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累壞的農田“歇歇腳”……

讓累壞的農田“歇歇腳”……

俗話說:“萬物土中生,食以土為本。”但如果賴以生存的土地只剩下100年的生產能力,人類該怎麼辦?

一項來自英國的調查研究剛剛把這樣的隱憂擺在了桌面上。研究表明,英國目前土壤衰退嚴重,土壤肥力只剩下100年的收成。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風蝕、水蝕等自然因素以外,還在於高度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大型農業機械的長期碾壓使得土壤板結嚴重;化肥的長期使用極大地破壞了土壤的酸度。

一句話,用地不養地,農業現代化程度再高也難以為繼。大洋彼岸的遭遇再次給我們提了個醒。當下,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正處在起步階段。高標準農田建設如火如荼,為助推農業現代化再上新臺階“添火加柴”。整了田、修了渠、通了路,糧食連年豐,收成大不同。但若不吸取經驗教訓,沉浸在糧食“連增”的喜悅而忽視了土壤肥力的存續,恐怕英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種地要養地。“秋冬閒田不爭地”“換種耕田強下肥”……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農業諺語,說的就是我們現在有意或者無意迴避的一個問題:輪作和休耕。

高標準農田建好了,種完一季又一季,收完一茬又一茬。地不肥了怎麼辦,化肥農藥來補上。長此以往,再肥的土地也吃不消。其實,這一問題已得到多地的重視,比如:湖南按肥力貧瘠程度分類休耕,休耕時間2年至3年不等;期間,休耕地統一施用綠肥;休耕期間開展溝渠、田埂等農田基礎設施的維護。通過輪作,讓同一塊田再作物輪換種植間補充地力;通過休耕,讓連軸轉的田地喘口氣。這才是對“敬畏天時以應時宜”農耕文化的傳承。

不違農時,不窮地力。讓累壞了的農田“歇歇腳”,讓透支的田野“喘口氣”,在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同時重視地力保護,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藏糧於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