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養外室似乎是渣男的專屬,歷史上養外室的結局會如何呢?

蕭曉四姑娘


知否這部電視劇的原著是架空的歷史背景,但是電視劇拍攝的時候基本上是按照宋朝的歷史背景拍攝的。宋朝和明朝是中國歷史之中最注重禮教的朝代,不僅僅是對女子,對男子也有條條框框的言行約束。劇中出現的兩名男性角色,一個是男主角顧延燁還有一個是淑蘭的前夫孫志高,這兩位都是身有功名,因為在外偷養外室而被人不齒,那麼在歷史上,男人養外室會是怎樣的結果,正室會怎麼對外室,外室又將如何自處呢?


在古代,有身份的男人三妻四妾似乎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出於各種原因,男人們還是會在外面養外室。歷史上關於外室的最早記載在史記之中,齊悼惠王劉肥就在外面養了個外室,叫做曹氏。到了東晉,有一位丞相名叫王導,他的正室曹夫人是個容不得丈夫納妾的女人。於是王丞相只得在外面偷偷養妾室,並且有男有女,站成一行,蔚為壯觀。

到了唐朝,上至皇室下到平民,對禮教大防都不十分介意,社會風氣開放。婦女在和會上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很多女人在夫家說一不二,於是越來越多懼內的男人們只能偷偷在外面養外室。

這也引起了很多的社會問題,比如宜城公主因為駙馬有了外室,氣得帶著一群太監去捉姦,她命人將外室的耳朵和鼻子都隔了,還割了她的私處,將血抹在駙馬臉上。當然,駙馬也沒能倖免,被剃了頭髮還要堅持去朝廷上班。諸如此類的鬧劇在唐朝的官民人家時時上演,官府為避免民亂,就出臺了通姦罪的法律。據史料記載,武則天規定,凡是翻了通姦罪的婦女先要被杖責六十,然後關入掖庭為奴。但是對於通姦的男子,法律幾乎沒有處罰的條例,所以養外室的現象依舊很普遍。

南宋時期,理學盛行之後,不允許丈夫納妾的女人,就是妒婦、悍婦,完全可以一紙休書給休了的。現在就到了我們電視劇之中的大背景,其實這個階段,如果男人養外室,是可以合法將其納入妾室的。

倒是一般娼妓做了外室,還不一定願意進門做妾。比如水滸之中宋江將閻婆惜納為外室,後來閻婆惜給宋江戴了綠帽子,宋江當時就覺得他並非父母為他婚配的妻妾,並不當一回事。後來閻婆惜說要離開宋江,宋江也同意了。還有一個明朝的例子,陳臥子看上名妓柳如是,將他納為外室,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柳如是覺得不自在,兩人和平分手了。

可見對於娼妓來說,這些男人就像包養自己的老闆一樣,新鮮感過了換一撥就是。而對於功名在身或者朝中為官的男人來說,即便對妻子沒有感情,也會尊重妻子的地位,對於娼妓,他們也不會真的娶進門,給鄰居同僚看笑話。


木劍溫不勝


凡看過《知否》的,一定會記得那個為娼妓而要休掉正妻的孫秀才。孫秀才年少成名,娶了盛家大房的嫡長女盛淑蘭,但是,他卻看不上盛淑蘭,不但納了二十多個小妾,而且還養了娼妓做外室。最後甚至為了那個外室要休掉盛淑蘭,但最後二人卻變成了和離。原因之一是盛家要脅他要將他養娼妓為外室的來告訴學政。孫秀才為何怕學政知道此事呢?



這是因為在一妻多妾的時代,養外室是不合法的,外室,猶如現代之小三,是見不得光的存在。養外室之事一曝光,輕則會讓人質疑自己的人品,影響自己的名聲,如《知否》中的顧廷燁曾經年少輕狂,玩世不恭,養了一個歌妓曼娘,並生了一雙兒女,讓許多人家對他側目以視,敬而遠之,併為以後他的追妻之路增加了許多難度。重則會影響自己的前程,如孫秀才,如果他養娼妓為外室之事被學政知道,完全可以藉此罷除他的秀才資格。若是作官,被對手知道,也會影響考績和升遷,甚至會被降職使用。



儘管養外室有種種缺陷,但養外室的人仍然層出不窮,也有的是囿於女方身份,如門不當戶不對,如出身賤籍,不被家族允許,但兩人卻是情投意合,兩情相悅,但更多的男人是將那些愛慕虛榮或走投無路的女子包養起來,來滿足自己的佔有慾而己。


萍風竹雨123


外室,又稱“外宅”,就是今天所說的小三兒。古代的外室,是比妾的地位還要低賤之人,因入不得大院,故被養在外面,稱之為外室。在古代的婚姻之中,即使妾仍是合乎古代婚姻法之內的,而外室便屬於不受婚姻保障的一類人。常言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其中外室應該屬於“偷”一類的了。

在《知否》這部電視劇中,出現了兩處養外室的橋段,一處是顧廷燁,因玩世不恭,多年身處寂寞之中,於是被唱曲兒的曼娘所迷惑,未婚之前便養了外室,以致影響自己娶妻;

