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三峽,山水的記憶

葛劍雄|三峽,山水的記憶

三峽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公里。

瞿塘峽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至巫山縣大溪鎮,長8公里。西端入口兩岸斷崖壁立,高逾500米,寬不足百米,形同門戶,名三峽。以下江面最窄處不足50米,兩岸險峰危崖不絕,有的山峰高1500米,江水奔騰迴旋,波濤洶湧,驚心動魄。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巫峽谷深峽長,奇峰突兀,層巒疊嶂。日照時間短,峽中溼氣蒸鬱不散,易成雲致霧,雲霧千姿百態。其中有一段南北兩岸各有六峰,形成巫山十二峰,以神女峰最為著名。

西陵峽長70公里,自湖北省秭歸縣香溪河至南津關。灘多水急,其中洩灘、青灘、崆嶺灘為著名的三大險灘,還有黃牛峽、燈影峽、崆嶺峽、牛肝馬肺峽、兵書寶劍峽等景觀。長江支流神農溪中的小三峽山青水碧,景色宜人。

葛劍雄|三峽,山水的記憶

是誰造就了鬼斧神工的三峽?自然不是傳說中的“大禹開江”,也不是“杜鵑啼血”,而是大自然的偉力。這還得從2億年前(地質學上稱為三迭紀)說起,那時今天的長江流域還是一片浩瀚的大海,與古地中海相通。大約在1.8億年前的三迭紀末年,發生了強烈的古印支造山運動,使今三峽地區地殼上升,古地中海向西大規模退卻。在今湖北西部的黃陵背斜升至海平面之上,隔斷了它東面和西面的水體。它西面的一連串古湖泊形成西部古“長江”的雛形,流入古地中海。其東部的眾多古湖泊間也有大河相連,形成東部古“長江”的雛形。大約七千萬年前,燕山運動使四川盆地和三峽地區開始隆起,巫山和黃陵背斜使兩側順著坡面發育的河流向相反的方向流去。到了距今四千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國西部地區迅速抬升,形成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迫使西部古“長江”的水向東部流去。而更加劇烈的隆起使巫山山脈一帶形成裂縫,江水隨裂縫不斷下切,併產生向下和兩側的侵蝕作用,終於在山脈中衝出一股水道,奔騰而下的江水與東部的水道匯合入海,形成長江干流。兩水匯合後,這一帶的下切仍在不斷進行。由於三峽地段是由堅硬的石灰岩構成,而向斜部由抗蝕力較弱的砂頁岩組成,江水下切背斜逐漸形成峽谷,下切斜處形成寬谷。年深日久,終於形成氣象萬千的長江三峽。

葛劍雄|三峽,山水的記憶

地質演變還在三峽地區造就了豐富的地質構造和多彩的地理景觀,廣泛分佈的石灰岩層中發育著形態各異的溶洞、天坑、地縫、地下河、暗河、鐘乳石、石筍,流經岩鹽層的地下水出露為鹽泉。

與漫長的地質年代和地質構造的巨大威力相比,人類至多一二百萬年的活動顯得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幾千年來人類頻繁的來往和密集的生產活動還是在山水中留下了印記。

多少無動力的舟船溯流而上,只能依靠縴夫的肩膀和腰背拉著纖繩牽引。縴夫們不得不在懸崖峭壁闢出纖道,纖繩又在岩石上磨出深深的痕跡。

多少人在這裡生存繁衍,原始植被被清除,山坡溝壑被平整,出現耕地、農舍、果園,形成道路聚落,建就市井城邑。

為了便利交通,炸掉險灘,削去山頭,填平低谷,開鑿隧道。

騷人墨客,官員將士,將文字刻在岩石,把歷史鑿在峽中。為祈求豐收,記載“大有”,白鶴梁上留下了水文記錄,雖經千百年浪濤未曾磨滅。

葛劍雄|三峽,山水的記憶

長江截流,高峽平湖,山水更非往昔。

儘管我們短暫的人生經歷不了滄海桑田,儘管人類改變不了永遠的三峽,我們還是希望給後人留下這片山水的記憶——儘可能完整的三峽原始風貌。

我們的後人可以向地質學家瞭解這片山水的形成和演變過程,可以從地理學家那裡重見地理景觀,可以通過文學家和詩人的作品領略自然的風采,也可以從攝影家定格的畫面中保持山水的記憶。

鄭雲峰先生在以往二十多年的歲月中走遍了三峽地區,拍攝了成千上萬張照片,現在從中精選出三個系列,名為《三峽記憶》。

本集是其中的《山水的記憶》。

葛劍雄|三峽,山水的記憶

葛劍雄於丙申年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