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國七國每個國家都有幾十萬軍隊,而汗朝組織幾十萬打匈奴都難?

陽光普照你我她


為什麼戰國七雄每個國家都有幾十萬軍隊,而漢朝組織幾十萬打匈奴都難?

這個問題其實有邏輯錯誤啊!

有多少軍隊和組織多少軍隊去發動千里遠征是兩個概念。有些類似,你家總資產有幾十萬,但為啥花幾十萬買車那麼費勁?

而且戰國七雄帶甲幾十萬其實都是策士的約數,比如“燕……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趙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魏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齊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楚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都出自《史記·蘇秦列傳》,都是蘇秦當說客時說的約數,不能真當歷史的。

而根據出土的嶽麓秦簡,“凡三鄉,其一鄉卒千人,一鄉七百人,一鄉五百人”,以及《孫子兵法》,“凡興師十萬,……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等記載來看,戰國時代各國的實際兵力遠沒有那些策士與說客形容的那麼多。最多是戰國七雄的可動員兵力能達到這種規模。但這種極限動員必然會讓國家經濟大受打擊的。

另一方面,漢帝國根據現代研究,實際保有的正規部隊也是在六十萬人規模的。所以漢帝國的動員能力肯定是比戰國七雄強的。

所以,真正核心問題是為什麼漢帝國有幾十萬軍隊,卻沒法全部投入對匈奴的遠征?

回答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因為人是要吃飯的。比如根據乾隆三十三年的一份奏摺估算,四萬士兵,十個月就需要糧食四十二萬石,約合現在兩萬五千噸。

平時這些士兵分散在各個駐紮地,糧食問題還好解決。但當他們集中出征,問題就來了,因為你需要把大量的糧食輸送到前線!而輸送能力是有上限的,同時運輸糧草的人也要吃飯啊。所以越是大規模遠征,距離越遠,糧食消耗越大。按照《夢溪筆談》的說法,“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

具體到漢帝國時代,《史記》記載,“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而之前秦帝國的蒙恬北擊匈奴,“率三十鍾而至一石”。“鍾”是秦漢時代的容積單位,“一鍾”是六石四鬥。“率三十鍾而至一石”和“率十餘鍾而至一石”,意思是路上要消耗“十餘鍾”甚至“三十鍾”糧食,才能將一石糧食送到前線。也就是說,北擊匈奴這樣的千里遠征,前線戰士每吃到1斤糧食就要在路上消耗掉64斤甚至192斤。

而且最大的問題是運力是有限的,你哪怕有再多的糧食,由於運輸的道路每天能過的車馬人員是有數的,所以你能運到前線上的糧食也是有上限的。

這個問題,其實大家回想一下“雙十一”或春節購物後的快遞爆倉就能理解了。

也因此,擁有六十萬軍力的漢帝國,發動對匈奴的最大規模千里遠征,也只能是保持前線一共十萬騎兵,當然後勤保障和動員的步兵力量,也高達幾十萬。


冷兵器研究所


我就跟你說一件事兒吧,這個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當時美國人有一支獨立的軍隊,叫做一分鐘人,他是由各個殖民地的據點裡面的人民自願組織的一批軍隊,事實上也就是每一個平民手裡面發一支槍,等到遇到戰爭時期,這些人拿起槍上戰場,那就是士兵由於能夠在一分鐘之內快速集結起來,所以他們就叫做一分鐘人。

可是後來隨著獨立戰爭的不斷擴大以及美國優勢的不斷加劇,可以說一分鐘人漸漸地也就淡出了美國作戰序列,成為了一個歷史,而僱傭軍成為了美國作戰力量的主體部分。

這些一分鐘人雖然有著強悍的戰鬥力,但是他們本身的使用是存在著侷限性的,這些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作戰,自然勇猛,而且跟對手無論多麼精銳的敵人過來都能夠打一個平手,但是一旦在其他的地方打仗,或者說遠赴他鄉這些一分鐘,人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指揮官在開戰之前都得清點一下人數,這人到底跑了多少?

