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何始終無法斬除西夏?

浮躁的筆尖


這個問題首先要從五代十國開始說起。

第一,宋朝與漢唐不同,漢唐是站在秦隋的巨人肩膀之上,繼承了兩個朝代的豐厚遺產。而北宋就不同了,他是通過黃袍加身獲得了後周柴氏的江山。後周可不比秦隋,後周只是個割據政權,國際環境相當惡劣,周圍強敵環繞。

第二,還是五代十國的問題,因為北宋繼承的後周,所以他周圍還有近十個割據政權需要他去消滅來完成中原的統一。這個過程花費了北宋幾十年的時間。耗費了相當的國力,導致最後宋遼爭奪燕雲十六州時,吃了兩波敗仗,損失更大。這段時間的西北,北宋無暇顧及,給了党項人暗中積蓄力量的時機。

第三,是宋朝自己的原因,因為害怕自己被黃袍加身,改變唐朝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宋一直壓制武將,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戰鬥力極差。另外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以及喪失了對雲南的控制權,導致了宋朝馬匹數量嚴重不足,缺乏騎兵部隊,所以北宋對西夏就算贏了也只是擊潰,無法消滅。

第四,西夏,遼等國自身實力強大。與漢之匈奴,唐之突厥相比,西夏和遼太過強大。這兩個國家不是純遊牧國家,而是部分漢化了的遊牧國家,而且他們領地裡也有漢人和耕地,導致他們不需要去中原搶劫。耕牧結合國力比較穩定。

第五,因為遼國的制衡,北宋無力也不敢全力進攻西夏。

以上是我的見解,回答完畢。





曉夢迷蝶天蒼凌


站在北宋的角度,西夏的問題其實和遼國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對宋而言,西夏屬於叛亂,這也是為什麼自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自立後,一直到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止,期間雖然有“慶曆和議”(公元1044年),但雙方依舊戰爭不止的原因!

很多人不理解,北宋無法從遼國的手中收復幽雲十六州說得過去,但為何她連西夏也對付不了,始終無法剿滅西夏,自己反被拖得精疲力竭呢?

針對這個問題,汪郎經過認真分析,認為是以下三點原因造成的!

1.宋自身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宋弱,但實際上,北宋在對抗遼和西夏的路上並不弱,尤其是對付西夏,往往都是主動出擊的。

而宋朝的主動出擊,除去好水川之戰,大都是取得勝利的。最厲害之時,一度打得西夏毫無還手之力,如兩次平夏城之戰。

但即使如此,宋依舊無法徹底滅了西夏,關鍵有二:

其一就是宋朝是文官領軍,缺乏對戰場應有的敏銳度!

我們知道,宋朝是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得來的,後又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弱了武將在軍中的影響。

到了宋真宗時期,文人的地位進一步提高,文人治國的理念貫穿了整個大宋,軍隊中也是如此!

文人講究三思而後行,缺乏戰場上的敏銳度,然而戰場上的機會是瞬間即逝的,這樣一來往往會失去先機,反而讓西夏重整旗鼓!


其二,宋內部派系林立,黨爭嚴重妨礙了宋廷對西夏的政策!

黨爭誤國這是肯定的。事實上,宋取得對西夏的一系列勝利,大部分都是在宋神宗、宋哲宗時期的新黨主政而取得的,比如洪德城戰役。

新黨是積極進取的,對外採取的是高壓姿態,而洪德城戰役更是讓宋在西夏腹地種下了一顆釘子。

然而,元佑年間舊黨回朝,他們摒棄了新黨的開邊政策,如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竟然提出盡數退回宋神宗時期宋軍奪取的城、寨、州、軍,卻不去思考西夏在重新得到城寨之後是否能夠保持和平。

最後,宋廷採用了折衷路線,保留了蘭州,退還其他城寨,以謀求和西夏的講和。

這樣一廂情願的措施造成的後果就是,西夏再次捲土重來,根本不理會宋朝的求和政策!


2.西夏方面的原因!

