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马拉松》在沪办研讨会:剧本是成功关键

《春天的马拉松》在沪办研讨会:剧本是成功关键

描绘新时代农村崭新面貌的电影《春天的马拉松》已于12月14日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深受外界好评。12月21日,电影《春天的马拉松》在上海举办创作研讨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高韵斐等领导出席了研讨会现场,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影片给出了各自专业的点评,总结了这部现实题材主旋律农村电影的创作经验。

现场,《春天的马拉松》导演夏晓昀表示,拍摄这部电影留下不少遗憾,期待各位领导专家给出宝贵意见,不要嘴下留情:“《春天的马拉松》说穿了就是城里的厨师烧了一桌农家菜,各位都是美食家,我觉得你们最有发言权。作为导演我觉得不管是因为才气不足,还是功力不深,或者是功夫不到,然后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我想通过今天的研讨,听到各方的金玉良言,起码对我以后的创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不要嘴下留情。”

电影《春天的马拉松》用真实、平实的琐事讲述一个村长的故事,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来解读一个乡村治理的了不起的创新。在很多专家看来,这部扎根现实的农村电影,代表的是主旋律现实题材的创新。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特别为本次研讨会发来了贺信,向影片创作上的成功表示祝贺。他在信中说道:“《春天的马拉松》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了上海农村喜剧电影的优良传统和海派风格,谱写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有新思路、新探索、新表达。”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表示:“这样一个题材不可能完全沿着过去的路子走,一定要创新,主人公方春天这个形象很成功的,确实找到了一个不同于我们现在传统的村长的形象的路子。方春天没有发过很大的火,没有暴跳如雷过,也没有很激动过,但是表现出了内心的冲突。”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导演郑大圣从创作的角度谈了对影片的看法。他提到:“现实主义创作如何能够真的拍出那些动人的细细琐琐,如何真的拍出现实的情况,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找真人,找真事。”他认为从民出发,拍真正的生活,使得这部影片的最终呈现真切而诚恳。

资深媒体人李星文将影片的创新突破概括为了“四个一”。一座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一个乡村干部中的小清新,一群生动刻画的麻烦制造者,一场平行蒙太奇的华彩段落。正是这些不同的要素和看点使得这部农村主旋律电影充满着观赏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看到了影片在银幕上重建风景抒情能力的探索,身为宁波人的她看这部电影特别亲切:“风景特别有感觉,会有吾乡吾土的感觉。”毛尖认为:“要重建风景和地方国家之间的感情方式,我觉得现在是时候了,我们的乡村又重新回到银幕上来了。”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为研讨会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影片成功的关键之处是剧本,创作要上去,文字的文本的作用现在越来越重要。胡劲军说:“从《春天的马拉松》的成功来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对基层写作者的爱护,对他们的引领,对他们的倾斜。”胡劲军还分享了他对于上海电影发展的构想:“上海电影将两步走。第一步打造上海出品的电影创制的闭环,我们今天的上海电影奋起直追,在做电影工业体系闭环,所有类型的电影,不光在上海注册还要真正在上海拍摄,在上海完成。第二个闭环我们非常希望跟大家合作,形成影视人才教育的闭环,既要有学术、理论、科技的攀登者,也要培养我们电影行业的蓝领工人,做出好镜头,好画面,好音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