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戰爭中,清陸軍拿著和日本一樣的武器,為什麼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呢?

qzuser162633572


從前我們接觸的歷史知識中,總是渲染甲午戰爭中清軍腐敗不堪,無法與日軍相比,結果戰場上一觸即潰;除了海上有北洋水師的壯烈海戰,清軍在陸上的戰鬥全是如平壤淪陷一樣令人痛心疾首的慘劇乃至鬧劇。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甲午戰爭中清軍的許多陸戰表現同樣堪稱壯烈。比如日軍渡過鴨綠江之後,向鴨綠江一側虎山的清軍陣地猛烈進攻。守衛虎山的清軍將領馬金敘、聶士成冷靜指揮,沉著應戰。戰鬥開始時,馬金敘鼓勵部下:“今日之戰,關係甚大,虎山存亡,悉賴爾等,須戮力同心、以禦敵人!”聶士成與馬金敘相互聯絡,並肩戰鬥。當時戰鬥異常激烈,炮彈轟鳴,聲震數十里。

由於各路接應的援軍相繼被日軍的迂迴包圍所擊潰,馬金敘部漸漸孤掌難鳴,但仍頑強抵禦,毫無退避之色。日軍先後向虎山陣地發起四次衝鋒,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回擊。戰鬥中馬金敘竟受傷二十餘處,衝鋒的日軍也在清軍抗擊下死傷嚴重。可惜,日軍佔據數量優勢,反覆進攻,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退,日軍最終佔領虎山。

旅順之戰前,日軍在遼東半島西南距金州約80公里的花園口登陸,雖未遇到清軍的抵抗,卻不斷遭到當地中國百姓的抵抗和襲擊。在貔子窩附近,有一名鐵匠和一名農民,二人用木棒襲擊日軍的哨兵線,將日本哨兵頭部打成重傷。鐵匠被捕受審時,依然痛罵日軍,坦然赴死。當地農民徐三,趁夜晚衝進日軍營地,用長矛刺死了日軍通譯官藤城黽彥。

當日軍進至亮甲店、陳家店一帶活動時,曲家村農民陳寶財帶領數十名名農民,埋伏在鳳凰山落鳳溝內,乘敵不備,襲殺日軍多人。日軍調來大部隊,陳寶財等人全部犧牲。還農民高武,組織起數百農戶,襲擊日軍駐地。高武與不少百姓都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更有老獵手姜二,在日軍的行軍路上多處挖掘類似打狼的大坑,地面偽裝如常。日軍騎兵連續跌入坑內,死傷數人。甲午戰爭時中國百姓自發的抗日鬥爭,如今想來仍是蕩氣迴腸。

金州之戰相當慘烈。日軍一度無力突破清軍防線,只得暫時休戰。但日軍調集重兵5000多人,兵分兩路猛攻金州外圍。清軍毫不畏懼,堅持抵抗。最後清軍甚至跳出胸牆,用刀矛與日軍搏鬥。可惜最終外圍依然失守,日軍集中兵力向金州城發動進攻,用炮火將城牆東面轟塌。清軍在城外埋設的地雷也全部被日軍步兵起獲,沒有一顆爆炸。遼東雄鎮金州只堅守半日就告失守。

洋人筆下的甲午戰爭漫畫

戰後清軍統帥宋慶在西海頭為戰死清軍將士立起大墳,親筆題詩:“遙望金州瘡痍滿,倭賊殺戮勇三千,英靈永垂銘千古,龍島南邊埋骨丘。”戰後死難清軍的家屬紛紛過海來金州找親人,有些甚至是自南方一路討飯來尋夫尋父,但也只能是在西海頭哭一場,帶幾把墳頭的土返鄉。而日軍攻佔金州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城中屍體遍地。這些歷史,都是我們應該牢記的。參考資料:中日甲午戰爭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事實上,清軍的陸軍軍備在一定程度上還要勝過日軍的陸軍裝備。比如步槍方面,清軍在甲午戰爭前後已經開始使用彈夾手動步槍,而日軍仍然是1880s的後裝步槍,必須打完一發裝一發子彈,效率實際上是要低於清軍的槍手。另外清軍還裝備有大量的速射武器,僅守備平壤時,清軍就裝備了12臺手搖加特林機槍。另外還有從俄國和德國進口的退管野炮和自產的後裝炮,總量也是超過日軍的。因此單從武器裝備來看,日清之間基本上差了十年,這也是為什麼在戰爭爆發前夕,歐美列強都會預測清軍穩贏的原因。

