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首都地區戰略反導防禦系統的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

深度 | 俄首都地區戰略反導防禦系統的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早研發戰略反導防禦系統的國家,其反導系統服役時間也最長,積累了豐富的戰備值班和運用經驗。目前,俄軍戰略反導防禦系統共歷經了三代型號:分別是上世紀70年代建成並部署的A-35系統,1995年投入戰備值班並一直沿用至今的A-135系統,以及預計將在2020年投入使用的A-235系統。這三代戰略反導系統的共同特點是均部署在首都莫斯科周邊,用於保護國家政治中心、中央工業區、軍隊集團、關鍵基礎設施等免遭敵方彈道導彈襲擊。

一、研發背景

俄羅斯(前蘇聯)戰略反導防禦系統的“誕生”劍指美國。隨著冷戰的開始,美蘇兩大強國開始大力發展洲際彈道導彈技術。但前蘇聯的工業實力明顯不足,導致彈道導彈技術明顯落後。1953年,美國“紅石”中程彈道導彈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成功發射,美方計劃將其部署在西歐國家。隨後,美洲際彈道導彈系統“宇宙神”進入戰備值班狀態,最大射程可達一萬公里以上,能夠輕鬆從美國本土將一個上百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投送到前蘇聯任何一個角落。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和軍事形勢,極大刺激了前蘇聯的神經。它意識到,若美國看穿自己的實力,從而肆無忌憚地對其發動核武攻擊,那麼現有對付美戰略轟炸機的攔截體系在洲際彈道導彈面前將形同虛設。為應對該威脅,前蘇聯當局下令研發一種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反導系統,第一代戰略反導防禦系統A-35應運而生。

二、發展歷程

俄羅斯( 前蘇聯) 反導系統的建設歷史已有60餘年,其在維持美俄( 蘇) 戰略穩定和保障俄國家安全方面長期以來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功能定位,反導防禦系統可分為戰略反導防禦系統和非戰略反導防禦系統,本文所指的“A”系列系統均屬於前者。在發展反導系統的過程中,俄羅斯始終著眼自己的國情,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一)“難堪大任”的A-35戰略反導防禦系統。

1、發展進程。A-35系統的研發始於1958年,1961年3月進行了首次攔截試驗,1967年開始在莫斯科周邊地區部署建造。1971年6月10日,該系統首次列裝,9月1日進入戰鬥值班狀態。A-35系統由巨型預警地面雷達站和作戰指揮雷達站,以及配套的5V61攔截導彈和發射場組成。由於價格與技術問題,僅在莫斯科周邊部署了4個發射陣地。1975年,A-35系統雷達和攔截導彈進行了升級改造。1978年5月15日改進型的A-35M系統投入戰鬥值班。

深度 | 俄首都地區戰略反導防禦系統的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

2、系統特性。根據設計,A-35(M)系統可以防禦6-8枚核彈頭的同時攻擊,這一性能在最初研製時還算差強人意,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服役時就顯得非常尷尬。70年代初,洲際彈道導彈有了大規模發展。當時,美國估計有至少60枚100萬噸當量的彈頭瞄準莫斯科,是A-35系統作戰能力的近10倍。隨著分導式多彈頭的出現,威脅又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鑑於A-35反導系統無法攔截多彈頭彈道導彈的弱點,以及攔截彈需要臨時加註液體燃料才能裝填發射的不足,其已難以應對當時緊張複雜的戰略環境,無法勝任保衛首都莫斯科的重要職能。在此背景下,前蘇聯部長會議於1975年6月決定研發新一代反彈道導彈系統。由於作戰能力有限,A-35(M)系統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陸續退出現役。

