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人口流動:“南方城市”“新一線城市”成最熱門目的地


2018年中國人口流動:“南方城市”“新一線城市”成最熱門目的地

山川網:2月26日,根據教育部新聞發佈會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幼兒園入園人數同比大幅下降,全國共有入園兒童1863.91萬人,同比減少74.04萬人,下降3.82%。

回顧2017年,首批“單獨二孩”兒童到了入園年齡時,全國入園人數曾出現過反彈性增長,同比增加15.87萬人。顯而易見,二孩政策對於中國人口提升的作用十分有限且極其短暫。

如果你看過昨天我們推送的《2018年各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公佈》文章,大致可以明白,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崛起的奇蹟,最大權重因素就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人口基量。但與此同時,所有涉及到人均水平的數據,基本都是不忍細看的。

似乎在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財經專家和社會專家,都不約而同把中國經濟放緩的“罪魁禍首”歸結於伴隨著少子化和老齡化時代的來臨,中國人口紅利不復存在。然後因勢利導,自然而然推導出中國應該全面開放和鼓勵人口生育的政策。

截至2月底,已經有部分城市發佈了各自在2018年的人口增長數據。作為區域經濟十分重要的權重因素之一,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談談人口。


北上廣深的2018


2018年中國人口流動:“南方城市”“新一線城市”成最熱門目的地

一線城市是中國區域經濟的晴雨表。我們目前所謂的城市群時代來臨,最關鍵的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核心驅動力正是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

作為一線城市的北上廣深,並不僅限於在經濟總量、人口總量、產業結構、城鎮化水平等各領域全面領先國內其他城市。其存在的更關鍵意義,還在於為後面城市的發展試水探路。

過去的十幾年間,中國“新一線城市”之所以可以如雨後春筍般扎堆崛起,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北上廣深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之上,再加之國家資金和政策上的全面力挺。

從這個維度講,讀懂一線城市的區域經濟變局,就讀懂了中國區域經濟格局。

【北京/上海】

2017年末,上海、北京常住人口分別比上一年減少了1.37萬、2.2萬。扣除自然增長因素(出生人口數減去死亡人口數),二城淨流出人口數量分別為8.2萬、10.4萬,合計18.6萬。

2018年,這一趨勢仍然持續。2018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54.2萬人,比上一年減少16.5萬;上海常住人口為2415.27萬人,比上年減少3萬以上。

【廣州】

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490.44萬人,城鎮化率為86.38%,對比其2017年末的1449.84萬人來看,2018年廣州常住人口增加了大約40.6萬人。

如此龐大的人口增量,來自於廣州新生人口和戶籍遷入兩項數據上的表現突出。

2018年末戶籍人口927.69萬人;全年戶籍出生人口17.10萬人,出生率18.7‰;死亡人口5.23萬人,死亡率5.7‰;自然增長人口11.87萬人,自然增長率13.0‰。2018年廣州戶籍遷入人口達到22.81萬人,遷出人口4.88萬人,機械增長人口17.93萬人。

【深圳】

2017年人口總量保持平穩增長,常住人口1252.83萬人,增量再次突破60萬,共計61.99萬人。然而深圳出生率遭腰斬,從2016年的22.33‰跌至10.15‰。同時人口自然增長率斷崖式下跌,跌至1987年深圳計劃生育時期水平。

截至發文,準確的2018年深圳市新增人口總量數據尚未公佈。一個可供參考的人口新增數據是前不久深圳地方經濟會議上公佈的2018年深圳新增應屆大學生和各類人才28.5萬人。按照部分財經媒體的推測,深圳市2018年總的新增人口有望接近50萬人,繼續蟬聯中國城市年度新增人口冠軍。


新一線城市的2018


2018年中國人口流動:“南方城市”“新一線城市”成最熱門目的地

一線城市中,北上和廣深鮮明地分成了兩派。人口總量早已超過2000萬的北上,都在嚴格控制人口,積極疏散人口。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兩城戶籍政策不僅長期處於全國最嚴苛狀態,對於購房資格同樣長期保持高壓狀態。

而廣深則做大人口體量意圖明顯,以廣州為例,在官方引發的城市長期發展規劃中,2000萬人口體量目標被著重展現。而近幾年來始終保持城市新增人口體量冠軍的深圳,未來常住人口接近2000萬同樣是大概率事件。