由此可見,全民皆兵確實可行,但是也是有它的使用條件的。

戰國時期全民皆兵到什麼地步?秦國打長平之戰,15歲以上的少年全部參軍,整個國家除了在常平一幫大老爺們兒以外,其他的人已經沒了,全是女人,聽說長平之戰結束以後,趙國那一副悲慘的境地,也讓當時的燕國覺得趙國隨便兒欺負。

這種全民皆兵組織小孩軍隊,我們就可以把它看作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一分鐘人,但是我說了這種作戰的軍隊是有自己的侷限性的,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可以磨鍊一個民族的戰爭意志和作戰意識。當然,對於這個地區的人民來講,這個時候他們的戰鬥能力肯定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旦戰爭不發生了,或者說這個地區的人有幾十年沒有接觸過戰爭了,你讓一群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去戰場上殺敵,這可能嗎?

所以在漢朝的時候,關於徵兵制度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軍隊的使用不再是說像之前那樣毫無底線可言,你只要過來參軍,你就是一個兵,要有嚴格的門庭制度。

這一點在當時漢朝,漢武帝時期曾經吃過一次虧,也就是漢武帝聽說大宛國有汗血寶馬想要派兵過去正套一共發動了兩次戰爭,第一次只是糾結了一幫無賴,大概幾萬多人直接出發了結果顆粒無收,反而自己被打了,落荒而逃。漢武帝發火了,集結正規軍隊直接往大宛國進軍,這一次對方來打都沒打,直接投降。

如此可見,常規軍隊以及那種非正規的軍隊戰鬥力的巨大差距,對於漢朝來著,這簡直就是一場血淋淋的教訓。

同時,藏武於民,對於整個國家來講也並不穩定,尤其是在封建社會這樣層層剝削的時代,所以漢武帝也提出了大觸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理念,實際上就是為了削弱人民的武力值,整個封建管理更加有秩序性,更加容易一點兒。同時你國家還在那放著呢,面臨外敵入侵的時候也得有強大的武力半身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就把一些跟你自己利益有密切關係的人賦予它們能夠使用武力的權利,也就是能夠參軍的權利,這樣的話既保證了自己政權的穩固性,同時又有強大的武力值可以防禦。

那自然,這樣的軍隊比起之前全民皆兵的時代,人數要大打折扣,但是戰鬥力上來講應該來說沒什麼改變,因為戰國時代,那個時候天天打仗,人民的武力值早就達到了Max的,即便所以你說這個時候這些人民的軍隊和這些常規的軍隊相比,戰鬥力有差距嘛,也真的說不出來。


漩渦鳴人yy


不能這麼看!以漢朝的實力,組織幾十萬人的軍隊一點難度也沒有,事實上,漢武帝時期軍隊數量至少三十萬。但是跟匈奴作戰,軍隊數量的考量絕不是第一位的,更不能拿這個問題對比戰國時期。

一、對匈作戰的難度

1.漢匈生活方式的差異,決定了漢人的劣勢


匈奴軍事實力的強盛,主要來自於其生活方式的軍事化,隨時可以作戰,不需要戰爭動員和準備。

漢人就不行,農耕文化不具備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軍隊人數,解決不了這個根本性差距。

2.匈奴人四處漂移,漢人想跟匈奴作戰,連找到作戰對象都困難

跟匈奴人作戰,有點像捉迷藏,軍隊迷路是經常發生的大概率事件。很難想象,龐大的軍隊在茫茫大漠迷路的場景。

所以,跟匈奴人打仗,就像跟影子搏鬥,人數多少不是關鍵。

3.匈奴人生活在大漠,離漢朝邊境太遠,戰爭補給不易

如果說防守,尚可以憑藉人數優勢打防禦戰。但進攻,需要千里奔襲,那就意味著後勤補給成了大問題。

軍隊規模越大,補給越成問題。一是耗費人力財力,二是很容易被截斷補給線。

漢武帝的漠北大戰,主力部隊都是一人三匹馬,十萬大軍按常規作戰方式,後勤補給部隊恐怕要達到三十萬。

所以傳統作戰,靠人數優勢根本行不通!