一處為盛明蘭的堂姐盛淑蘭,因不受孫姓夫君待見,夫君不僅在內宅納妾,還在外面偷養娼妓為外室,有了身孕,逼迫盛淑蘭將其納入家中,最終造成了二者和離的結局。

《知否》是以宋代為背景的小說,可以說至宋朝之時,關於養外室的之事已經十分普遍了,這與儒學禮教的觀念息息相關,男子地位的提高,說一不二,以致在婚姻之中處於主導地位,自然,妻子對於豢養外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但是在唐朝之時則不然。因唐朝風氣開放,女性地位較高,特別是武則天時期,因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重要,所以男人納妾也常常被禁止,以致男人偷養外室,但往往外室結局都很慘,不是被割了鼻子,就是被扒了皮,妻子所動用的私刑十分殘酷。

外室之所以難以入宅,主要因其地位實則過於低賤,多以娼妓為主。這樣一來,入門之後,必然有損家門名聲,因此,即使一家之中,作為天的男人,也不會將外室納為妾。

在男人的婚姻觀念中,妻是用來幫襯自己的仕途的,妾是用來為家族開枝散葉的,而外室則純粹是為了尋樂子的。

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外室無疑是男子發明出來,暫時逃脫禮教束縛的偷歡之物罷了。因沒有婚姻禮教的保障,所以外室也便屬於婚姻之外的一類人群,較為自由了。


夕陽下的晚楓


養外室這種行為之所以為人詬病,是伴隨著女權覺醒和禮教盛行而養成的一種普遍婚姻價值觀念,就像現代人養小三一樣,也必被當做渣男。

由於古代女性地位本就低下,外室的社會地位更是卑微,鮮有記載,故此對這類女子的最終歸宿我們不得而知,只能通過一些有限的記載結合生活閱歷加以推理:對男子影響甚微,而被包養的外室女子,最好的是奉子入家門,但是大多還是會被拋棄,晚景淒涼。

具體如何,我們需要從頭捋一捋。但是在此之前,明確一個概念,中國自古便是“一夫一妻”制,所謂的“三妻四妾”不過是習慣性說法,完整的叫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無論皇宮貴族還是貧民百姓,正妻都只有一個。

外室的產生

外室的產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在各個階段境遇都有不同,以晉朝和宋朝為分界點,又以盛唐最為流行。

《史記》記載:“齊悼惠王劉肥者,高祖長庶男也,其母外婦也,曰曹氏。”說劉邦的庶長子,就是他與情婦曹氏所生。這是關於外室的最早文字記載,但並不一定是外室的起源,自春秋戰國起,禮樂崩壞,男女倫常混亂,婚前野合的現象十分普遍,不過這種關係更近似於現在所說的一夜情,各取所需,完事兒提著褲子走人即可。可能是在這種開放的社會環境下,慢慢滋生了固定的情婦關係,也就逐漸產生了外室。

外室被人唾棄的原因

在秦漢時期,男女關係混亂實數常事,即使有外室,也不一定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那是從何時開始,養外室要偷偷摸摸呢?既是從晉朝開始的,原因也無他,怕老婆而已。

雖說從《週記》、《禮記》開始,就對女子做了“三從四德”等諸多約束,但那是因為男子在封建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控制文化和社會價值導向,尤其是統治階級,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將女性視為繁衍洩慾的工具。然而誰也不是玩具,是人就有自己的思想,男性早晚要為自己的為所欲為負責的。漢朝年間,男子妻妾數量劇增,便已經激起了妻室的反抗意識,待到晉朝期間,統治階層中政治聯姻現象比較普遍,於是有一些家世背景比較強大的婦女就率先開始了反抗,其中以兩位高官最是出名,西晉的開國元勳賈充和東晉的丞相王導。

這兩位老兄都是出了名的怕老婆,賈充比較無辜,就因為下班回家多看了抱孩子的乳母一眼(據說只是愛撫的看著襁褓中的兒子,摸了摸兒子的頭,眼睛應該沒有亂看什麼豐滿的部位),被妻子看見了,就以為二人在搞曖昧,於是就將乳母賜死了,後來兒子思念乳母過度,不久也去世了。事情到此沒有結束,賈充的第二個兒子竟然也是這麼死的。我們先不說賈充為何連續兩次都在乳母抱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玩,單說主母如此強硬的做派,就是不符合“三從四德”的;相對於賈充,王導就沒那麼無辜了,他是確實很有想法,奈何妻子曹氏嫉妒心極強,不允許他納妾,於是就只能“密營別館”,開始養外室,自然是不敢公開,按照“三綱五常”的規定,妻子是沒有權力限制丈夫納妾的。然而兩位高官卻都忍受了妻子的跋扈,於是養外室就漸漸成為偷雞摸狗的營生。

上層建築中的一些表象,是整體社會現象的縮影,可見“男弱女強”古已有之。這種現象的成因可能有幾點:第一是晉朝以來,民族融合和氏族聯姻現象普遍,女子性格逐漸彪悍;第二是漢朝時期妻妾眾多,已經引發了女性反抗的意識,到晉朝女性有了反抗的勢力和資本;第三是所謂“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規定,真的就只是規定而已,並不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