但即使有這麼好的裝備,有著被稱為世界戰鬥力第六的軍隊的大清帝國,還是被當時歐美列強眼中不入流的日本人給打敗了,這其中的問題確實值得深究和重視。

這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清軍準備不夠充分。不充分的原因是很多的,雖然從李鴻章到袁世凱都意識到了日本一定會對朝鮮下手,進而進攻中國,但是很顯然清政府從上到下的其他人員都沒有這種危機意識,在他們眼裡,日本就是彈丸小國、一介島夷,怎麼會有實力撼動大清帝國。所以大清帝國在朝鮮的駐軍相比於日本的軍隊要少了不少。這就導致戰爭爆發後,清軍人數出現不足現象。

再就是戰略問題,對於朝鮮,清帝國在是否放棄上發生了分歧,導致最後只有一萬多軍隊在平壤,而援軍卻在鴨綠江邊上,最後清軍潰逃平壤後,一路上出了狂奔別無選擇,一旦不能有序撤退,那就變成了潰敗之師,也就失去了再戰的能力。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清軍武器好,但是從軍制到訓練和日軍那不是差了一點半點。首先清軍中最能打的都是原來的淮軍舊部,他們的營制劃分還是按照原來的舊式陸軍的編制,所以在戰爭時,軍事動員能力不如日軍。再就是軍隊的訓練,清軍平時多有懈怠,吃喝嫖賭抽樣樣不耽誤,從軍官到士卒典型的上樑不正下樑歪。根據日軍的日記來看,清軍的戰鬥意志非常薄弱,可以說一旦日軍衝上來,清軍就會膽寒而潰逃。可以說就這樣的軍隊,你就是給他一戰的武器,該打不過日軍也還是打不過日軍。軍隊沒有鬥志,又怎麼稱得上軍隊呢?所以這也是後來大清訓練了三支新式陸軍的原因所在。


火器工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問題很多。

第一是準備不充足。

在戰爭已經很明顯要爆發的情況下,滿清政府準備不足。

直到日軍發動進攻,滿清才倉促增加兵力,導致朝鮮境內清軍兵力不多。

滿清本來擁有兵力的優勢,完全可以提前大量增兵靠數量取勝。

然而,戰爭打響時,滿清兵力上竟然沒有什麼優勢。

以第一次大戰為例,平壤之戰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

第二戰略有誤。

以朝鮮的作戰為例,到底是要保住朝鮮還是保住自己的領土。

如果保住朝鮮,應該立即將主力全部開入朝鮮。

如果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領土,放棄朝鮮,就只需要派一部在朝鮮騷然即可。

但滿清高層猶豫不決,最終搞了個四不像。

一支1萬多孤軍守平壤,其餘的主力竟然在北方很遠的邊境集結。

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

平壤的清軍潰敗以後,從平壤到鴨綠江竟然沒有滿清軍隊主力。所以,平壤清軍在以後6天中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

這是軍事戰略上的極大昏招。

第三官兵不能打

被大家指責的北洋水師黃海海戰,其實就是甲午打的最好的一戰。

其餘從牙山打倒營口,日軍發現一個奇怪現象。

雙方發生過很多出兵上萬人的大戰,奇怪的是傷亡人數卻很少,滿清往往只有幾十人,日軍甚至只有十幾人。

這種情況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清軍根本沒有打硬仗。

他們兵力雖多,只是在遠距離開槍開炮,一旦日軍靠近,清軍就立即逃走。

所以,雙方傷亡很小,和出兵數量不成比例。

比如旅順戰役這種,

其他還有很多原因。

其實說白了,滿清的軍隊,尤其主幹的淮軍,是一支李鴻章的私人僱傭軍。他們打仗是為了錢,為了搶掠,為了養家餬口。

所以,這樣的軍隊只能打和自己實力差不多的敵人,因為他們只有明白自己可能打贏,才會用命去還錢。


如果遇到日本這種實力明顯強出一截,這些軍隊就不願意拼命,因為只要一拼就很容易真的沒有命。

而甲午戰爭中的日軍是為了國家民族而戰,所以戰鬥意志很強。戰鬥中,日軍經常冒著清軍炮火做亡命攻擊,就連隨軍民夫也不怕死,先後傷亡病倒近萬人。


薩沙


這就是因為李鴻章“出色”的軍事才能,任用的豬一樣的主帥葉志超。

熟悉甲午平壤之戰的都知道,這場戰爭雖然在兵力和裝備上清軍和日軍不相上下,但是當時天時地利人和均在清朝,天時上,但是戰場上,清軍以逸待勞,平壤城內軍械糧草充足,日軍長途跋涉而來,補給線漫長;地理上,平壤城高大結實,周圍環山,易守難攻,道路泥濘,敵人機動性很差;人和上,中朝軍民上下一心抵禦外寇,並且國內呼聲高漲,無一人不支持清軍虐日。

