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照居士注《百喻經》第24.種熬胡麻子喻

【白話文】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吃了生的胡麻子,覺得味道不好,就把胡麻子炒熟了吃,感覺味道很好,於是心想:“我為什麼不把胡麻子炒熟後種到地裡,以後就可以得到味道很好的胡麻子了。”於是他就將胡麻子炒熟後種下去,但是胡麻子始終沒有生長出來。

圓照居士注《百喻經》第24.種熬胡麻子喻
圓照居士注《百喻經》第24.種熬胡麻子喻

世上也有類似這樣的人,認為菩薩修行要花很久的時間,還要做別人做不到而自己一定要做到的苦行,這是多麼艱難的苦行,所以覺得沒有樂趣,隨即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不如做個阿羅漢,儘快地脫離在人世間生死的輪迴,這倒是件很容易的事。”後來他又想去求佛果,結果還是不可能達到。這就如同把炒熟的種子播到地裡,是永遠不可能生出胡麻一樣。世上愚昧的人,也是如此。

【圓照居士注】這則寓言主旨還是“因地不正,果遭迂曲”。

對原文“後欲求佛果,終不可得”的說法,我是有疑問的。至少阿羅漢在入滅前有機會“回小向大”,改修大乘佛法,成就佛果。“欲求佛果”——在入滅之前才可以有“欲求”的。

伽斯那本人並未將此書(《百喻經》)稱為“經”,他所撰偈頌的首句“此論我所造”即是明證,而本書的原名《痴華鬘》也說明了這點。

圓照居士注《百喻經》第24.種熬胡麻子喻

【文言文】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之,永無生理。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修行,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後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焦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圓照居士注《百喻經》第24.種熬胡麻子喻

(《百喻經》,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編撰而成的一部教誡類經書,原名《痴華鬘》。南朝蕭齊永明年間,求那毗地把《痴華鬘》翻譯成文言文後有了《百喻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