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临“造假”引深思!浅析《流浪地球》是否也存在“票房造假”

打假,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面对的并且不停再进步,不停再突破,的一项工作。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的健全,有些“假货”在很大程度上被杜绝了,但是“造假”在一些行业还是隐秘存在着的。

翟天临“造假”引深思!浅析《流浪地球》是否也存在“票房造假”

2019年春节后发生的,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

翟天临“造假”引深思!浅析《流浪地球》是否也存在“票房造假”

说到电影学院毕业,那么今天我们就聊聊在国内的电影行业,都有哪些可能造假的行为了。

如果提到电影行业造假,那第一个有造假可能性的,就是票房造假了。

先列数据:

首先例举一个被国家电影总局曝光并处罚的案例:

2016年《叶问3》,被查违法场次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曝光了73家影院。这可以说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度,大规模打击虚假票房的第一枪。从此之后票房造假也才被所谓的“圈外人”所知道。

翟天临“造假”引深思!浅析《流浪地球》是否也存在“票房造假”

紧接着《捉妖记》24亿票房,以“29家公益性票房”的形式做“票房造假”也被央视曝光,其中包括包场0观众观看的,包括10分钟放完一部捉妖记的各种形式匪夷所思。

其他被曝光的还包括《小时代4》《阿童木》《港囧》《美人鱼》等等。

央视曝光:一部电影,需要缴纳8.3%的税,其中包含强制性的5%“电影发展基金”,加上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的数字设备费,成本大概只要10%左右。大概只要400万,就能买到电影市场4000万的票房。

刷票方式

在业内,这种买票房的造假行为叫“过数”。

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为:制片方和影院私下达成协议,在午夜时间段安排无人场次。

第二种为:“花样包场”,主要是指票房提前购买好院线场次中的一些座位,这种形式更隐蔽,不容易被发现。

第三种:叫“偷”票房,就是你虽然看的是A电影,但是院线方实际给你出的是一张B电影的票,这样就导致统计时A票房被拉低,B票房被拔高。

刷票有何收益

虚假票房的收益作者将其分为3点:

第一点:在电影上映的前三天,通过大量刷票的形式,来抢占口碑和市场关注度,吸引更多的流量,同时这样可以让电影可以很快的压倒竞争对手。

第二点:制片方通过刷票的形式,给于院线直接的经济利益,从中操控院线排片,挤压竞争对手,从而不当竞争。

第三点:是否存在部分不法之徒,洗黑钱的可能性?由于造假票房成本低,100万的成本,可以换回1000万的票房,在国家重点打压票房注水的行动之前,是否存在部分不法分子用电影市场来洗黑钱?这个暂时还无从考证。

回归标题,那我们分析《流浪地球》10天30亿票房,是否有票房造假可能性,或者说前期是否存在票房造假。

翟天临“造假”引深思!浅析《流浪地球》是否也存在“票房造假”


第一点:《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上映,并且同期上映的大片还包括《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

那么我们分析首日的票房:《流浪地球》2亿票房垫底排在《新喜剧之王》2.7亿之后。

那么:从数据上来说《流浪地球》票房造假的可能性最小。

翟天临“造假”引深思!浅析《流浪地球》是否也存在“票房造假”

第二点:票房注水是需要大量资金注入的,1亿的票房,需要1000万的成本,《流浪地球》由于出片周期长,国内科幻电影体系还不健全,所以不受投资人重视,资金本身就短缺,吴京还以0片酬和追加6000万投资引发了一波热点,可见《流浪地球》的制片方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运作“票房造假”。

结论:《流浪地球》能取得成功跟票房造假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我在这里不敢断定哪部电影是否真有存在“票房造假”行为,但是通过分析,列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可以在下面积极发表自己对于电影市场“造假”的见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