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領獎!馬友友用這樣的音樂傳遞幸福感

據說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每次登臺,都會引發“轟動”。本來以為只是個傳說,但是經過昨晚上的一場演出,藝綻君(ID:bjvariety)發現,這句話說得不能更對了!

昨天晚上,第21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在保利劇院閉幕,上演了一場“絲路行”音樂會。上半場,馬友友組建的絲綢之路樂團登臺;下半場中,指揮家餘隆攜馬友友、吳蠻及杭州愛樂樂團演繹了委約新作《逍遙遊》。

怎麼說呢,原來聽音樂會,藝綻君(ID:bjvariety)常常是奔著喜歡的作曲家的作品去的,比如巴赫,比如馬勒,但是聽馬友友的現場不一樣,只要看到他和樂團在臺上演奏的狀態,就已經感到無比開心了!

從不領獎!馬友友用這樣的音樂傳遞幸福感

絲路行音樂會現場

大提琴、笙、琵琶、打擊樂、風笛、尺八……上半場中,絲綢之路樂團的音樂家們手持來自世界各地的樂器,奏出了十分和諧的音韻。讓人感到更加陶醉的是,音樂家們的演奏狀態閒適又極具技巧性,相互應和的兩人默契地相視一笑,手中的樂器就發出了動人的音響。那一瞬間讓人覺得,音樂的魅力就在於此!

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給大家分享一下馬友友和他的絲路樂團的傳奇。

被大提琴耽誤的“人類學家”

馬友友出生在法國的一個華裔家庭,在音樂世家的背景下,馬友友從小就有音樂天賦。他四歲學習鋼琴與大提琴,七歲便與姐姐為肯尼迪夫婦演奏大提琴,並被《紐約時報》高度評價。

8歲時,馬友友結識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薩爾斯,在其與倫納德·伯恩斯坦(就是寫《西區故事》的作曲家)的幫助下,馬友友與姐姐馬友乘在美國卡耐基音樂廳參加了第一次公開演出,大師倫納德·伯恩斯坦擔任那次音樂會的指揮。

從不領獎!馬友友用這樣的音樂傳遞幸福感

吳蠻、馬友友與指揮家餘隆

暫時省略一大串牛到飛起的履歷。

後來,馬友友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大提琴。在校七年間,他雖然成績名列前茅,卻在尚未畢業之前退學了。然後,他前往哈佛大學就讀,於1976年取得哈佛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所以,他是位被大提琴耽誤的人類學家嘛!

到目前為止,馬友友獲得的格萊美獎加起來快有20個了,可他從未出現在任何一次的領獎臺上,“從不領獎”也是他令人稱道的事。馬友友覺得,音樂沒有可比性,他會演出,卻不比賽。

從不領獎!馬友友用這樣的音樂傳遞幸福感

馬友友在大師課上教小朋友拉琴

他對音樂充滿無限熱愛。昨天下午,他還與笙、嗩吶及人聲藝術家吳彤等幾位絲綢之路樂團成員舉辦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大師課。大師課上,幾人聊天、演奏、相互介紹,偶爾還互相打趣,實力詮釋了音樂帶來的幸福感。

從不領獎!馬友友用這樣的音樂傳遞幸福感

大師課

左:馬友友

右:吳彤

從不領獎!馬友友用這樣的音樂傳遞幸福感

三次獲格萊美獎的絲路樂團

終於說到絲綢之路樂團,這是2000年馬友友組建的樂團,中國笙及嗩吶、人聲藝術家吳彤,以及琵琶演奏家吳蠻都參與其中。十幾年間,這個樂團三次拿下格萊美獎。不過,在籌劃組建樂團時,馬友友卻被視為古典音樂界的“叛逆者”,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

從不領獎!馬友友用這樣的音樂傳遞幸福感

其實從上世紀80年代起,馬友友就不斷把世界各地的音樂元素以及看似十分邊緣的樂器融入了創作,“無所不奏”的音樂形式觸怒了古典音樂界的一些保守人士。1992年,維也納國家劇院還曾宣佈取消與他簽訂的演出合約。

可成立絲路樂團的馬友友,一直希望藉由不同種族、背景下的文化碰撞,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獨特的音樂語言。發自內心的音樂總會贏得聽眾。2000年,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演奏的主題曲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音樂獎。2004年的格萊美大獎也再次為他“加冕”。

2017年,絲綢之路樂團再一次獲得格萊美獎,樂團成員吳彤登臺領獎。當時吳彤就說,他們一直在堅持用音樂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在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世界上,難免總有些不和諧的聲音,可我們合奏團裡的音樂人,恰恰來自20多個不同的國家,用不同的音樂演奏。音樂應該充滿神奇的力量,超越每一堵牆。

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下面幾首曲子是絲路樂團的作品,其中《歌詠鄉愁》這張專輯在2017年獲得第59屆格萊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

-End-

快跟著音樂搖擺起來

▼藝綻熱門閱讀文章▼

朴樹現身後海街頭為路人唱歌,寒冬裡讓人聽得熱淚盈眶

汶川5.12 |十年前,這50張照片曾讓我們淚流滿面!

北京奧運會十週年|無與倫比的開幕式,重溫依然震撼而感動

梁家輝老師,你到底有多缺錢,連演兩部絕世爛片自砸招牌?

森局不再分管電影了,但我們都會記得他發的朋友圈

一位日本攝影師36年前偷拍中國孩子,卻給我們留下純真年代

本期監製:賈薇

供圖:方非、北京國際音樂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