二、以快制快,匈奴人優勢喪失

衛青和霍去病之所以能成為抗匈名將,我覺得跟西漢戰爭模式的改變有很大關係。即吸收匈奴人騎兵機動性的優勢,採取大迂迴,大縱深的主動進攻方式。

這種模式,導致匈奴人的戰爭優勢徹底喪失。而漢朝綜合實力強,武器先進的優勢就突顯出來。

以快制快,強調的是機動性、突然性,人數太多反而影響速度和隱秘性。

三、七國戰爭是勢均力敵的肉搏戰

七國作戰方式,各自的優勢和弱點基本相同,這樣的戰爭是消耗戰,軍隊數量是重要指標,跟對匈作戰完全不一樣。


綜上所述,軍隊數量,對於對匈作戰,既無必要,也非必須,更無法做到,戰爭的特點決定的,不能簡單類比。


尋根拜祖


首先更正一點,西漢的軍隊遠比戰國時各國軍隊多,只是組織抗擊匈奴相對較難。原因主要是西漢初剛剛經歷過戰亂,百廢待興,人們不願再打仗。而且和匈奴打仗和戰國之間打仗完全不同。戰國之間打仗是為了攻城掠地,而匈奴只是為了搶錢搶糧,所以他們基本上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游擊戰法。再加上漢朝軍隊勞師遠征,軍費開支巨大,當時的漢朝也是支撐不起的。

而對當時的士兵來說,戰鬥的目的也與戰國不同。戰國時候各國領土都不大,組織的軍隊基本都是本地人。而當時的情況是一個你不滅我我就滅你的情況,所以戰爭的目的多是保衛家鄉。而且作戰地點多為內地作戰,作戰環境相對較好。再加上當時對士兵的待遇很好,殺敵可以加官進爵,所以組織戰爭相對容易。

再到西漢,也包括秦國在內,此時的國家已經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如果組織對匈奴的戰爭,你讓邊關的人去打仗還行,畢竟人家長期受匈奴侵擾。但是你要讓內地的人去打人家肯定不願意,和匈奴隔著十萬八千里呢,可能連匈奴是什麼都不知道。再加上路途遙遠,不確定性特別多。再加上匈奴多以騷擾為主,打完就跑,而漢軍好多人可能根本見不到匈奴軍隊,只聽說匈奴人來無影去無蹤,所以後來可能對匈奴人聞風喪膽。

到漢武帝時才有實力反擊匈奴,那是因為此時漢朝國力雄厚,而匈奴的實力相對削弱了甚至好多匈奴人歸附了漢朝,漢朝才有實力反擊匈奴,但仍然耗費了鉅額的軍費,好在此時的漢朝能夠支付的起。

所以,不是西漢組織不了幾十萬軍隊,而是以當時的情況打匈奴並不划算,所以前期西漢以和親為主,養精蓄銳,等時機成熟了再反擊匈奴。


軍軍的斜槓人生


漢朝有一條律令——“士非教不得徵”!正是靠著這樣的制度,大漢帝國的軍隊可以一漢當五胡!驃騎將軍霍去病幾千騎兵就能追著幾萬匈奴滿草原打!


