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篇02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小編按: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對待篇第二講——《道德經》第十三章,在本章中老子告訴了我們聖人以身為天下的機制,黃老師在本章中也給出了精彩的註解,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道德經》第五講:對待篇 02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對待篇02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繹 讀

寵辱若驚:受到寵愛就驚喜,受到羞辱就驚怒。

寵,得到寵愛;辱:失去寵愛而前途暗淡等。驚,因為寵辱而內心起了大的波瀾:得寵而驚喜,失寵而驚慌。驚,指失去常態,失態。

寵辱是客觀存在的對待,人們會因此而產生種種情緒反應,如喜怒憂思悲恐驚,才能生存和適應。如不小心伸手到開水中,會自然燙而跳出;如手劃破了,會疼痛;反之則有愉悅感受。

這是生命的基本設定。假設沒有這個本能的寵辱機制,則生命的基本設定是不成功的,不成立的,無法生存。

貴大患若身:要重視這種帶來大患的寵辱若驚的機制,等同於自己身體一樣的重要。

貴:重視;

大患:寵辱廣義講是一種情緒的對待的變化。因為失寵而驚恐;得寵而驚喜。驚,喜怒哀樂,指七情劇烈變化;劇烈變化超出常態,則傷身,故為大患。

貴大患:重視這種寵辱若驚的機制、本能。

若:等同於。

身:在《道德經》的語言體系之中,身,與我們這個時代的身的內涵不同了。如,我們現在經常提到:身心、身心靈,實際上把身當做形而下的形體。如鍛鍊身體,只考慮到肌肉、筋骨、皮毛等,沒有精氣神、心靈層面的內涵了。但是,54章講:修之於身其德乃真;44章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古人重視修身,如禮記: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假如身僅僅指是形而下的身體,死了之後,進了火葬場一把火燒成骨灰,怎麼可能有“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真呢?

但是,為什麼又要“貴”大患,還“若身”呢?“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本章立言有點奇、險啊!費解。老子生怕後人誤解,故不惜他老人家金貴的筆墨,在後面做出深度解讀。這種情況,全文81章僅出現一次,反證這句立言很重要。

何謂寵辱若驚:什麼是寵辱若驚呢?

寵為下

:得寵是不好的事情,但是人們卻。

得之若驚:得到寵愛就驚喜。

失之若驚:失去寵愛就驚慌。

是謂寵辱若驚:這就是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什麼叫做“貴大患若身”?

貴大患若身,並不是很好理解。“寵辱若驚”的“若”,是跟著“貴大患若身”的“若”而來,適應性地做了文法的修飾。實際上“寵辱而驚”,比較合理些。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之所以有這個寵辱若驚的大毛病,是因為還在關注有形層面的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假如修到了關注無形層面的身,我還能有這個毛病嗎?

這兩句話,一般會解讀為:我之所以有這個寵辱若驚的毛病,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假如我沒有這個身體,我還能有這個毛病嗎?

如果沒有後面的“故貴以身為天下”,這樣解讀,或許還能說得過去;但是老子明明說:“貴以身為天下”,即:“以身為天下”則貴。那麼,這樣解讀還能邏輯自洽嗎?

所以,在反覆思索之後,靈光一現,對老子的深意有個全新認知。

得寵和失寵,是表面的、人間最常見的;而真正的大患,不是隻有得寵和失寵帶來的寵辱感受;天地之間、人間的各種有形的、無形的或利或害,按照現代的名詞講:正能量或負能量,通過無形的通道,給人們帶來情志的對待變化,或者愉悅,或者沮喪,等等。

生命受損,就辱、就沮喪;生命受益,就寵,就愉悅。這是萬物,包括人類維護生命的本能

、機制。本章開頭為一般意義而言的寵辱,舉一實例,引出廣義的寵辱和大患。

對寵辱若驚的理解,如果僅僅是停留在“有身”,即生命的形而下的有的層面,則還比較膚淺,還是大患;即: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如果上升到“無身”,即生命的形而上的無的層面,理解:通過無形的通道,我與天地人互聯成為一體;我的寵辱感受,更重要的是來自於我與天地人的無形的互聯,理解了莊子所言“通天下一氣耳”的氣化道理,則自然逐漸懂得如何從寵辱若驚,到寵辱不驚;即: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這句的“有無”的內涵,就跟全文的“有無”一致了。

寵辱若驚:知其然;貴大患若身:知其所以然。這是境界的提升、上出。

故:所以。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體一樣珍貴,才能把天下寄付給他。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

聖人如何做到以身為天下呢?

聖人心懷天地與百姓,愛惜天下就象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自然就將己身繫於天下。聖人有他的虛靜的功夫,如莊子曰:“水靜猶明,何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此時,天地間的各種有利、不利,都會在他的身心,形成各種寵辱的對待感受。天下安靜則心平氣和,天下欲作則心血來潮。聖人而善用這種對待,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那聖人具體如何去為、去治呢?37章:“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意思是,當天地氣化稍有紊亂,那麼就在心靈上有所感應。聖人滌除玄覽,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應用長期虛靜下修出來的道行,即無名之樸、清靜之氣,鎮之以靜,定向鎮壓,精準治理,讓紊亂的天地氣化重新回到原有的正常軌道。

既然我與萬物為一體,那麼,各種燥氣,順著無形的通道而來,此時,寵辱若驚,為大患;還可以寵辱不驚,以我的清靜之氣,順著通道而去,靜勝躁,平息了各種躁動源。善用這種生命寵辱對待的機制,以身為天下,將大患化為大用,此時為貴。

聖人修之於天下,是以身為天下,清靜為天下正。那我們現階段還處於修身家鄉,如何按照這一章指出的道理去修呢?

內心假如有種莫名的煩擾、難受、不舒服,有種無形的徵兆,此時讀讀經,靜坐會,讓自己的身心恢復了平和、愉悅,自然就起了作用。這是我們現階段的無為,以身為家,以身為鄉,將相關不利的因素,化解於無形。

功到用時方恨少。平時要多靜坐、讀經。古人講:半日讀經,半日靜坐,變化氣質。這樣,清靜之氣在不斷地蓄養。遇到事情了,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微起波瀾,內心的玄覽自然清楚,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就是我們平時修出來的氣定神閒的功夫,就自然的把這個波瀾變化了,變為不驚。不驚,如靜水流深,又不是死水無瀾。

寵辱若驚,為大患;由本能的寵辱若驚,明白其中的機制,逐漸修成寵辱不驚,則為大用。從大患到大用,這就是修行,這就是無為。

對待篇02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本 章 重 點

本章重點在最後兩句:以身為天下則貴。

(以上講解著述:黃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