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日本的“西南戰爭”起因是什麼,結局又是怎樣?

宇澤歷史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叛

明治維新中通過廢刀令、停止家俸等改革手段來取消舊武士階層特權,實現舊的等級制度瓦解使日本能夠建立資本主義國家創建社會基礎。出現舊的武士階層的反叛是情理之中的是,畢竟他們的切身利益遭受到嚴重的侵犯。

但西南戰爭中薩摩藩的反叛卻出人意料,多少令人費解,也給明治政府造成了巨大執政危機。原因在於,薩摩藩是明治維新中倒幕四強藩之一是倒幕運動中的主力,而且在明治政府之中薩摩藩也在佔據主導地位。

政見之爭演變出沙場之徵

明治政府建立後面對一系列嚴峻問題,有前面所說的取消武士特權實現社會性質轉變導致的社會陣痛,還有沒有廢除的對外不平等條約需要解決,還有存在的要發展資本主義需要解決的原始資本積累等問題。而這一切導致日本政府中出下了一個以鄰為壑的論調——徵韓論的出現。

徵韓論,即通過戰爭將因廢除武士特權而生活無著、地位下降的武士送上對為侵略的道路,讓他們在戰場為新政府建立功勳,同時解決他們的生機,給他們重拾榮光的機會。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外侵略能夠解決日本內部因改革導致的社會問題並同時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但這種偏激的思想,在明治政府面臨諸多問題執政不穩的情況下出徵,很可能進一步激化國內矛盾,更進一步如果徵韓失敗那可能將日本拖入萬丈深淵。因此理智派將激進派排斥出了明治政府,而這些人後來成為了西南戰爭中的領袖。

救火不成,反被噬

持徵韓論的人回到薩摩藩,開書講學傳播思想,並且明治維新三傑的西鄉隆盛擁有極高的威望,使得大批失勢的武士前來投靠,薩摩藩頓時成了一個火藥桶。明治政府為搬出火藥桶(當地的軍火庫搬離,不給叛亂有獲得軍火機會),刺激到了薩摩藩的武士,結果西南戰爭就此爆發。


歷史小知


我來回答。

1877年日本爆發西南戰爭,是明治維新時期近現代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國內戰爭。

起因有:

1、明治政府大刀闊斧各項改革,剝奪消弱封建武士階級地特權,引起強烈不滿和反抗。

2、明治政府於1869年施行“版籍奉還”一措施,收回了舊藩主對原有領地、土地和農民的世襲制度統治權。

3、明治政府1870年下達政策命令,取消士族以前對老百姓“格殺無罪”權利。

4、於1870上半年又繼續下達《廢刀令》,取消士族佩刀的權利,讓士族認為這是剝奪他們士族的“武士只魂”,讓士族非常氣憤和強烈不滿。

5、又在1871年,施行“廢藩置縣”,打破了各藩原有的界定和模式。把原先的舊藩主集中安置在東京一塊居住,地方的人事權、管理權都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員,完全剝奪了舊藩主的政治特權。

6、在1872年,明治政府又頒佈《徵兵詔書》、《徵兵諭告》,實行全民皆兵。取消士族職業特權,武士壟斷軍中職務不復存在。

結局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共有63小國家,下面又轄有276藩。國家在這種體制下,執掌國家大權的就是幕府大將軍,就是日本勢力最大封建主。

明治維新不久後,爆發了西南戰爭。西鄉隆盛叛變,明治政府軍隊血戰叛軍,終於平定叛軍,西鄉隆盛切腹自殺,戰爭結束。最終,武士階級走下了歷史舞臺,完成了一個國家的過度。








以史說實


日本西南戰爭發生於明治十年(1877年)2月至9月,中間持續了6個多月,主要是日本幕府平定鹿兒島的士族(地方勢利)反叛的一次內戰。這個士族主要以薩摩潘為代表,位於日本西南地區,主要的指揮官是山縣有朋、川純義和西鄉隆盛。


當時日本幕府立下決心試圖改革,成立了明治政府,原因:但是明治政府並沒有自己的軍隊和武裝力量,也無法調動地方勢力的軍隊,並且國內財政支出壓力很大,受歐美列強的干涉和不平等條約麼壓迫下,明治政府過得不如狗,所以這個時候幕府的開明派就意識到:必須“攘內再安外”,幕府必須把要有絕對的中央集權,伊藤博文更是提出:“一切政令必須出自朝廷。”的政令文件,而後明治政府實施了“廢潘置縣”,設立政府御親兵。



幕府和西南地方勢力的硝煙一觸即發,以舊薩摩士族為代表的西鄉隆盛被推舉為反政府的首領,編制了七個大隊將近三萬人商議直接強攻明治政府的熊本城,戰爭大大小小前後持續了半年,各有勝負,最後以西鄉隆盛的斷頭而宣告薩摩潘的失敗,明治政府軍取得了勝利,根據明治民部省統計,日本西南戰爭政府軍戰死5661人,薩摩軍戰死6239人。