就這樣擁有天時地利人,擁有成功之路的一切,居然敗的如此快,敗的如此慘,在平壤之戰初期,清軍在主帥葉志超的帶領下士氣低落,軍隊一直瀰漫著返回國內的氣氛,而日軍則是破釜沉舟的精神攻打平壤,清軍在左寶貴這樣的忠義士的帶領下,第一階段,清日雙方均傷亡慘重,主帥葉志超嚇尿了,終於左寶貴在孤軍戰鬥中陣亡了,葉志超立馬趁夜倉皇而逃,同時,日軍由於傷亡慘重,糧草不足,並且一直在下雨,士兵飢寒交迫,幾乎面臨崩潰,日軍主帥在會議中說道當晚已計劃準備撤退,而聽到清軍率先撤退的消息後,幾乎癲狂。立即率軍不費吹灰之力佔領平壤,獲得大量軍械糧草輜重,又立即追殺已經沒人指揮到處亂竄的清軍,殺的清軍可謂是血流成河,而葉志超居然一夜能跑500裡,逃回國內,直接導致中國甲午戰爭海陸全敗的結果。

知道為什麼清軍會從平壤一直敗退到山海關了吧,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恥的人——葉志超,跑的比媽快的糟老頭子,對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而不顧,只求苟生,可謂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曹小翔xixi


清朝普通士兵


甲午戰爭已經是清朝末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有很大的因素。首先是裝備的問題,其實清軍表面上和日軍所持武器都差不多,但是無論是後勤補給還是訓練,都遠遠不能和日軍相比。日軍裝備雖然和清軍差不多,但無論是訓練還是戰法,都已經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而清軍就不行了。

清朝時期的射技訓練


清軍雖然有大量的洋槍,但是幾乎只能買不能造(國內仿製的M1888步槍質量也有問題)。實際上和日軍相差十分懸殊,而且清軍的戰法也十分落後,士兵的指揮更依賴將領的領導,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就是這個道理。然而在指揮方面,上面說了戰法落後,因此即便是在優秀的指揮官也很難打贏這樣的戰爭,更何況清軍裡面還有大量的冷兵器,槍械數量方面也遠遠不如日軍。


如果當時的清軍能有新四軍一半的精神面貌戰局也不會如此


實際上這和普通士兵的文化程度也有關係,在清朝時期讀書可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絕大多數人口都是文盲,武器裝備操作不熟練等天然的跟日軍拉開了差距。最後一點,當時的舊社會國家概念還是嚴重不足的,即便是軍人,很多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無非就是賺錢養家餬口。這些士兵並沒有榮譽感,如果真的打不過,還是逃命第一,如果當時的清軍能有新四軍一半的戰鬥力戰局也不會如此糜爛。


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各位讀者大大點波訂閱關注吖~


軍情解析


其實這個問題是沒有太多懸念的。

筆者就先摘錄一段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對於清軍的評價:“總之,在兵力的力量上,中國陸海軍都超過日本,但在本質上卻是遠為低劣的,中國清政府的軍隊由於將軍們的地方上的割據。造成軍隊的裝備與編制的混亂以及指揮系統的不統一,軍隊有著濃厚的屬於軍閥私人兵的性質。士兵受訓練的程度低下,指揮官也不成熟。”

也就是說,井上清先生認為,當時清朝軍隊根本就是一幫烏合之眾。

不僅是清朝的軍隊戰鬥力低下,連清軍的將領都是一幫不會打仗的人。而且說起來的話,清朝的軍隊是屬於各個省份的軍閥武裝,而不是屬於清政府的國家軍隊。也就是說李鴻章的淮軍,乃至是是曾國藩的湘軍。說到底不過是他們自己手中的私人軍隊並不能屬於中國的正規軍隊。