外室盛行

兩晉以後就是更加混亂的南北朝時期,甚至出現了“男女易位”的情況。南朝第一個朝代的宋明帝的姐姐山陰公主對宋明帝說:“臣妾與陛下俱託體先帝,陛下後宮萬千,臣妾獨駙馬一人,事太不均。帝乃為公主設面首左右三十人。”宋明帝答應了公主的要求,為她設置面首左右三十人。山陰公主就是熱門網絡小說《鳳囚凰》中女主的原型。

唐朝繼承了南北朝時期混亂的社會風氣,據傳太宗李世民也有胡人血統,於是整個唐朝野性奔放,女性地位持續提高,禮教風華極度衰落,將外室包養的風氣推到頂峰。這簡直就是男性的天堂,唐朝後宮有多亂我們就不多說了,即使在民間,上至官紳,下至販賣走徒,都有包養外室的零星文字記載。據說唐朝女裝的設計,都是為了吸引男性目光和方便辦事。

並且在兩宋以前,女子並沒有“從一而終”的約束。比較出名的曹操,雖然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麼誇張,但是確實是娶過寡婦;唐朝更是混亂,連父親兄弟的妻子都笑納了;《廿二史札記》說到,“唐公主三嫁者三人,再嫁者二十七人。嫁過三回的有三位,嫁過兩回的有二十七位。”王公貴族階層尚且如此,民間更是不以為意。

急轉直下

到了兩宋時期,禮教才逐步受到重視,開始毒害女性。到了明朝,這種禮教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並且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要求人們堅貞不渝、始終如一的節操。對女人的要求就是,對丈夫要有一種忠誠與貞操。要求男人對君主,國家有一種忠誠與貞操。可以說這是封建集權的一種卑劣手段,由小及大,旨在增強統治者的控制力。

這個文化觀念影響下,個體價值意義被否認。宋朝自“大聖人”朱熹開始,倡導“存天理 滅人慾”,對女性的限制也逐步加強,從此男女倫理之事變得極為敏感,尤其是清流文士,都不願意在這方面給人落下口實。但是諷刺的是,朱熹本人的私生活就是十分混亂的,什麼兒媳、尼姑的,不要太刺激,朱熹後來還因此被貶官。當然我們可以理解為朱聖人現身說法,讓我們引以為戒。

明朝也有一位養外室的名人,就是民族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戚將軍雖然威武,但是據說有一項弱點,那就是怕老婆,其妻子王氏,也是將門之後,操持家室,十分賢惠。據傳王氏武功高強,連戚繼光都不是對手,經常以比武為名義被實施家暴,也頗有些情趣。但是王氏早年跟隨還未發跡的戚繼光,贍養老人、養育幼弟,操勞過度,後期一直未能生育。戚繼光是世襲的武將,必須要有後才行,沒辦法只能揹著妻子養外室,據說一口氣生了五個兒子,後期有一個被抱回來交給王氏撫養。

總之在宋明兩代,女性地位十分低下,禮教盛行,在這個階段外室的生活肯定是最最悲慘的。而《知否》的故事背景恰好在北宋,雖然朱聖人要再過一百年才出生,但是彼時已經對婦禮有了很高的要求,從劇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很多女性悲慘的命運。

結局

說到此,結局到底如何呢?自然也要分階段的猜想。

秦漢時期,社會風氣混亂,加之男子地位較高,看中哪個女子,要麼各取所需,再喜歡點就娶回家做妾,完全沒必要偷偷摸摸,所以外室現象並不常見,即使有,也不會持續太久,我們就不必為男女雙方擔心了。

兩晉以後,女性地位有所提高,男子開始怕老婆。有些實在是喜歡的女子,又沒辦法娶回家,就只能養作外室了。自此開始,“外室”也成了十分卑賤的詞彙,甘願做外室的必然是貧寒家的女子,或是青樓名妓,吃一口青春飯,無依無靠,老年很容易被男子拋棄,如果子女不嫌棄,還會盡一定的贍養義務,如果嫌棄生母的“外室”身份,那麼可能恥於與她想見的,那麼此類女子的結局將是極其悲涼的。至於男子,有家有業,始亂終棄再尋常不過,對他們自然影響不大。

宋明兩朝,女子地位低下,但是禮教對男士同樣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因此也會有見不得光的外室,不光要避著妻子,也不願意讓外人知曉。外室的地位更是低到極點,雖說“母憑子貴”,如果為家住生育了兒子,就有機會入家門,這也是外室最好的結局,但是大多數還是逃脫不了被拋棄的命運。

總之,封建社會對女權極不尊重,是對女性尊嚴的踐踏。包養外室,對男子影響不大,有條件就養著,沒條件就棄了;但是對於女子,就略顯殘酷了,運氣好的,可以憑子女入家門;運氣一般的,得到了足夠的財產,也可以終老;運氣差的,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