西南戰爭其實是倒幕運動的尾聲,也是日本資產階級革命的餘波。西南戰爭後,日本建立了以天皇為操縱主導政權的軍國封建主義,標誌著日本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束,為後來的明治維新打下了厚實的基礎,使日本明治政府大張邁步進入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


品歷史春秋


日本“西南戰爭”是日本“明治”十年,即(1877)年,由明治時期,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為主的西南薩摩藩士族反政府叛亂。

起因是“明治”實行“中央集權”和減輕“中央財政”負擔。當然最主要激化矛盾的原因還是後者。

1867年,孝明天皇死翹翹,明治天皇繼位,與各藩結盟,1868年發佈了《王政復古大號令》,打著讓“德川幕府”奉還大政的旗號,發起了倒墓運動,也就是日本史上的“戊辰戰爭”,天皇軍隊成功擊敗了“德川幕府”軍隊,1869年春掃除了幕府殘餘勢力,日本全境名譽上實現了統一。

明治結盟的“倒幕運動”雖然成功,但地方二百多個“藩主”割據,天皇政府沒有直轄軍隊。

為了消除割據分裂隱患和對外列強壓迫危機,日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等提出建立絕對主義的中央集權體制,廢除各藩,政令皆出朝廷,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開始,日中央採取的是改革藩政,奉還版籍政策,意思就是讓各藩把土地和人民戶籍交還朝廷,這是日中央削藩的一種漸進式政策。

然後就是“廢藩置縣”政策,日中央設立了京都三府,全國三百多個縣。把各藩主舉家搬到京城,讓藩主們的家祿和地位得到保證,各藩的年貢移交政府,債務也由政府承擔。這樣藩主從藩地搬遷到京城,由中央監控,各藩(縣)在由中央派往官員上任治理。

然後就是減輕財政負擔政策,也就是廢除士族“家祿”。在廢藩置縣後,日政府開始了“兵權歸一”軍務歸一的改革,組建鎮臺,重新編制政府常備軍,解散各藩藩兵,完成軍隊國家化。

廢藩置縣後,沒有了藩政,士族們不奉公,單方面領著國家的俸祿,這對政府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於是政府就實施了“金祿公債”策略,徹底廢除士族家祿。意思就是讓士族買斷家祿,當然政府沒有那麼多錢,就給士族們發公債證,拿上公債證,政府憑證在30年內補償給士族們,而且還是抽籤的方式,這樣有門路的士族拿公債在政府那裡換了大量的金錢,沒門路的,籤又抽不到,拿著公債就是廢紙,當然也有被人騙到的,這樣就加劇了矛盾激化,當時“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提出利用對外(韓)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終天皇採納代理太政大臣“巖倉具視”的意見,推翻了“西鄉隆盛”的徵韓主張。同時讓西鄉五參議下野。

因明治天皇“廢刀令”停止家祿等政策,各地不斷髮生士族的叛亂,1877年,也就是明治十年,薩摩藩士族推舉“西鄉盛隆”發動了反政府武裝叛亂,也就是發生“熊本縣、宮崎縣、鹿兒島”等西南地區的戰爭,最終“西鄉的薩摩藩”士族被政府軍打敗。


夏有涼風61


日本的西南戰爭發生在明治維新的初期,1877年發生了鹿兒島戰役,因為鹿兒島在日本的西南,歷史上又稱為西南戰爭。


明治天皇登基初期,國家動盪的十分嚴重,又因為前期幕府的統治,國家戰敗於當時的殖民國家,所以當時的國家面臨著大量的戰爭賠款,幕府的失敗將戰爭賠款又轉移到新的政府上,為了日本的發展明治天皇的大臣,提出了“削藩置縣”,但是這一舉措立即引起了,很多士族階級的反對,因此薩摩藩士族發動了叛亂,政府軍就開始出兵叛亂。

日本的西南戰爭以政府軍的勝利而告終,西南戰爭的勝利也為明治維新順利進行下去提供了幫助,最終“削藩置縣”的政策能夠實施。


歷史小呆呆


1877年日本爆發西南戰爭,是明治維新時期的一場改革所引發的叛亂。這有點象中國古代歷代的改革,觸動並損害了既得利益者的特權,由此產生的多骨米爾反應。

日本就是個大封建主管理國家的模式。日本的地方勢力多如牛毛,盤根錯節,爭奪地盤,權力,人口,海洋資源就必須有武裝。這武裝就是私人軍隊,即為武士階層。這個階層嗜殺。由於西方勢力的侵略,日本形不成合利,屢屢因此喪失了不少權利和貿易利益。明治天天皇痛下決心,先安內再攘外。明治維新開始。首先剝奪削弱封建武士階級的地方特權,以便推行政策制度。這就引起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的強烈不滿和反抗。

具體措施有政府於1869年施行“版籍奉還”的政策,廢除由來已久的特權"世襲制″,收回舊藩主對原有領地、土地和農民的世襲制度擁有權。把農民從領主手中解放出來,積極從事生產活動,保障糧食供給。

