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取名“元旦”,那麼古人是如何跨年的?

盼啊盼,終於盼到了元旦。對於學生來說,元旦代表著放假,,可以放肆遊戲;對於已經工作的人來說,元旦代表的是年終獎,可以“花天酒地”;對於遊子來說,元旦代表著回家,可以再家人的溫暖下如沐春光。。。

今天晚上是跨年夜,那麼古代有跨年嗎?答案當然是有的,而且是在4000年前就有的。並且已經取好了“元旦”了。“元”的意思是第一的意思而“旦”是一個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的太陽,下面的一橫代表的是地平線。那麼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新一輪冉冉升起的太陽。

4000年前取名“元旦”,那麼古人是如何跨年的?

那麼接下來給大家講講“元旦”的來源傳說吧。

當年堯禪讓帝位給舜時,舜為了紀念堯的偉大,舜便在祭祀天地的時候同時也祭祀堯,後人便把這一天定為新的一年,代表這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使用公元紀法是建國以後才開始使用的。所以那一天是正月初一。用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陰曆。(在這,我想說一句,很多年輕人都忘了陰曆,24節氣表也不會背。24節氣表裡面真的蘊含大智慧!)

4000年前取名“元旦”,那麼古人是如何跨年的?

在今天,我們的元旦已經不同於古代的“元旦”,這是因為在建國之後已經正式改為公曆紀年的第一天。現在,我們的跨年是比較年輕化的節日,我們會看看跨年演唱會,或者是拉上二三好友守著燈塔倒數著時間跨年,那麼古人跨年會幹什麼呢?

4000年前取名“元旦”,那麼古人是如何跨年的?

古人信奉的是無災無難,平平安安的度過未來一年的日子,所以他們會在跨年的時候會吃些象徵著健康的食物。除去

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外,在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這首詩更直觀的表現了對平安長壽的期盼。在後來的明朝還有互贈賀卡的風俗,互相贈送一種二尺寬、三寸長的筏紙,往往上面會畫著梅花,再寫上賀詞與地址,和我們現在贈送賀卡可以說是非常的想像了,所以送賀卡是我們自古以來就有的哦。(後來的跨年活動也越來越多,就不細說了)

4000年前取名“元旦”,那麼古人是如何跨年的?

古人便是如此跨年的,雖然我們現今的跨年不同於古時候的跨年,節日的慶祝方式也不同,但都表達了對新的一年的嚮往,希望新的一年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能有好的事情發生!在這裡,我也祝大家新年快樂,希望我們都能被2019善待,2019也會越來越幸福!(寫日期的時候不要再寫成2018了哦)

(點個關注唄,每天分享有趣的歷史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