井上清先生的評價是完全中肯的。從當時中國軍隊的一些關係上來說,即使是李鴻章的北洋艦隊。雖然號稱是中國第一的艦隊,但實際上,也許應該被稱作李鴻章的艦隊比較好。而這種濃厚的軍閥私人武裝的氣氛,其實在當時中國是屢見不鮮大。廣東水師甚至在甲午戰爭後期,要求聯合艦隊歸還屬於原來廣東艦隊的艦艇,理由就是,日本艦隊是和李鴻章交戰。而不是和廣東水師交戰,

在這種條件下,其實現在我們很難說當時中國軍隊有戰勝日本軍隊可能。僅僅在平壤之戰中,清軍的統帥,竟然是那個屢戰屢敗的逃跑將軍葉志超。這就是清朝用人的一個失誤,除此之外,當時清朝就沒有像日軍那樣有一個很明確的後勤補給機關。以至於在平壤城的清軍要擔心自己明天有沒有飯吃。

更不用說當時彈藥情況了,連北洋水師都不能滿足自己的彈藥需要。清朝陸軍怎麼可能就會有一個充足彈藥量。

其實小虎戰爭從一開始就已經是註定的了清軍的失敗。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武器從來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任何對軍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如果日軍是這樣的,清軍麼問題

可日軍是這樣的


如果武器有代差,而且這個代差特別大,那當然武器的決定作用就比較大。比如甲午戰爭時期,清軍武器不變,日軍還是壬辰戰爭時候的武器,我可以肯定的說,清軍可以把日軍一直趕下海,哪怕是武田信玄、上杉謙信復生都卵用沒有。

拿破崙表示,打武器和我一樣的對手,沒壓力!

但是雙方的武器都差不多的時候,人對戰爭的決定作用就比較大了。關於這一點,戰爭史上有無數的例子,例如拿破崙的手下敗將們,武器都和法軍差不多,但他們就是會被法軍打得屁滾尿流。例如二戰初期,法軍武器和德軍也沒有代差,但一個多月就亡國了。

所以,甲午戰爭輸了,關鍵就是人不行。凡是受人控制、受人影響的戰爭要素,都不行。

例如後勤,你能想象平壤清軍從進駐平壤到戰敗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居然沒有收到過一粒子彈、一發炮彈的補給嗎?就連唯一的一次糧食補給,都是左寶貴利用私人關係租用民船運來的。



葉志超:我也很無奈啊,只打了一天,彈藥就用了一大半了,你以為我是紅軍可以用大刀片守住平壤呀

例如素質,你能想象雖然有近代大炮,卻沒有測距設備、沒有炮表,幾十門大炮打了一天只有一發命中的炮兵嗎?

清軍炮手:我們有大炮,就是經常打不中而已,呵呵

例如配合,感王寨之戰中,雙方戰鬥近白熱化,誰的援軍先投入就誰贏。結果清軍援軍先到,卻只是旁觀,最後是黃昏時趕到的日軍援軍奠定了勝局。



宋慶:你問我為什麼毅軍是常青樹,當然是保存實力最重要

例如軍紀,一個平壤之戰時逃跑、岫巖之戰時逃跑、海城之戰時逃跑的副都統,因為是八旗貴族,只是免職依舊統軍;一個身先士卒、重創日軍的總兵,因為是淮系,就被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所以,還打個屁啊,打輸了不是很正常的嗎?


海軍史研究會員


兩個原因:

第一、戰略失策。

戰爭爆發之前,清軍先於日軍開進朝鮮,但是僅僅停留在半島中段的牙山,將仁川港和漢城兩處屏障拱手讓給了日本人。日軍於是從仁川港從容登陸,在漢城一帶聚集,準備進攻。

戰爭爆發後,清軍主力雲集平壤,牙山一帶也有偏師一支,並且北洋海軍走黃渤海不斷向牙山運兵,目的就在於從南北兩線夾擊漢城日軍。但是清政府當局和前線指揮部對此猶豫不決,致使戰機白白葬送。日本海軍先截斷黃渤海北洋海軍向牙山運兵的航道,然後駐漢城的日本陸軍迅速擊敗牙山清軍,打破了清軍南北夾擊的企圖。

即使如此,在朝鮮的清軍相比日軍還是佔有優勢,並且日軍向平壤進攻時是兵分四路而來,力量分散,這就給了以各個擊破的大好時機。但是清軍主將葉志超置若罔聞,再一次貽誤了戰機。

