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西安事變

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簡介: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楊虎城簡介

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楊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國陝軍將領。刀客出身。24歲自賦詩:“西北山高水又長,男兒豈能老故鄉,黃河後浪推前浪,跳上浪頭幹一場。” 自護國起義以來,百戰不屈,歷經二虎守長安

,雪夜奇襲唐生智,在潼關截斷西北軍後路等一系列重大戰役,終至17路軍總指揮、陸軍二級上將,陝西省主席,勢力遍佈於陝甘兩省絕大部分地區。後因與中央的矛盾,暗中聯絡紅軍,聯合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抓捕蔣介石而被囚十二年。1949年9月6日,因武裝兵變主謀而於重慶中美合作所戴公祠被殺,終年五十六歲。

張學良簡介

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事件經過:

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並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蔣拒絕,兩人大吵。29日,張學良飛抵洛陽為蔣介石祝壽,勸蔣聯共抗日,遭蔣拒絕。蔣介石堅決拒絕其北上抗日的主張,強令其剿共,否則就把他的部隊撤離到東邊去。之後,張學良屢次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遭蔣拒絕。12月2日,張學良飛抵洛陽見蔣,要求釋放

抗日救國會七君子”。向蔣介石面報,謂其部下不穩,勢難支撐,再三請求蔣委員長前往訓話,蔣同意赴西安,駐華清池。7日,張學良到華清池見蔣介石,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蔣拒絕。之後,張學良帶著白鳳翔見到了蔣介石,蔣介石正在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計劃,決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佈動員令。11日晚,蔣介石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和蔣鼎文、陳誠朱紹良等參加晚宴,晚宴期間,蔣介石宣讀了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命令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這期間,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佈12月12日清晨進行兵諫。次日清晨5時,東北軍奉命到華清池捉拿蔣介石,蔣介石從臥室窗戶跳出,摔傷後背,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被發現活捉。同時,十七路軍扣留了陳誠、邵力子、蔣鼎文、
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衝等人遇難,西安事變正式爆發

歷史意義:

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闢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西安事變剛結束,毛澤東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我們在西安事變中實際地取得了領導地位”。

張學良對於西安事變的態度:

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張學良第一次就西安事變公開發表評論,是在南京軍事法庭上。負責主審的李烈鈞問:“你脅迫統帥,是受人指使呢?還是你自己策劃的呢?”張學良回答:“我自己的主意。一人做事一人當,我所做的事,我自當之。我豈是任何人所能指使的呢?”他還拿李烈鈞發動“二次革命”的歷史,反問:“審判長在江西起義討伐袁世凱,為的是反對袁世凱的專制與稱帝,對嗎?”然後說:“我在西安的行動,為的是諫止中央的獨斷專行。”

從張學良在法庭上的發言,至少可以看出兩點:

一、當時張學良自居為發動西安事變的主謀;

二、張學良視西安事變為“二次革命”的同類事件,後者在國民政府官方敘事中,具有當然正義性。

因此,張學良說,“我對於我們違反紀律之行動,損害領袖之尊嚴,我是承認的,也願領罪的。 我們的主張,我不覺得是錯誤的。”

評價:

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八年直至勝利。周恩來對張學良的評價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呼籲:

那年雙十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我們生逢其時,我們重任在肩,我們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我們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更不放棄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努力,讓這一生終了之時沒有遺憾!維護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