廣深兩座一線城市人口新增體量固然驚豔,但畢竟僅有兩城。相比全國合計十餘座的新一線城市,後者顯然在參賽選手數量上更具優勢。

2月14日,杭州市統計局公佈2018年全市人口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18年末杭州全市常住人口980.6萬,比2017年末增加33.8萬人,增幅3.57%。

而數據顯示,2011-2014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量均不足10萬,但2015年一舉增加了12.6萬,2016年又進一步提至17萬,2017年更踏上一個新臺階,增加28萬。

而浙江省內另一座新一線城市寧波,在2018年新增人口數據表現同樣出色,年度新增人口15.81萬。整個浙江省,2018年末常住人口則淨流入49.01萬。

江蘇方面,南京常住人口增加10.12萬人,蘇州增加3.77萬人。對比去年兩城分別新增6.5萬人和3.62萬人的數據,蘇州變化不大,略有回落;而南京則明顯有所提升,新增人口體量從個位數上升到十位數。

此外,同在東部沿海地區的廈門,也增加10萬人,規模增至411萬人。

中西部地區,成都繼續延續之前的人口吸引力。繼2017年常住人口增加12.71萬人之後,2018年常住人口進一步增加28.53萬人。長期和成都同臺競技的武漢,2018年末戶籍總人口也達到了883.73萬人,比上年增加30.08萬人。

西安方面,暫未公佈常住人口增長數據,重點對外展示了戶籍人口的增加情況。根據西安市發佈的消息,截至2018年12月31日,西安新增落戶人口超過105萬,戶籍人口共計9923159人,將突破1000萬。根據2019年西安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全年西安落戶人口80萬,引進培養各類人才38.6萬人。

新一線城市,正在抓緊這個最後的機會,招兵買馬,強壯自己。


人口加速向南流動


2018年中國人口流動:“南方城市”“新一線城市”成最熱門目的地

截至2018年,中國南北方經濟體量的差距,大致還在六四之間。而網絡上關於中國南北方未來經濟體量差是否會進一步拉大到七三甚至八二的爭論,始終都沒有停止過。

事實上受限於歷史和政治的因素,在非充分市場經濟的前提下,未來南北方經濟總量達到八二還是過於極端的設想。但是在某些數據上,事實上南北方差距已經接近或達到八二比值。比如,最近三年的南北方城市新增人口數據。

2010年-2015年,全國城市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長839.9萬人。其中,南部城市年均新增509.8萬人,佔全國新增人口的60.7%;北部城市年均新增330.1萬人,在全國新增人口中佔比39.3%,大致表現為“南北均衡”特徵。

2015年-2017年,我國城市人口年均增長874.8萬人,“南快北慢”的趨勢更加明顯:南部地區城市新增人口688.3萬,佔全國的比重為78.7%;北部地區城市新增人口186.5萬,佔全國比重僅為21.3%。

如果我們通過城市群的角度來看到新增人口數據,情況則會更為凸顯。“十三五”規劃中的19個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哈長、遼中南、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北部灣、晉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目前承載了全國近八成人口,可以說完全可以代表中國當下區域經濟和人口的格局。

2010年-2015年,城市群人口增長的南北比重大致為4∶3。2015年-2017年,南方8個城市群人口增長均有提速,年均新增人口578.5萬人,佔全國城市新增人口的66.1%。尤其是珠三角城市群,其新增人口比重(15.8%)比2010年-2015年提高9.5個百分點。同期,11個北方城市群年均新增人口138.7萬人,只佔全國比重的15.8%。除中原、山東半島和蘭-西城市群之外,京津冀、關中平原、呼包鄂榆等城市群人口增速放緩,遼中南和哈長城市群人口明顯下滑。近兩年南北城市群新增人口之比,已經驟變為4∶1。

就像經濟增速與既有體量之間的關係一樣,既有人口和人口增長之間的關係同樣十分微妙。前者是過往幾十年間受政策人為影響非常顯著的一大權重,而後者則相對而言受市場經濟自由化影響更甚。

干預則六四,不干預則七三、八二。而伴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政策手段干預經濟運轉的情況將會與日俱減。在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更多像新增人口數據這樣的強反差,還將在區域經濟領域越來越多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