士非教不得徵的意思就是士兵沒有接受過三年左右的軍事訓練,是不可以派出作戰的。並且另一方面,漢朝著名的野戰軍團,比如南軍北軍、細柳營、句注軍等強軍,每一個士兵都是良家子,什麼是良家子?就是說你家裡有土地,是一個自耕農,這幾乎已經是中小地主階級了,保證了士兵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
所以大漢帝國的軍隊才這麼強悍,吊打了已知世界的所有國家。


未來3區科技


這就是統一和獨立的差別。

你看歐洲(除俄羅斯),面積比中國大不了多少,分成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隨便拉一個出來,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不能小覷。

對比中國,要比他們弱了不少。

有人問了,那美國為什麼這麼強?因為美國是幾十個州組成的聯邦制國家,他們也是獨立的。美國總統無權指揮他們。他們可以選擇最好的發展方式,而不是總統計劃。

……

再說提問者的問題。

戰國七雄裡,趙國挨著匈奴,李牧,趙奢都是靠打匈奴起家的,基本上趙國沒有捱過匈奴的欺負,雙方互有勝負。

後來天下一統,按道理,秦國比趙國實力該強幾倍了吧,對付匈奴應該無問題。結果秦始皇還是把各國的防城連接起來,拼成萬里長城,相對匈奴,還是採取守勢。

到了漢代,就更差了。

劉邦被冒頓單于打得灰頭灰臉,整個大漢朝的軍事表現,遠不如五十年前趙國。


弒血鸚鵡


關於這個問題,和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這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隨著社會的發展,軍隊也越來職業化,做為軍隊骨幹和中堅的軍官的培養與選拔的難度也隨之提高,在春秋的中前期沒有專職的軍官,基本都是出將入相,從齊國的司馬穰苴起開始有了專職將軍,尤其是特定軍兵種的將領選撥和培養更難。比如西漢騎兵將領和三國的水軍將領都非常稀缺,漢衛青、霍去病(騎兵將領),蜀漢關羽(水軍將領),別的將領再厲害也幹不了這行,所以部隊的規模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是有骨幹和中堅的軍官資源的奇缺造成的。



二,士兵的訓練難度加大,訓練時間更長,身體素質要求更高,特定軍兵種的士兵更是千里挑一。戰國時士兵基本是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對訓練和身體的要求都不高。到了漢武帝時主要是對匈奴作戰,除了要求身體強壯以外,還要求士兵的身體能夠適應高速奔馳的戰馬,不能出玄暈、嘔吐的症狀,還要能夠熟練的上下戰馬,自由駕御高速奔馳的戰馬,還要在高速奔馳的戰馬上完成各種高難度的戰朮動作,完成對敵人的砍殺。對於這樣的士兵一般在北部和西北部的邊民中選拔,因為他們從小在馬背上長大,附合基本的條件,這樣的條件連普通士兵都難以達到,更不要說一般平民了,所以部隊規模根本上不去。



三,武器裝備造價不同。戰國時主要裝備是戟矛,除了一個頭,身杆是木質的成本低廉。漢對匈奴作時主要是騎兵,戰馬和環手刀、弓箭是必備的,一匹戰馬是好幾個普通士兵的費用,需要專門的飼料,專人飼養和管理。一把環手刀要經過冶煉、煅打、淬火、磨削、防腐處理,反反覆覆十幾遍,需要達到輕、薄、快、韌、硬的要求,一把環手刀是十幾個紅纓槍造價。一把弓的造價也頂幾根長矛,箭的要求也很嚴格,頭要尖銳做防腐處理,杆要光滑,最主的是這東西是消耗品,戰時消耗量大。另外需要專用的鎧甲,刀、箭需要攜行具,馬要馬鞍、馬蹬、馬蹄鐵,馬要經常梳洗,防止生病等等,費用不是一段的高。高昂的費用讓大漢國也望而卻步。



