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中央領導曾撰文 回憶胡耀邦清正廉潔唯實作風

法制晚報訊(記者 張瑩)今年11月20日是原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百年誕辰日。為了紀念胡耀邦創建《理論動態》雜誌,中央黨校報刊社昨天舉辦“胡耀邦同志與《理論動態》——暨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100週年座談會”。

中央黨校副校長黃浩濤在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學習胡耀邦同志無私忘我勇於擔當的品德風範,清正廉潔勤勉唯實的作風。

法制晚報記者(微信公號:觀海內參guanhaineican)統計發現,三位曾擔任過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溫家寶、胡啟立和田紀雲,都撰文回憶過胡耀邦,文章中也都提到了胡耀邦清正廉潔勤勉唯實的作風。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中央書記處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溫家寶:

胡耀邦派人夜訪農戶 瞭解真實情況

2010年4月1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出溫家寶文章《再回興義憶耀邦》。

早在10年前,中共中央曾於2005年1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90週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座談會。當時出席座談會的還有兩位常委,一位是時任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另一位是時任中央紀委書記吳官正,吳官正當時主持了此次座談會。

在溫家寶的文章中,他回憶了1986年2月隨同已年過七旬的胡耀邦前往貴州、雲南、廣西的一些貧困地區調研的情況。

2010年4月15日的這篇文章說:“前些天,我到貴州黔西南察看旱情。走在這片土地上,望著這裡的山山水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24年前隨耀邦同志在這裡考察調研的情形,尤其是他在興義派我夜訪農戶的往事。”

1986年年初,耀邦同志決定利用春節前後半個月時間,率領由中央機關27個部門的30名幹部組成的考察訪問組,前往貴州、雲南、廣西的一些貧困地區調研,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

“當時,我剛調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不久,耀邦同志讓我具體負責組織這次考察訪問工作。2月4日上午,耀邦同志帶領考察訪問組全體成員從北京出發,前往貴州安順。由於安順大霧,飛機臨時改降貴陽。當天下午,耀邦同志又換乘麵包車奔波4個多小時趕到安順。”回憶文章如此寫道。

經過幾日的調研,2月7日傍晚,耀邦同志風塵僕僕趕到黔西南州首府興義市,入住在州府低矮破舊的招待所。

文章還介紹了一個故事,講述胡耀邦當晚在興義派溫家寶夜訪農戶的往事。故事如下:

時已立春,興義早晚的天氣仍然陰冷潮溼。由於沒有暖氣,房間裡冷冰冰的。我們臨時找來3個小暖風機放在耀邦同志的房間,室溫也只有攝氏12度左右。經過幾天馬不停蹄地奔波調研,耀邦同志顯得有些疲憊。我勸他晚上好好休息一下,但他仍堅持當晚和黔西南州各族幹部群眾代表見面。

晚飯前,耀邦同志把我叫去:“家寶,給你一個任務,等一會帶上幾個同志到城外的村子裡走走,做些調查研究。記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到中央辦公廳工作之前,我就聽說耀邦同志下鄉時,經常臨時改變行程,與群眾直接交流,瞭解基層真實情況。用他常說的話就是,“看看你們沒有準備的地方”。所以,當耀邦同志給我佈置這個任務時,我心裡明白:他是想盡可能地多瞭解基層的真實情況。

天黑後,我帶著中央辦公廳的幾位同志悄悄離開招待所向郊外走去。那時,興義城區只有一條叫盤江路的大路。路旁的房子比較低矮,路燈昏暗,街道冷清。我們沿著盤江路向東走了10多分鐘就到了郊外。這裡到處是農田,四周一片漆黑,分不清東南西北。看見不遠處,影影綽綽有幾處燈光,我們便深一腳淺一腳摸了過去。到近處一看,果然是個小村子。進村後,我們訪問了幾戶農家。黑燈瞎火的夜晚,純樸的村民們見到幾個外地人感到有些意外,但當知道我們來意後,很熱情地招呼我們。

晚上十點多,我們趕回招待所。我走進耀邦同志的房間,只見他坐在一把竹椅上正在等我。我向他一五一十地彙報了走訪農戶時瞭解到的有關情況。耀邦同志認真地聽著,還不時問上幾句。他對我說,領導幹部一定要親自下基層調查研究,體察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掌握第一手材料。對擔負領導工作的人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實際。多年來,耀邦同志這幾句語重心長的話經常在我耳旁迴響。

胡啟立:

胡耀邦考察時買米線吃 被群眾認出

胡啟立也曾在媒體上發表文章回憶胡耀邦,文章發表在2005年12月7日的《中國青年報》上,標題叫《我心中的耀邦》。

胡啟立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胡啟立在文章中說:“我於1982年4月調到中共中央辦公廳任主任,並在十二大後進入中央書記處工作。我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工作,親身感受和見證了耀邦同志的工作和人格,他的一言一行都給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

