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比起泥石流,

活在記憶裡才可怕。

——畢贛


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文丨舊故麻袋


12月31日,《地球最後的夜晚》全國首映。不少人因為一句“一吻跨年”,放棄了看跨年演唱會這樣俗套的方式和看羅胖《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這樣文化的方式,去電影院“儀式感”了一把“電影跨年”。

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結果,2019年第一天,《地球最後的夜晚》就被頂上了熱搜,不是因其口碑爆棚,而是因為去電影院看完電影的觀眾都紛紛悶逼,一致表示看不懂。更有甚者,對電影本身有著極大的不滿,表示因宣傳方“誤導性宣傳”,導致自己浪費了一次完美跨年的機會。有影評人出來罵街,稱電影宣傳期噱頭十足,營銷過度;也有影評人維護,這是中國電影工業的一次嘗新......眾說紛紜,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

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最終《地球最後的夜晚》從豆瓣評分7.8一路跌到了6.8,連一貫以高評分示人的貓眼上也只有可憐的3.1分,口碑遭遇滑鐵盧,“一吻跨年”涼了。

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與上映前的高口碑、高預期不同,後續評價清一色差評,至少有30%-40%的人表示“電影無聊”,還有20%-30%的人表示“電影咋樣不知道,睡倒是睡得挺香”,至於其他這波人,電影看到一半就主動離場了。

這樣慘烈的現場,在2018年可是聞所未聞,卻在2019年頭一遭就“栽了跟頭”,算是開了個“不好”的頭。

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出現這樣的結果,真要怪罪到導演畢贛身上嗎?畢贛憑藉處女作文藝片《路邊野餐》獲得了金馬獎的最佳新人導演,《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早在去年4月入選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但如若你不喜歡他的《路邊野餐》,你也必定喜歡不上這部《地球最後的夜晚》。

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我們總在說文藝片是小眾電影,什麼是“小眾電影”?是不被大眾所喜歡、所接受的電影,比如文藝片、紀錄片等,這些電影大多是一些藝術類題材,並不會因為討好觀眾而拍攝,更多是反映導演自身想法的電影。

這樣類型的電影自有喜歡它的小眾粉,這部分粉絲專門喜歡看一些有深度、有思考、有沉澱的藝術電影,但這僅僅是屬於“小眾”的樂趣,有些東西能夠“獨樂樂”,卻不一定能“眾樂樂”。

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都說人有選擇自己喜歡電影的權利,畢竟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同理可得,電影也有選擇自己適合那部分觀眾的權利,因為受眾有限。

其實早在IP影視化時期,就有這樣的一個區分,這部作品不是拍給大眾看的,而是專門圓原著粉的一個電影夢,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就是最好證明,或許你會覺得它太low了,各種撕逼現場劇情淺顯,但它的確陪伴了我的大學時光,我去看了電影,雖然改動較多,拍的也不給力,劇情線也足夠混亂,但還是屬於我的回憶。

而《地球最後的夜晚》毀就毀在前期宣傳,低調的畢贛開始上節目了,開始推銷自己電影了,開始拿著自己的電影做宣傳了。而宣傳方,竭盡所能,根據天時地利人和,謀劃出了“一吻跨年”的概念,在抖音快速傳播,引起轟動效應。但是讓大眾都愛上這樣的文藝片是不現實的,事實證明這就是個“悖論”。

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除去宣傳方和資本方的插手,電影本身就應該求“大眾”放過,把原本屬於“小眾電影”的它還給小眾。

大眾喜好還是聚集在商業片範疇,至少你也要是一部“爆米花”電影才行,劇情有時候反倒變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氛圍、是腎上腺素、是高潮迭起、是反轉和刺激......這樣的電影票,大眾才會覺得花的值。

若非要讓大眾都接受這樣的劇情線電影,除非你是話題量夠夠的《我不是藥神》,基於社會現狀去展示接地氣的故事。

若你不接地氣的飄著,又沒法做到高潮迭起,還外加一個技術性很高的60分鐘長鏡頭,這部電影不廢也難了。

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其實這部電影和觀眾之間的矛盾無非就是互相之間的不理解,彼此都沒摸透對方想要的是什麼,才會導致電影被罵的如此慘烈。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前,《大象席地而坐》在後,希望電影宣傳方別再因為票房而製造熱度,也別因為影響力有恃無恐。電影的受眾它就在那裡,若多一人,就多一條罵聲,當然也有可能會被圈粉,但這樣的機會似乎渺茫的很。

讓“小眾電影”迴歸小眾,大眾只接受“商業片”的洗禮,或許幾年後,《地球最後的夜晚》會出現在“被忽略的小眾電影”系列。但現在,請大家放過自己,也放過電影。


請大眾“放過”《地球最後的夜晚》,把“小眾電影”還給小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