(二)“欲罷不忍”的A-135戰略反導防禦系統。

1、發展進程。儘管攔下所有來襲洲際彈道導彈的構想不具備可行性,但為首都和洲際導彈發射場爭取更多的生存時間、提高核大戰中生存和勝利的概率,還是值得追求的目標。因此,前蘇聯從戰略軍備競賽高度出發,在原有A-35反導系統基礎上開始研製更加強大的戰略反導系統。實際上,前蘇聯早在1971年就已經著手替換A-35系統的研發工作。但由於歷經美蘇關係緩和及前蘇聯解體,圍繞該項目的工作時斷時續。直至1995年12月1日,第二代戰略反導系統A-135才正式擔負戰鬥值班任務,主要負責首都莫斯科及中央工業區的反導作戰,保護莫斯科地區免受彈道導彈的襲擊。目前,A-135戰略反導防禦系統以莫斯科為中心呈環形部署,在莫斯科周邊共部署9個反導防禦陣地,其中包括4個大氣層外攔截陣地和5個大氣層內攔截陣地。

深度 | 俄首都地區戰略反導防禦系統的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

2、系統性能。A-135系統與第一代莫斯科防禦反導防禦系統相比有了很大改進:完善了預警系統,增加了預警時間;大氣層內外的高低雙層攔截,提高了對目標的攔截概率;導彈改為地下井發射,提高了自我保護能力;作戰雷達選用多功能相控陣雷達,使其具有多個制導通道和多目標跟蹤能力。但由於設計時技術條件所限,A-135系統的攔截彈頭最初還是採用AA-84型熱核彈頭,即採用核彈爆炸摧毀來襲核彈的“瘋狂反導方式”,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其熱核效應產生巨大的破壞性後果經常被俄國內民眾和專家所詬病。加之每年昂貴的維護費用及冷戰後世界安全形勢的變化,A-135系統越來越受到“冷落”,其坐吃“老本”的跡象愈發明顯。

(三)“已在路上”的A-235戰略反導防禦系統。

1、發展進程。由於俄現役A-135戰略反導防禦系統具有附帶損傷較大等缺陷,其實戰價值不高,遠不能滿足當前的作戰需求。為此,俄正在發展第三代戰略反導防禦系統( A-235) ,並將其部署於莫斯科周邊以保衛首都安全。A-235反導系統的研製工作於1997年正式啟動。但由於俄國力衰退,技術改造停滯不前,使得該項目計劃長期停留在設計圖紙層面。進入新世紀之後,隨著經濟的不斷復甦,俄A-235系統的研發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近年來,相關研發試驗工作接連不斷,再也不是之前留給外人“紙上談兵”的印象。目前,該系統的研製進展一切順利,不出意外將很快替代現役的A-135系統。

深度 | 俄首都地區戰略反導防禦系統的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

2、系統性能。與A-135系統相比,A-235系統具有如下優勢: 一是增加了中層攔截彈,三層攔截彈的覆蓋高度更廣,能夠形成從中高空到太空不同高度的三層反導攔截網,從而有效彌補採用雙層攔截彈的A-135系統的攔截盲區,確保對來襲導彈的毀傷率。二是採用核、動能及破片殺傷三種攔截方式,提升了實戰運用的靈活性。中、低兩層攔截使用常規彈頭,能夠避免A-135系統攔截時出現的核汙染問題; 高層攔截彈保留核攔截方式,能在慣性制導精度較低的情況下依靠核爆炸威力摧毀目標,並且攔截高度和距離較遠,不會對莫斯科地區造成核汙染。三是中低層攔截彈採用機動發射方式,能夠提高生存概率和靈活運用能力。

三、未來趨勢

在日趨複雜的國際安全形勢下,防空反導在維持戰略平衡、維護地區安全和保持軍事優勢方面的作用更為突出,仍將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俄首都戰略反導防禦系統的更新換代工作也將緊跟國際安全形勢的發展,著眼未來反導技術的主流趨勢,並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抓緊落實。

