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之二:元宵

“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之二:元宵

正月十五,進入新年後的第一次月圓。

自古圓月即被賦予團圓、圓滿的意象,正月十五的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春節以來的快樂氣氛也被推至頂峰。

“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之二:元宵

正月為元月,夜晚為宵、夕,故歲時文化中將這一天稱作元宵、元夕、元夜。正月十五的慶典活動,起於漢武帝祭祀至高神太一。

“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之二:元宵

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正月十五確定為重大節日。唐徐堅的《初學記》有:“《史記.樂書》曰:‘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祀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唐時,帝京實行嚴格的宵禁制,日暮擂鼓八百,關閉坊市,“六街鼓歇行人絕。”

“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之二:元宵

但正月十五前後三天金吾不禁,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熱鬧非凡,花燈奢靡壯麗,遊人如織,觀燈人花枝招展。皇帝與皇后也會走出宮門,加入賞燈人流。《唐會要》記載,玄宗時“每載依舊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開坊市,燃燈,永為常式。”

“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之二:元宵

唐朝著名詩人張祜為了描寫帝京正月十五夜燃燈歡慶的盛大場面,寫下了《正月十五夜燈》: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正月十五,唐代宮廷常會組織規模龐大的歌舞活動,至玄宗時,歌舞晚會的規模更為盛大。據《朝野僉載》記載:“於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

唐代詩人蘇味道也在自己的《正月十五夜》中寫下了唐都長安正月十五的絢麗液晶及民眾夜遊的歡鬧場景。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詩中“火樹銀花”的比喻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如朱淑真《元夜》“火樹銀花觸目紅”以及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等。

“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之二:元宵

到了宋代,元宵節承襲了唐及其前的各種習俗,迎紫姑、放煙火、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不一而足。商品經濟發達的宋朝由於坊市合一,沒有營業時間的和營業地點的限制,瓦解了宵禁制度,使得夜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平日的繁鬧早已不足道哉,元宵這一天,更是張燈結綵,喜慶非凡了。南宋詩人王同祖有感於此,寫下了《京城元夕》:

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燈火夜通晨。

玉皇不賜傳柑宴,散與千門萬戶春。

“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之二:元宵

詩中描寫了一個成童眼中的元宵之夜,高亢的樂聲,高空的滿月,通宵燈火宛如白晝,處處歡歌笑語。

詩的結尾洋溢著新春的美好,少年詩人心中的喜悅呼之欲出。

“一詩一傳統,一句一華年”之二:元宵

元宵節親朋相聚,天下團圓,“花邊把酒”,共賞歌舞,親愛的你,可千萬不要忘了,在這上元佳節,一定要和你最珍視的人在一起吃湯圓,共賞花燈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