很快平壤陷落,駐朝清軍向國境線全線潰退。於此同時,日本海軍在黃渤海也擊敗了北洋海軍,迫使其退入山東半島威海衛軍港,牢牢掌控了黃渤海的制海權。整個中國遼東半島完全處在日本海陸軍的前後夾擊之中,處境十分孤立。

偏偏此處的清軍也是和在朝鮮的清軍一樣奉行消極防禦的作戰方針。遼東半島防禦體系可以說是清王朝洋務運動數十年來的結晶之一,尤其以旅順、大連為重,但是清軍的戰法依然是過時的固守城池不重視現代化的抗登陸戰思想。日本陸軍在海軍掩護下幾乎是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登陸,很快攻下旅順、大連。僅僅在大連繳獲的清軍輕重火炮就有120餘門和200多萬發各種炮彈!然後橫掃整個遼東半島,清軍望風而靡。

第二、戰術落後。

洋務運動使得清軍的武器裝備有所改善,但是並沒有完成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徹底轉變,在整個甲午戰爭中,使用冷兵器的清軍數量超過總兵力的40%。裝備熱兵器的部隊也因為品種繁多、規格雜亂,並且不少官兵居然不會熟練使用。

軍官團更是腐敗無能,缺乏一些起碼的近代化戰爭戰略戰術理論水準。且不說不懂得海陸軍協同作戰的基本方略,就連起碼的戰略戰役偵察以掌握敵情這些戰爭起碼的準備工作都做的十分不到位,完全是憑藉主觀臆斷或是被日軍的佯動所迷惑。以至於對日軍的作戰意圖一再判斷失誤,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大將軍威武K


當然是因為清朝落後的軍制,和軍隊(從將軍到士兵)素質太差。

軍制太落後

說實話,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的武器和列強的武器差距是有點大的。但是後面經過洋務運動和引進列強的武器,其實時代差並沒有多大。

但是清軍的表現卻非常越來越差。而且離譜的是,清軍連白刃戰,都已經打不過列強了。

在袁世凱小站練兵之前,清朝的軍制和古代軍隊沒什麼區別,非常落後。

指揮不暢,沒有協同作戰的能力,部隊的決策全靠軍事主官臨機應對。而且,後勤補給非常落後,完全沒有一點現代軍隊的樣子。

當時日本的後勤(兵站)在列強中已經是非常差了,但是清軍依然遠遠不如。

就這樣的部隊,把拿破崙時代的法國陸軍拉過來,都能把他按在地上打。

軍隊素質

說實話,我們常常說中國禮儀之邦。但是中國古代的文盲率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甲午戰爭時期,說甲午戰爭時期,清朝文盲率有百分之85都不算冤枉了他(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文盲率為百分之80)。

士兵的素質差也就算了,關鍵是非常的多的將軍,是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的。

加上老式的軍制,作戰方式。這樣的部隊,在戰場上,是很難打持久戰的,只要傷亡到達一定比例,馬上就是潰退(近代軍隊對傷亡的接受能力更高,作戰意志更強烈)。

效仿西方,學其皮而不學其骨。表面功夫做得不錯,精華卻沒有學到。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徹底的失敗了。

甲午戰爭時期的熱武器,並沒有像後面一樣,有著大規模的殺傷力。人在其中,依然有著相當的作用,但是清軍,明顯是不如人意的。

喜歡就關注唄:侃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我借用李鴻章的一句話來回答:“炮彈呢?子彈呢?糧草呢?”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國軍隊出國打仗,糧草彈藥卻滯留在中國的營口,還是人家盛宣懷租民船運過去的。

中國軍隊敗就敗在當時朝廷沒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後勤補給系統,而不是中國軍隊沒有血性,貪生怕死。別說中國軍隊的槍炮不如日本,就算比日軍強又能怎麼樣,糧草彈藥不能及時到位,這仗你還打個屁!

中國國內的憤青紛紛指責葉志超貪生怕死,狂奔500裡逃回國內,才導致平壤兵敗,其實恰恰相反,正因為這種必敗之局,才導致葉志超他們想撤兵回國,中途卻又遭日軍伏擊,才導致他狂奔500裡逃回國內。

平壤兵敗,葉志超固然有責任,但那是他一個人的責任嗎?沒有糧草彈藥後勤補給,就算孫吳在世,也照樣沒咒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