(一)加速自身研製部署。前蘇聯解體後,戰略進攻性武器得到俄高層的普遍重視,但作為戰略遏制力量重要組成部分的A-135戰略反導系統卻始終處於半“癱瘓”狀態,新系統的研發進展緩慢。與此同時,美加緊向俄傳統利益地區—獨聯體地區擴張滲透及北約的大規模東擴,讓俄感受到來自美爭奪戰略空間的巨大壓力。特別是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俄與美西方國家的關係跌入冷戰結束後的最低點。俄認為,美建設“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特別是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嚴重削弱了俄戰略進攻武器的威懾力;美新型戰略進攻武器的研發,更進一步打破了俄美戰略力量均勢。而與美國保持戰略力量均勢則是俄抗衡美的重要籌碼和恢復大國地位的重要條件。在自身地緣政治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作為對美及西方軍事威脅的有力回應,俄開始著手新的戰略反導系統的研製和列裝——A-235反導系統終於揭開了其神秘“面紗”。從2014年以來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進行A-235系統導彈多次試射的情況來看,俄已把該項目的研製工作駛入了“快車道”。在可預見的未來,其將徹底替換現役的A-135反導系統成為俄首都戰略反導的嶄新“保護傘”。

(二)融入空天防禦體系。根據俄軍發展規劃,未來俄反導系統將朝著空天防禦系統逐步融合、防空反導防天“三位一體”的方向發展。這意味著,未來在聯合系統框架內戰略和戰役戰術反導防禦系統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從目前俄首都空天防禦的梯次部署來看,已建立起了由“鎧甲-S”系統、S-300 系統、S-400 系統和A-135系統構成的立體多梯次部署,但各系統間相互融合度不高,預警、雷達、指揮等子系統的通用性不強。未來,為提高空天防禦能力,俄不僅計劃裝備一定數量的海基S-400、S-500反導系統,還計劃整合S-400、S-500與A-235系統,並最大限度發揮相互之間的通用性,例如將A-235系統的77N6攔截彈配備到S-500中,而S-500系統的“馬爾斯”雷達也可用於A-235系統等。最終,將形成戰略與非戰略反導系統的“高低搭配”、“核常搭配”的多梯次配置與攔截能力,空天防禦一體化格局初顯。在空天一體防禦體系下,俄將大力加強戰略反導力量和戰術反導力量的升級與整合,努力構築覆蓋全境的一體化國家導彈防禦網絡。而A-235戰略反導防禦系統則將成為俄所倡導的空天防禦一體化的基礎。

(三)兼顧核威懾與實戰。現役A-135反導系統採用的是“以核制核”的攔截方式,其啟用屬於戰略級決策。該系統更多扮演的是核威懾的角色,一旦啟用,就意味著核戰爭的爆發,後果不堪設想。新一代A-235系統具備動能攔截能力,其高層攔截導彈採用動能或核攔截方式,中層攔截導彈採用破片殺傷攔截或動能攔截方式,低層攔截彈採用破片殺傷攔截方式。這樣一來,基本解決了A-135系統僅使用核攔截彈從而無法用於實戰的問題,同時又保留了核攔截方式,提升了威懾效果,從而實現了實戰與核威懾的良好兼顧。另外,由於A-235系統除遠程攔截導彈仍採用井基發射外,其中程和近程攔截導彈均採用公路機動或鐵路機動方式發射,因此使該系統的隱蔽性和機動性大幅提升。機動性優化隨之帶來的就是作戰能力和作戰範圍的擴大。有俄專家指出,一旦A-235系統順利列裝,其將不僅僅擔負保衛莫斯科領空安全的職責,還將會在其它重要地區部署,比如遠東地區。

四、結語

研究發現,俄在反導系統建設上比較注重頂層設計、指控體系扁平高效、攔截武器系統構建多層立體化、整體建設循序漸進等,朝網絡化、一體化、空天化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目前,世界主要大國的反導體系建設步伐都在不斷加快,傳統的防空作戰正逐漸向反導作戰領域拓展,最終構建一個能夠具備空天一體化防禦能力的反導體系。這就要求反導體系的建設必須做好規劃,有計劃、分步驟地完成,並與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戰略相結合。構建符合本國國情的首都地區反導作戰體系,需要在不斷地摸索和實踐中前行,任重而道遠。

(本文為網絡摘錄或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或刊登媒體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