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篇02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小编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对待篇第二讲——《道德经》第十三章,在本章中老子告诉了我们圣人以身为天下的机制,黄老师在本章中也给出了精彩的注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道德经》第五讲:对待篇 02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对待篇02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绎 读

宠辱若惊:受到宠爱就惊喜,受到羞辱就惊怒。

宠,得到宠爱;辱:失去宠爱而前途暗淡等。惊,因为宠辱而内心起了大的波澜:得宠而惊喜,失宠而惊慌。惊,指失去常态,失态。

宠辱是客观存在的对待,人们会因此而产生种种情绪反应,如喜怒忧思悲恐惊,才能生存和适应。如不小心伸手到开水中,会自然烫而跳出;如手划破了,会疼痛;反之则有愉悦感受。

这是生命的基本设定。假设没有这个本能的宠辱机制,则生命的基本设定是不成功的,不成立的,无法生存。

贵大患若身:要重视这种带来大患的宠辱若惊的机制,等同于自己身体一样的重要。

贵:重视;

大患:宠辱广义讲是一种情绪的对待的变化。因为失宠而惊恐;得宠而惊喜。惊,喜怒哀乐,指七情剧烈变化;剧烈变化超出常态,则伤身,故为大患。

贵大患:重视这种宠辱若惊的机制、本能。

若:等同于。

身:在《道德经》的语言体系之中,身,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身的内涵不同了。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身心、身心灵,实际上把身当做形而下的形体。如锻炼身体,只考虑到肌肉、筋骨、皮毛等,没有精氣神、心灵层面的内涵了。但是,54章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44章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古人重视修身,如礼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假如身仅仅指是形而下的身体,死了之后,进了火葬场一把火烧成骨灰,怎么可能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真呢?

但是,为什么又要“贵”大患,还“若身”呢?“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本章立言有点奇、险啊!费解。老子生怕后人误解,故不惜他老人家金贵的笔墨,在后面做出深度解读。这种情况,全文81章仅出现一次,反证这句立言很重要。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是宠辱若惊呢?

宠为下

:得宠是不好的事情,但是人们却。

得之若惊:得到宠爱就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宠爱就惊慌。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是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

贵大患若身,并不是很好理解。“宠辱若惊”的“若”,是跟着“贵大患若身”的“若”而来,适应性地做了文法的修饰。实际上“宠辱而惊”,比较合理些。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之所以有这个宠辱若惊的大毛病,是因为还在关注有形层面的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假如修到了关注无形层面的身,我还能有这个毛病吗?

这两句话,一般会解读为:我之所以有这个宠辱若惊的毛病,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假如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能有这个毛病吗?

如果没有后面的“故贵以身为天下”,这样解读,或许还能说得过去;但是老子明明说:“贵以身为天下”,即:“以身为天下”则贵。那么,这样解读还能逻辑自洽吗?

所以,在反复思索之后,灵光一现,对老子的深意有个全新认知。

得宠和失宠,是表面的、人间最常见的;而真正的大患,不是只有得宠和失宠带来的宠辱感受;天地之间、人间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或利或害,按照现代的名词讲:正能量或负能量,通过无形的通道,给人们带来情志的对待变化,或者愉悦,或者沮丧,等等。

生命受损,就辱、就沮丧;生命受益,就宠,就愉悦。这是万物,包括人类维护生命的本能

、机制。本章开头为一般意义而言的宠辱,举一实例,引出广义的宠辱和大患。

对宠辱若惊的理解,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有身”,即生命的形而下的有的层面,则还比较肤浅,还是大患;即: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如果上升到“无身”,即生命的形而上的无的层面,理解:通过无形的通道,我与天地人互联成为一体;我的宠辱感受,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我与天地人的无形的互联,理解了庄子所言“通天下一氣耳”的氣化道理,则自然逐渐懂得如何从宠辱若惊,到宠辱不惊;即: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句的“有无”的内涵,就跟全文的“有无”一致了。

宠辱若惊:知其然;贵大患若身:知其所以然。这是境界的提升、上出。

故:所以。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体一样珍贵,才能把天下寄付给他。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只有把天下看得跟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

圣人如何做到以身为天下呢?

圣人心怀天地与百姓,爱惜天下就象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自然就将己身系于天下。圣人有他的虚静的功夫,如庄子曰:“水静犹明,何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此时,天地间的各种有利、不利,都会在他的身心,形成各种宠辱的对待感受。天下安静则心平气和,天下欲作则心血来潮。圣人而善用这种对待,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那圣人具体如何去为、去治呢?37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樸”。意思是,当天地氣化稍有紊乱,那么就在心灵上有所感应。圣人涤除玄览,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应用长期虚静下修出来的道行,即无名之樸、清静之氣,镇之以静,定向镇压,精准治理,让紊乱的天地氣化重新回到原有的正常轨道。

既然我与万物为一体,那么,各种燥氣,顺着无形的通道而来,此时,宠辱若惊,为大患;还可以宠辱不惊,以我的清静之氣,顺着通道而去,静胜躁,平息了各种躁动源。善用这种生命宠辱对待的机制,以身为天下,将大患化为大用,此时为贵。

圣人修之于天下,是以身为天下,清静为天下正。那我们现阶段还处于修身家乡,如何按照这一章指出的道理去修呢?

内心假如有种莫名的烦扰、难受、不舒服,有种无形的征兆,此时读读经,静坐会,让自己的身心恢复了平和、愉悦,自然就起了作用。这是我们现阶段的无为,以身为家,以身为乡,将相关不利的因素,化解于无形。

功到用时方恨少。平时要多静坐、读经。古人讲:半日读经,半日静坐,变化氣质。这样,清静之氣在不断地蓄养。遇到事情了,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微起波澜,内心的玄览自然清楚,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樸。无名之樸,就是我们平时修出来的氣定神闲的功夫,就自然的把这个波澜变化了,变为不惊。不惊,如静水流深,又不是死水无澜。

宠辱若惊,为大患;由本能的宠辱若惊,明白其中的机制,逐渐修成宠辱不惊,则为大用。从大患到大用,这就是修行,这就是无为。

对待篇02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本 章 重 点

本章重点在最后两句:以身为天下则贵。

(以上讲解著述:黄晓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