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不是貪圖享樂的昏君,只是努力的方向錯了

說起宋徽宗,我們都知道那是個有名的昏君,因為他只顧享樂,不理朝政,才發生了靖康之變,都城汴梁被金兵攻佔,北宋因此亡了國。實際上,宋徽宗的昏君形象更多源於儒家對他的道德評價,他在當時也有一些作為的,只是他努力的方向與儒家背道而馳,因此被儒家塑造成了一個昏君形象。

公元1100年,年僅24歲的宋哲宗去世,沒有留下兒子,他的弟弟、也就是端王趙佶繼承了皇位,成為宋徽宗。宋徽宗即位後,改年號為“建中靖國”,決心終結自父親宋神宗以來的新舊黨爭,他的想法是在兩黨之間搞平衡,建立一個聯合政府。

當時有一位名叫曾布的大臣,建議宋徽宗同時任用新舊兩黨的大臣,對兩黨的意見都要聽取,選取其中的最佳意見。這個建議與宋徽宗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宋徽宗就重用了曾布,讓他去聯合新舊兩黨。

宋徽宗不是貪圖享樂的昏君,只是努力的方向錯了

宋徽宗

然而舊黨根本不願意和新黨和平共處,就又對新黨發動了攻擊。即使是對曾布這種主張保持中立的大臣,舊黨也不肯放過他,經常上書彈劾他,說他是個兩面三刀的小人。宋徽宗被舊黨弄得不勝其煩,意識到聯合政府的想法並不現實。

在宋徽宗看來,新黨更懂行政事務,又更聽話,舊黨卻經常給他添亂,於是他改變了策略。1102年,宋徽宗改年號為“崇寧”,“崇寧”這個年號是有講究的,宋神宗的年號是“熙寧”,崇寧的意思就是推崇宋神宗的政策。換句話說,就是推崇王安石的新法。

宋徽宗改變策略的另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任命蔡京當宰相。當時的宰相是舊黨的人,宋徽宗決心與舊黨決裂,選一個新黨的人當宰相,他選擇了蔡京。蔡京給我們的印象並不好,《水滸傳》裡的蔡京,那可是奸臣的代表。

宋徽宗不是貪圖享樂的昏君,只是努力的方向錯了

蔡京

其實,真實的蔡京要比這複雜得多,他在行政管理方面很有才能,尤其擅長理財。蔡京擔任宰相的第二年,宋朝政府就消滅了財政赤字。同時,蔡京還建立了一套社會福利制度,說白了就是福利院加免費醫療,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在宋徽宗的支持下,蔡京長期擔任宰相,他一直壓制舊黨的勢力,維持著政局的穩定。宋徽宗在位一共26年,在這26年裡,黨爭比神宗、哲宗兩朝要消停得多,國家財政收入也有所增加,窮人也獲得了一定的福利。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蔡京為國家創收的同時,也加重了既得利益者的負擔。

舊黨雖然在當時遭到了打擊,但他們並沒有徹底失敗,因為他們還擁有一個思想武器,叫作“理學”,而這在南宋又被朱熹發揚光大,並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理學翻身以後,所有的官方史書就都籠罩在理學的價值觀之下了。《宋史》寫於元朝,裡面專門設了一個《奸臣列傳》,把蔡京和前面提到的曾布都列了進去。《宋史》還把宋徽宗也寫成一個無可救藥的昏君,給他的評語是:宋徽宗什麼事都做得好,就是不會做皇帝。於是,宋徽宗就這樣被釘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了。

宋徽宗不是貪圖享樂的昏君,只是努力的方向錯了

宋徽宗的影視劇形象

宋徽宗同時還是一個虔誠的道教信徒,他崇信道教,其實是在試圖擺脫儒家的制約,這當然會與儒家士大夫產生衝突。更嚴重的是,宋徽宗追求的政治目標也和儒家有所不同,這進一步影響了後世儒家對他的評價。宋徽宗追求的是宏大的盛世氣象,他認為藝術成就也是盛世的一部分,是一種政治事業,所以,他認為國家應該扶持藝術的發展。

最後,我們來說說導致北宋亡國的靖康之變,這是宋徽宗留下罵名的最直接原因。當時北方的遼國已經衰落了,遼國東部的女真人建立了金國,並發動了對遼國的戰爭,宋徽宗見有利可圖,就決定與金國簽訂盟約,一起進攻遼國。

宋徽宗不是貪圖享樂的昏君,只是努力的方向錯了

靖康之變

宋徽宗的如意算盤打得很好,但執行中卻出了偏差。宋朝兩次出兵攻打燕京地區,卻被遼軍打得大敗。後來,金兵攻佔了燕京,於是金國就說,宋朝根本沒出力,連燕京都是我們打下來的,不能把燕京還給宋朝。宋朝經過再三交涉,金國才從燕京撤兵,但撤退時把城裡的人口和財富全部帶走,只留給宋朝幾座空城。更嚴重的是,這件事讓金國看清了宋朝的實力,產生了侵略宋朝的想法。

1125年8月,金國大舉南下,侵略宋朝。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攻取了宋朝剛剛到手的燕京,並很快打到黃河岸邊。這時,宋徽宗在大臣們的要求下,被迫禪位給太子也就是宋欽宗。後來,宋朝雖然反覆與金國和談,金兵還是在1127年1月攻破了汴梁城,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被金兵俘虜並帶回金國,北宋就這樣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