所以西漢時的部隊規模一直不大就是這個原因,正是這昂貴的戰爭費用才有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換個思路,二戰時德國征戰歐洲擁有了上千萬的軍隊還能繼續徵兵,現在整個歐盟的軍隊估計一百萬左右,各國還要以經濟不景氣為由或裁軍或縮減軍費,難道現在的生產力不如二戰時期嗎?當然不是,時代不同了,沒必要了。二戰時養一個德國兵和現代士兵的所需花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你要是按二戰時期的標準,現在歐洲徵兵兩千萬不在話下,可這能讓國家更好嗎?和平時代保持巨大的軍事力量必然損害生活條件,因為一個國家經濟產值有限,你花在軍隊上的錢多了,老百姓的福利自然就少了,戰爭時期,生死存亡,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國內民眾福利少一些,可和前線戰士們拋頭顱灑熱血相比,這點付出根本不在話下,然而戰爭打完了依然保持那麼多軍隊,養兵千日卻不用,徒耗錢糧,百姓還是如同戰爭時期一般,吃不飽穿不暖,那矛盾就不可避免了,蘇聯解體也有這部分原因。 戰國和漢朝也是這樣,戰國時期是亂世,要生存,就得全民皆兵,諸侯皆如此,百姓能活著就很好了。漢朝時,天下統一了,就該休生養民,不然統一有何意義?統一不就是為了和平為了不打仗嗎?有時候我們會產生錯覺,覺得分裂時期軍事力量爆棚,怎麼統一了軍隊反而又少又弱了,覺得是因為常年不打仗能力退化了,尚武精神退化了,其實不是這樣,亂世時期的軍隊光鮮背後是十丁抽一,十室九空,可謂竭澤而漁,常年的軍事壓力讓每個人都透不出氣,太平盛世時期除了邊境和一些軍事重鎮外大部分地區的軍隊尤其是內陸,南方等地區軍事壓力是很小的,軍費和軍力自然也不會太高,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國家畢竟要以發展為主。再說戰國時期趙國已經是軍事強國了擁有幾十萬軍隊,但他為對付匈奴在邊境趙國軍隊常年五萬左右就算極限了,漢朝對付匈奴多達十數萬已經是巨大的提升了。對付匈奴,軍隊太多也沒什麼用,匈奴機動性太強,看你人多,他覺得打不過就換一個地方,你不可能在長城全線都佈置那麼多軍隊,若真這樣不用匈奴來打你,自己就崩潰了,軍隊養不起啊! 說到底戰爭軍隊拼的還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很大程度取決於經濟發展,但要發展經濟又需要和平環境,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和平時代。


夏王赫連勃勃


其實戰國時期中原對匈奴的戰爭與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從本質上講並不是一回事。

首先,戰爭的性質不同。戰國七雄與匈奴的戰爭更多的是出於自保,而漢朝是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問題就不得不主動深入匈奴之地與之戰鬥。

其次,漢朝大如牛,匈奴小如釘。可釘子只需三分力就可以讓牛痛不欲生。疆域大意味著受攻擊面也大,匈奴今天騷擾一下這個城市,明天騷擾一下那個城,大漢的軍隊剛到,匈奴人早就沙揚娜拉了。有的朋友或許說,大漢朝完全可以傾全國之力把他們包了餃子。可事實還真的沒那麼容易。在北方那麼大面積的草原上,去找幾萬人即便是幾十萬人的匈奴軍隊,相信不比去太平洋找一條沒有GPS的船容易。雍正時年羹堯就是吃了這虧。幾百萬大軍駐在前線,每天要多少糧草給養?十有八九還沒找到敵軍就把朝廷給拖垮了。


錢君談史


如果瞭解了戰國和漢代兵源和士兵素質的差異,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簡單一點來說,戰國時期各國基本是徵兵制,也就是全民皆兵,平時是農民戰時去打仗,一堆農民打群架戰鬥素養極差,雖然部分國家發現出來了職業士兵,比如魏國武卒和秦國銳士,但是數量極少代價極高,以魏武卒為例,全勝時期也不過幾萬人,河西之戰被秦國幾乎全殲之後,就再也沒有能夠恢復元氣,也就是說戰國當時實力最強盛國家,舉國之力也不過只是支撐幾萬人的職業軍隊而已,而且一旦損失就難以為繼。我們再反觀漢代,雖然仍然是徵兵制,但是因為漢武帝后長期對外作戰,維持了規模巨大的常備軍,也就是職業軍隊體系,並且兵源補充極為嚴苛,士兵的軍事素養極高,這是絕對不能和戰國時期那些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同日而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