党項李氏從唐僖宗時被中央王朝賜封為夏州節度使開始,就一直和中原王朝打交道。

事實上,無論中原王朝的主人怎麼換,作為夏州的主人,党項李氏都俯首稱臣,為此換來了大量的土地和賞賜。

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中,他們看透了漢族地主精英們的外交思維,即“以禮待人,以和為貴”,從而變得十分狡猾。

按本質而言,李氏党項還是屬於遊牧民族,骨子裡還有“你來我走,你走我打”的遊擊思想。

所以李元昊起兵和宋朝決裂後,打得贏就從宋朝的身上撕一塊肉,打不贏就向宋朝求和,甚至不惜去掉皇帝的稱謂,改稱“夏國主”,對宋稱臣,這一政策一直延續到宋亡。

事實上李元昊這條路是對的。

對於宋來說,要的是大義,是名分,不一定要滅夏,所以當宋廷接到李元昊稱帝的消息後,第一件事就是出兵討伐,興師問罪,並削去李元昊在宋的官爵,懸賞捉拿。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宋朝的眼裡,西夏是謀反!

正因為如此,西夏人懂得如何照顧宋帝的顏面,所以才有和平的“慶曆和議”,也能在宋朝的軍事打擊下游刃有餘!

3.國際因素,遼國的干涉壯大了西夏的實力!

遼國是當時的大國、強國,國際地位不容撼動,它也不允許宋、夏挑戰自己的權威!

自澶淵之盟後,宋遼趨於和平。然而作為國際強國的大遼,始終對宋朝虎視眈眈,西夏的崛起給它帶來了最好的機會。

遼國試圖通過宋夏之戰的時機,掠奪宋朝。

為此遼國於重熙十一年(宋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重兵壓境,並派遣使者和北宋進行交涉,達到了增加歲幣的目的,史稱“重熙增幣”或“慶曆增幣”。

遼國得到滿足後轉頭向西夏施壓,然而讓遼興宗想不到的是,李元昊的強硬讓他無法下臺。

想到此前李元昊對妻子興平公主(遼宗室女,遼興宗姐姐)態度惡劣,導致姐姐病逝,遼興宗一怒之下兩次親征李元昊,都大敗而歸。

這對西夏來說無疑是壯大了它的實力,兵力竟達到了50萬人,更是增加了宋朝平定西夏的困局!

而又因為遼國對宋、夏之間的遊離,更是讓宋朝在平定西夏時必須考慮遼國的態度!

當然,這是汪郎總結宋無法平定西夏的三大主因,對於宋夏之間的戰爭勝負,以及宋無法滅夏還有其他因素,這裡就不一一闡述了。

其實,北宋對西夏最嚴重的一次戰役就是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的橫山之戰!

宋軍在童貫、种師道的領導下攻克西夏橫山之地,使其失去了屏障,真正面臨著亡國危局,也使西夏不得不低頭向宋乞和。

只是隨後宋朝爆發的方臘起義震動了半壁江山,讓宋廷不得不接受夏的求和。

否則的話,西夏就此要成為歷史了,也不會再有後面堅挺百年的機會了!

注:西夏於公元1227年亡於蒙古帝國!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李元昊於1038年稱帝,北宋宋仁宗寶元元年,建國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西夏建國後開始拓展版圖,東侵宋朝。

1039年,狄青擊敗之。

1040年,元昊率兵入侵延州,宋軍大敗。

1041年,宋夏大戰於好水川(今甘肅隆德縣東),宋軍大敗。此後無力再戰,韓琦、范仲淹等任陝西四路邊境經略,從事邊境防禦,鞏固邊防。

宋後來花錢請遼國迫使大夏向宋稱臣,未果。後夏遼反目,遼於1044年出兵討伐夏,遼興宗親征。李元昊怕腹背受敵,派人向宋稱臣,宋夏簽訂協議,夏取消帝號,換取歲賜銀、絹、茶,史稱慶曆和議,封元昊為夏國主。遼大敗,夏連年征戰,也無力再戰,以和收場。

1045年,范仲淹因朋黨被罷,富弼、韓琦、歐陽修等被牽連,宋夏邊境軍事統帥更迭頻繁,也無力組織有效軍事行動。

後元昊亡,遼徵西夏又敗,天不滅之,徒增奈何。

每次都是人家打上門來,各有勝負,幾乎很少出擊。

軍事實力上西夏似乎比宋和遼更強一些,只是國力不足,畢竟地處偏遠,就算打勝了也沒法立足,搶一波就班師回家了。


不懂先生的唱本


問以少勝多,所向無敵的岳飛去。


君子蘭168411877


北宋後期,其實是慢慢蠶食西夏的,被金國打亂了


大飛村長


有遼國干涉?


手機用戶60325764308


宋朝人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