就能兵臨都城,這是怎樣一種威脅?

為什麼曹操兩次準備遷都,因為曹操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威脅,曹操一生何其英雄,什以大風大浪沒見過,如果不是實實在在的威脅,曹操怕過什麼?雖然司馬懿和蔣濟勸曹操不要遷都,只要聯絡孫權共同打擊關羽即可,但曹操的考慮顯然與司馬懿和蔣濟不同,曹操考慮的更多是政治影響,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影響,畢竟只要有威脅都城的可能性存在,在政治上造成的影響都不會小。



不可一世的曹操,實力強大的曹魏,居然要靠聯合東吳來共同擊敗關羽,你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關羽有多麼的強大。

一個武將,打得一個雄據天下九州,以中國自居的正統政權,幾欲遷都,整個中原地區全都因為關羽的這一場戰爭而震動,攪動曹魏政權看似平靜之下的各種不滿勢力紛紛響應關羽來背叛曹魏,這種陣勢,放眼整個三國,也唯有關羽才能做到吧。

看看東吳的孫權打合肥,打了幾十年,毫無進展,哪怕十萬大軍,連合肥城都攻不進去。再看蜀漢的諸葛亮,7年時間5次北伐,也沒有關羽這一次取得的進展大,更沒有關羽這一戰產生的威脅大。



《三國志》作者陳壽作為晉朝人,以魏為正統,蜀漢的關羽在陳壽筆下,至少是個敵方,而“威震華夏”四個字,陳壽絕無隱瞞或誇大,放眼整本《三國志》中,唯有關羽有這四個字的描述。

襄樊之戰不是三國最大的一場的戰役,連前三都排不上。關羽在沒有蜀漢中央軍的支持下,已經達到這樣的戰果,要不是東吳的背盟偷襲,關羽絕對不至於城破身死,很有可能繼續創造輝煌,威震華夏,關羽當之無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建安24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兵從荊州南郡出發,攻佔曹魏的襄陽、樊城。這次戰役被稱為襄樊之戰也稱關羽北伐,此戰雖不比官渡赤壁之大戰,但牽扯魏蜀吳三方十萬兵力,而且因此直接導致劉備賴著不還的荊州被關羽的“大意”失給了東吳。從此蜀漢失去了隆中對的大好局勢,開始走下坡路。


上圖是襄樊之戰前蜀漢最鼎盛的時期。可見佔據了荊州南郡要地是多麼大的優勢,既制衡了東吳,又掣肘了剛剛漢中大敗進入守勢的曹魏。劉備選了“稱萬人敵,為世虎臣。然剛而自矜”的關羽守荊州,一守守了12年,晚年的關羽攻襄樊,戰龐德,水淹七軍,收陸渾,威震華夏,嚇得曹操都差點遷都,彷彿一如當年的“千里走單騎”。

可是處於守勢的曹操積極用封賞江南攛掇孫權威脅關羽後方,孫權正因為劉備拒還荊州、關羽拒絕結親被大罵“吾虎女豈配犬子”而怒氣衝衝,於是謀臣呂蒙、陸遜巧用連環計,騙過了關羽,最終使得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為潘璋手下擒獲,予以斬首。



經過這場戰爭,三足鼎立局面重新洗牌,進入守勢的曹魏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東吳因此佔據荊州六郡,全據長江進一步鞏固了政權,損失最慘重的蜀漢,不僅沒有攻克襄樊,反而損兵折將,失了“隆中對”要地荊州,直接導致對東吳的夷陵之戰,使政權更加弱小。


一定要快樂99


首先是曹劉之間戰爭局勢,不久之前劉備率軍攻打漢中,夏侯淵戰死,曹操增援無功而返,劉備控制了漢中地區,稱漢中王。隨後曹操一側,宛城騷動叛亂,關羽又在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大破曹軍,再損失於禁,隨後“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可以說短短兩年多時間,劉備的反撲態勢達到了頂峰。此後曹仁一旦守不住樊城,“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各種民間強盜冒出來打著劉備的旗號四處劫掠,一時間民心惶惶。而曹操陣營裡的反對派也蠢蠢欲動(許昌在這期間曾發生了叛亂)。

而於禁和七軍的戰敗,也讓曹操方面士氣重挫。于禁是曹操手下最倚重的軍團級大將,在曹操集團裡有很高的威望(左將軍,假節鉞,當時這個地位在曹操軍事集團非親族將領裡是最高的),而七軍也是曹操軍團裡最精銳的,結果不幸,遇到天降大雨,引發山洪,精兵強將一併全交代了。

除了劉備,曹操還要面臨另一個敵人:孫權。劉備在漢中,襄樊發動猛烈攻勢並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時,一向和劉備同盟的孫權如果此時北上夾擊,局勢很可能就是淮河以南全丟光,許昌將直接暴露在孫劉聯盟的眼皮底下。

局勢緊張,損兵折將,民心浮動,內部不穩,孫權威脅,曹操也想遷都避其鋒芒,可不威震華夏麼。

不過孫權有自己的打算,他說我的劇本我自己寫,一刀抽出來,沒有砍向曹操,砍向了關羽。


寂寞空虛的空巢老人


當然會威震華夏。它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主要是由襄樊地區的位置決定的。

首先,對於曹操而言,襄樊若失守,曹操軍維持的南邊防線相當於全線崩潰,劉備軍的兵鋒可以直指腹心許昌,這也是諸葛亮隆中對中的重要一步-“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其次,對於孫權而言,一直都想佔有荊州,以長江為屏障,進可攻,退可守。劉備若佔有襄樊,基本上將荊州收入囊中,佔據了長江上游,就佔據的主動權,順勢南下即可攻擊孫吳,西晉王濬就是從荊州順流而下滅亡東吳的。


餘非魚讀史


襄樊之戰不是最大的戰役,是關羽的攻城略地之戰,目的是為劉備搶地盤,進一步鞏固荊州。但此戰牽一髮而動全身,關羽沒有考慮周全,以一軍之力戰兩國之兵,焉能不敗?!由關羽的目中無人,驕傲自大的性格造成的,曹操說遷都以避關羽之鋒,後人怎麼這麼多相信?這是曹操的激將法而已,目的是激出大將不服而出戰,太多人充傻裝愣,明哲保身了,比如說司馬懿,哈哈,扯遠了。關羽出戰曹操,其實孫權最高興,終於有背後捅刀的機會了,曹操其實也不怕關羽,勇而謀不足也如馬超,曹操怕過馬超嗎?!


飛網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