鄲城縣吳臺:農田“種”鯉魚帶貧奔小康

鄲城縣吳臺:農田“種”鯉魚帶貧奔小康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徐松

“張小樓的鯉魚都在田地裡‘種’著哩,這1畝地一年能賣20萬元,帶動20戶貧困戶致富。”2月22日,記者來到鄲城縣吳臺鎮探訪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對農田春耕的影響,特別是對貧困戶的影響時,吳臺鎮黨委書記劉超的一番介紹,讓記者初聞農田“種”魚,甚感驚詫。

郸城县吴台:农田“种”鲤鱼带贫奔小康

田裡到底怎麼“種”的鯉魚?原來,張小樓村是貧困村,經過3年奮戰,貧困戶僅剩20戶。作為無山無礦無副業的普通農村,僅靠政府補貼和麥茬豆、豆茬麥的傳統農作物收成,脫貧無憂,但奔上小康路依然很吃勁。

為此,吳臺鎮黨委政府和張小樓村黨員幹部商議謀求見效快、收成高、貧困戶能參與的致富項目,多次進縣城、跑省城,找專家、求門路。

“哪有這樣的好事兒呀?”剛開始,村民也都這樣想。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村主任羅全立就是個有思路、愛鑽研的能人。多年來一直在外闖蕩的他知道有一種養魚的方法不需要坑塘、河流的天然水源,而是在地上建魚池,最適合張小樓這樣四面不臨水、土地一馬平川的“窮鄉僻壤”。

郸城县吴台:农田“种”鲤鱼带贫奔小康

羅全立的想法立即激起了鄲城縣農業農村局和吳臺鎮黨委政府的興趣,農業農村局積極幫扶爭取扶貧項目,吳臺鎮給予政策支持,通過扶貧資金投資40多萬元,利用村裡的1畝多小片荒田地建成了20個養魚的人工池塘——網箱。這些“網箱”利用方鋼焊製成高1.5米、長6米的正方型框架,中間用帆布做成水池,每個水池通過水泵和電腦設備自動抽取地下水蓄水1.2米。

農業農村局還派出農技專家上門指導、建立遠程監控程序、投入自動控溫和投料設備、投放6000尾魚苗……這一切的一切,沒讓群眾拿一分錢。20戶貧困戶只需要派出勞動力來這裡乾點活、幫點工。到賣魚的時候幫著撈魚、轉運即可。

此項目作為該村的集體資產,不僅20戶貧困戶每年底按銷售額減去成本之後全員分紅,而且根據盈餘情況支持村基礎設施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開飯啦!”羅全立通過手機監控系統看到了“網箱”中的魚食不足,就觸摸一下手機屏幕,位於20個“網箱”上的投料機開始如天女散花般噴灑魚飼料。因初春尚寒,“網箱”裡的魚兒很聰明,它們沒有“鯉魚躍龍門”式的翻騰,羅全立說它們是潛在水底爭搶著吞食,那水面上湧動的陣陣暗流就是魚兒在進食的反映。

郸城县吴台:农田“种”鲤鱼带贫奔小康

“這都是黨的政策好呀,脫貧攻堅扶貧項目讓我們剩餘的20戶貧困戶一舉脫貧,提前奔小康。”羅全立滿臉欣喜地一邊說,一邊拿起手抄網向池裡撈去。“看,足斤啦!年底不耽誤吃大鯉魚,一箱能產2000斤,如果按每斤5元計算,一箱收入萬把塊,這20箱穩定收入近20萬元。”

“這樣的項目‘種’得巧,把致富的希望‘種’在了貧困戶的心坎上。”吳臺鎮鎮長楊培峰看著手抄網裡翻騰的魚兒欣慰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