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唯一!華中大這項成果入選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

剛剛揭曉!

華中科技大學

一項研究成果成功入選

是湖北唯一獲獎項目

此次,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研究成果“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成功入選。

湖北唯一!華中大這項成果入選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羅俊院士

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認識的第一個基本物理常數,其在物理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團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開始採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G值,在該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1999年得到第一個G值,被隨後歷屆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錄用。2009年,該團隊又測量出相對精度達26ppm的G值。2018年8月,羅俊團隊測量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相對不確定度優於12ppm,吻合程度接近10-5的水平,實現了對國際頂尖水平的趕超,這為提升我國在基礎物理學領域的話語權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肇西作為評選現場解讀人評價華中大這一項目:“對材料、扭擺的技術的把握,長期的埋頭苦幹,保證了後期的研究的突破。他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已經走到了世界前沿。”

此前,這一項目也入選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萬有引力常數G有啥作用?

2018年9月,羅俊團隊在接受楚天都市報採訪時這樣解釋過:

學過高中物理的可能都知道重力加速度g,而我們現在所說的G是萬有引力常數。G有什麼作用?任何物體間都有萬有引力,但要計算物體間引力大小,就需要知道引力常數G的值。

G的精確度越高,有關天體質量、平均密度精度就越高。在天體與天體之間,引力是佔絕對主導作用的力,地球繞太陽轉,銀河系的形成都是引力起作用。如果G更精確,對於天體之間運行軌道週期的測量就會更清晰、準確。

另外相對重力加速度g而言,引力常數G是物理上一個更基本的量,由於G精度不夠,導致一些物理量也無法準確。

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1.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

2.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3.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

4.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

5.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6.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

7.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8.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9.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10.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

延伸

閱讀

羅俊院士:35年只做一件事

2018年4月,央視曾報道過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為代表的團隊紮根喻家山,在位於山底下的一座防空洞裡,為“引力波”的研究奮鬥35年。

據當時報道,2016年,位於美國的LIGO項目團隊宣佈發現引力波的存在,為人類觀察宇宙打開了全新的視野。而事實上,中國人為了聆聽這種宇宙中最神秘的琴聲,已經準備了30多年。1983年,羅俊就來到這座防空洞裡進行引力的研究實驗。

羅俊說,之所以選擇山洞,因為受外界干擾比較小,震動比較小,溫度比較恆定的地方,就是做引力試驗合適的地方。

湖北唯一!華中大這項成果入選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當時,羅俊選擇的研究方向是精確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這個常數人類算了200多年,上百種試驗方法,每次精度提升都是測量方法的革命。因為物體間的引力非常微弱,實驗裝置必須做得極為精確,否則設備的誤差就會把引力信號掩蓋掉。嚴苛的要求,讓引力測量一個試驗僅準備就要幾年,當時羅俊除了吃飯睡覺,其他的時間都在實驗室裡。年輕的羅俊臉上甚至出現了半邊臉的白癜風,頭髮斑禿。“大概每個月都要感冒發燒一次。最早的時候有十多個人,到後來陸陸續續地離開,最後只剩下三個人。”羅俊說,留下來的都是他優秀的學生,現在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塗良成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1998年,羅俊發表了牛頓萬有引力常數測試結果,是當時全球測量精度最高的幾個結果之一,震驚了世界。國外專家甚至把這座位於中國的防空洞譽為“世界引力的中心”。盛譽之下,更讓羅俊欣慰的是,這個曾經寂靜的防空洞又熱鬧了起來。

今年62歲的羅俊說:“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全世界最好的結果,我已經很開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