1870年又下達命令,取消士族以前對老百姓“格殺無罪”權利。以確保人口的數量,把一切人口納入地方政權登記管理。實際上是對上層士族的權利損減,以達到對民眾的有效管理。

1870上半年又繼續下達《廢刀令》,取消士族佩刀的權利,讓士族認為這是剝奪他們私人武裝權利。他們非常氣憤和強烈不滿,認為這是底線,爆亂就暗中開始了。

1871年,施行“廢藩置縣”,打破了各藩原有的界定和模式。這才是政府的主旨。

在1872年,明治政府又頒佈《徵兵詔書》、《徵兵諭告》,實行全民皆兵。軍隊控制權由政府牢牢控制。流弊己久的大小封建武士階層被逼入死角,戰爭由此爆發。

大封建至西鄉隆盛就發動叛亂,明治政府派出軍隊,血戰叛軍,由於廣大民眾支持政府軍隊,踴躍參軍。打敗叛軍,西鄉隆盛切腹自殺,戰爭結束,武士階級走向喪敗,餘下的武士固守陳規,成了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


劉一千五


西南戰爭,是日本新建立的天皇中心政權與各地蕃鎮政權的對抗,其中心就是圍繞全國利益與權力的分配。

起因:日本倒幕運動之後,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政治體制,名義上天皇政府是全國最高權利中心;然而在倒幕運動中出力最多的蕃鎮不滿打壓,想要分取更多的政策實惠,從而聯合發動政變。

1863年,日本爆發倒幕運動,蕃鎮領袖秉承“尊王攘夷”的政治綱領,反對幕府統治,擁護天皇移接權力。當時所謂的天皇政府,並沒有多少的部隊,儀仗的就是蕃鎮武士的支持,並且運動之初就答應分與蕃鎮高度的政治、經濟、軍事自主權。這就類似於我國唐朝的蕃鎮割據、清朝藩王,雖然受到中央政府的統轄,但內部事務自理。



↑西南戰爭:日本明治天皇


然而到了明治元年(也就是1868年),明治天皇為了鞏固權威,加強中央集權,起草並頒佈了蕃鎮改革政策。將政、經、軍等各項權力縮水,全國各地勢力必須由天皇統一調度。並且還規定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這就與之初“尊王攘夷”的綱領相背,原本以天皇最最好信仰,轉身一變要學習西方。

蕃鎮領袖對於這種極速的轉變是非常不滿的,在之後的幾年裡,各地紛紛起兵,尤以熊本縣、福岡縣、山口縣、九洲島等地最為突出。

而且當時日本國內雖以天皇政府為中心,但並沒有直轄的軍隊,他所依靠的正是蕃鎮;國內的經濟收入只有不到一半是由中央政府管控的、財政收入並不全面。這樣一來蕃鎮實際就是一種國中之國的體現。

1876年,因為蕃鎮武士欺凌弱小的現象時有發生,整個社會都被籠罩在對武士的恐懼中。為了穩定政局,天皇政府又發佈“禁刀令”,對個人佩刀嚴格管控,規定刀的數量、尺寸及佩戴。這條政令讓天皇與蕃鎮的矛盾更加惡化,導致了戰爭的全面爆發。

↑西南戰爭:日本武士



西南戰爭的結局

1877年,各地蕃鎮士族聯合起來,兵力約有三萬人,在田原坂與政府部隊進行了一場戰役,拉鋸戰相持了半個月左右。

起初,雙方損失各半,無論是政府軍還是叛軍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這種消耗是承擔不起的。為了儘快結束戰鬥,天皇政府一反往日“武士道”精神,組建了一支偷襲部隊,繞道敵軍後方展開夾擊。


↑西南戰爭

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叛軍節節敗退,龜縮在鹿兒島城中。經過一個月的圍城作戰,叛軍內訌投降,其領袖也被射殺。

從此之後,天皇政府成為了日本真正的No.1,日本社會整個的政治、經濟得到了平穩發展,同時又效仿資本主義,開展維新改革運動。


土豆夜談


日本西南戰爭的起因是舊勢力與新勢力的矛盾。日本實行新政――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改革必然涉及原有地主階級的利益。



原先的日本是有大大小小的藩地組成的。藩地的領導人成稱為藩主!藩主有獨立的軍事權,經濟權,中央政府無權干涉,類似獨立小王國!而明治維新的重要一條就是改藩為縣,加強中央集權,換句話說,藩主的自治權被取消了!這當然觸及了他們的底線,於是在日本西南一帶,以西鄉隆盛為首的舊士族,發動了叛亂!明治政府經過艱苦奮戰,取得了勝利。西鄉隆盛被迫自殺!



西南戰爭是日本最後的內戰,它的勝利標誌著明治維新的成功,也是日本由弱到強的關鍵!從此以幕府為主導的日本政權,徹底瓦解,權力歸於中央政府,資本主義開始在日本盛行,由此,日本走向了強盛之路!

用文化滋養心靈,用歷史開闊眼界!

晝錦還鄉期待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