文章講述胡耀邦清正廉潔的故事,“耀邦同志對自己要求一向非常嚴格,從來沒有用自己的權力地位為家族和個人謀取過任何的利益。耀邦同志的哥哥一直在農村當農民,生活比較困難,有一次到北京來找他,希望幫助給找個工作。耀邦同志對他說,我們全國有8億多農民,如果每個家庭有一個人能出來工作、掙工資,就不錯了。我們家我已經出來了,如果你還要出來,那我就得回去。你看怎麼辦?勸服了哥哥後,他從自己工資裡給了哥哥200元錢,他哥哥回家還是繼續當農民,直至去世。耀邦同志還有一個侄子,省裡給安排當了幹部。耀邦同志知道了,專門給省裡打電話:你們不能這麼做,不能因為我是總書記就給他安排,要靠他自己奮鬥。結果硬是又給退了回去。”

《我心中的耀邦》這篇文章還講了兩個故事:

1984年1月,耀邦同志到貴州安順考察,吃完晚飯,時間已經比較晚了。耀邦同志堅持連夜趕往廣西百色。因為路況不好,又有大霧,省裡陪同的領導同志和身邊工作人員都主張第二天天明再出發,他堅持不肯。夜間12點鐘,車到望漠,實在走不了了,只好找地方住下來。望漠那個地方很窮,身邊同志到當地招待所看了看,招待所都是大通鋪,只有縣委書記辦公室有幾個單人床。

於是,他就在縣委書記辦公室裡睡了幾個小時,工作人員便在會議室的板凳上躺了半宿,第二天早上又接著趕路。中午到了廣西一個小鎮,他看到街上很熱鬧,賣東西的人很多,正好有家路邊小攤賣貴州米線,三毛錢一碗。

耀邦就說,不要找人家地方去安排了,就在街上吃飯吧。說完他就坐在條凳上,點了一大碗貴州米線。吃完飯,老百姓才發覺,原來是胡耀邦總書記,於是呼拉拉圍了過來熱烈鼓掌,耀邦同志站起來,恭恭敬敬給大家鞠了個躬,上車就走了。

耀邦同志一向反對領導幹部利用公款大吃大喝。他吃飯嚴格按照規定標準,非常簡樸。記得有次開會,耀邦同志站起來激動地說,這次我到省裡去,他們給我上熊掌,怎麼得了啊,我怎麼能吃呢!我一再說了,大吃大喝不行,咱們講個價錢好不好,小吃小喝行不行?最大我讓步到中吃中喝行不行?但下面還是不聽!

後來,耀邦同志再到下邊去,就變了個法子:剛上兩三個菜,他就抓緊吃,三下五除二,後面的菜還沒上完,他已經吃飽放下筷子起身走了。他一走,陪同人員當然也跟著走,宴會不結束也得結束了。平時,有些地方的幹部和群眾給耀邦同志送來土特產品,他總是轉交給託兒所或大食堂。

田紀雲:

胡耀邦調研現高原反應 仍堅持開會

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田紀雲也寫過回憶胡耀邦的文章,田紀雲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等職務。

田紀雲的文章標題是《近距離感受胡耀邦》,發表在2004年第十一期的《人民文摘》上,《人民文摘》是人民日報社主管的時政綜合性文摘期刊(月刊),具有權威性、時代性、新聞性等特點,面向全國黨政領導幹部發行。

田紀雲在文章中提到了第一次見胡耀邦的情形,“我與胡耀邦同志相識是1981年春。當時我已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秘書長,協助總理、副總理處理一些經濟方面的事務,中央指定我列席中央書記處的會議。1981年3月,我第一次列席書記處會議時,國務院領導把我向胡耀邦同志介紹說,這就是從四川調來的田紀雲同志。我走到胡耀邦的座位前與他握了手。這是我與胡耀邦的第一次握手。在其後的會議中,胡耀邦經常要我宣讀文件,有時也問我一些經濟方面的數字或情況,我總是盡力作準確回答。在我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之後,與胡耀邦同志的接觸就更多了,經常參加由他主持的政治局會議和書記處會議。另外,我還是由胡耀邦同志主持的人事安排小組成員之一,也經常參與人事安排問題的研究。在多年的接觸中,我對胡耀邦不僅有著較深刻的瞭解,而且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田紀雲的文章中,也有一個關於胡耀邦在地方考察調研的故事,故事如下:

1986年5月,我陪他去甘肅考察工作,他告訴我:全國2000多個縣他已去過1500多個,甘肅省地市一級還有兩個未到,即甘肅平涼地區和甘南迴族自治州,這一次就是來補這一課的。胡耀邦同志本來心臟就有點毛病,有高原反應。甘肅平涼海拔比較高,到後剛住下我就發現他嘴唇發紫,上樓有些吃力,我勸他少活動,晚上就不要開會了,但他說沒關係,適應一下就好了,晚上照常開座談會,聽彙報,還在那裡住了兩個晚上。

作為總書記他身上的擔子有多重,是可以想象的,但他還抽空擠時間閱批大量人民來信。而且凡經他批處的人民來信,他都指定專人,跟蹤瞭解處理結果,充分表現了他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

順便說一下,耀邦同志生活非常簡樸,衣著很隨便,粗茶淡飯,不挑食,不嗜酒,吃飯很快,比如四個菜剛上了兩個,他就吃完飯了。他身邊的工作人員,都知道他的特點,也抓緊時間吃飯,生怕跟不上總書記的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