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學教授都是些什麼貨色?

最近看了篇公眾號文章,像是在給復旦大學博導葛劍雄教授的歷史鉅著寫軟文,其中羅列了葛教授一些觀點。我沒讀過葛教授的鉅著,略知他和易中天一樣,長篇歷史著作頗豐,能把少年人讀成白頭翁。所以為了多活幾年,我絕不看他們的書。看了這篇軟文裡葛教授的這些高論,我更加堅定了不看其書的信念,同時也為他的學生悲哀,在這樣的老師教導下,有希望成才麼?下面引用一下葛教授的雄文,說說自己的看法。

葛教授說,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不是中國人提出來的,不是中國人興建的,也不是中國人推行的這條路主要不是由漢朝人,而是中亞、西亞、甚至歐洲人建立的,動力來自他們。

先不論上述觀點是否符合史實,絲綢之路誰提出來的確有必要弄清楚,可它真的很重要麼?絲綢之路是由誰推動的也有必要弄清楚,可它真的很重要麼?真正的重點應該是為什麼會有絲調之路,這些人為什麼要開通絲綢之路,這條路指向的漢人這頭,也就是中華民族到底有什麼吸引力?值得那些人費時費力折騰幾年甚至一生?作為著名大學的著名教授,如此抓不住重點,實在搞不懂他那歷史鉅著會寫成啥樣。

葛教授又說,絲綢之路通少斷多。東漢時,絲綢之路恢復了三次,又斷了三次。之後絲綢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變成了中亞內部的一條路。然後有了海上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完全是由阿拉伯人開闢和掌握的,阿拉伯人用的是天文測量技術。南宋泉州一度有很多阿拉伯人,廣州的番坊、番長,都有阿拉伯人。

鄙人不才,還是要問下葛教授,阿拉伯人為什麼要開通海上絲綢之路?誰開通的,用了誰的技術,作為歷史研究者,有必要搞清楚,但似乎不是研究歷史的重點吧?重點還是應該問為什麼開通這條路,這條路的歷史價值、歷史作用和現實價值何在。

接下來,葛教授說,鄭和下西洋未超出阿拉伯航路且他用的也是阿拉伯的經驗和技術(針路,牽星過洋)。鄭和,也是外來移民的後代,他是回民,俗姓馬,回人姓馬,就被認為是穆罕默德的後代,"鄭"是皇帝后來賜給他的姓。史料明確記載,鄭和下面有外國水手。我們今天一提到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就想到繼承鄭和下西洋的傳統,實際上沒有什麼傳統可繼承。

至此,我真的無語了。鄭和下西洋,用的是誰的技術重要麼?鄭和是蕃鬼還是回民,是太監,是姓鄭還是姓馬重要麼?關鍵是明朝為什麼要派鄭和下西洋,這個艦隊帶去的是戰爭還是和平?是殖民還是和平共處?我們要探討的是,早在西方所謂的大航海之前,中國已經有這樣強大的海上實力,為什麼不像西方殖民者那樣到處打砸搶,掠奪人家的資源?強迫原住民為奴?

有個臺灣教授到馬來西亞訪問,當地人說,鄭和真的來過我們馬來西亞麼?教授說,這還有假?有史料記載,有考古文物。馬來西亞人說,我不信,既然明朝這麼強大,為什麼不對我殖民?臺灣教授說,那是西方人的思維,中華民族從來不殖民。我們是修長城的民族,從來不打別人,都是別人來打我們,結果我們的國土越打越大。

鄭和下西洋,後來屢屢被西方殖民者和舔西方屁股的不肖國人嘲笑,真是勞命傷財,吃力不討好。在葛教授看來,自然是毫無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的。他自然看不見鄭和下西洋之後以中國為中心建立的東方國際關係,長達六七個世紀的朝貢體制。它帶給東方世界長達六七個世紀的繁榮、穩定和安寧。它是海上絲綢之路必不可少的大背景、大環境。可以說,沒有鄭和的下西洋和因之而成的朝貢體制,就沒有海上絲綢之路和後來以廣州為中心的世界貿易,也沒有後來英國的繁榮和美國的獨立。

東方世界國際關係體現了孔子近安遠來的儒家理想,也是人類大同的理想,被自稱所謂民主自由的西方殖民者和帝國主義者嘲笑了兩個世紀,很長時間裡,中國人也自慚形穢。現在終於有人開始反思。可惜,我們的大學教育卻是葛劍雄、易中天之流把持(易中天的"鴉片戰爭不是因為鴉片”論參見拙作),實在氣悶之至。

如果我管窺無謬,葛教授這樣的心胸和眼界,似乎不配治史,不配育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