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应该从家庭的词典中抹去

“打”字应该从家庭的词典中抹去

“打”字应该从家庭的词典中抹去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无情趣。香港司机的情趣小天地。摄于香港2012年2月26日

为什么子女成人成才问题是家长最敏感、最焦虑、最头疼的话题呢?因为今天的中国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作为父母只有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和过程,有失误甚至有错误,再也没有弥补和改正的机会。如果一个家庭子女教育的失败,这就意味着父母将要戴上一生都难以摆脱的精神枷锁,子女也将会在人生的道理上经受着难以想象的磨难。有人说,孩子学没上好,可以干其他。文化水平不高,做人没有出问题照样能活下去。是的,条条道路通罗马。当一名环卫工人,做一名快递小哥,一样光荣,一样对社会有所贡献。但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如果考上了好学校考上了名牌大学,成人成才、成就一番事业的概率就大得多,路子就会顺得多,父母的忧虑也会少得多。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成才,甚至成了违法乱罪的人,这个家庭这个家族几代人都感到悲伤,感到没有了希望,甚至绝望。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婴幼儿时期,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打”字应该从家庭的词典中抹去

优雅从文明中走来。摄于澳门2012年2月27日

家长打孩子并不是全部处于对孩子好,不少打孩子的家长本身就有人格问题;丈夫打老婆,归根结底是爹妈给的基因;甚至还有孽子丧心病狂的打父母,那是有着“毒瘤”的家庭癌细胞扩散所致。国家机器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只针对成人犯罪,未成年人即使犯了命案,也不会追究刑事责任。刑讯逼供被视为执法犯法,过去先生对学生的体罚也早已成为了历史。社会在进步,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家庭教育依然还停留在旧时代、旧思想上面,不能与时俱进。

“打”字应该从家庭的词典中抹去

对孩子的精神塑形,家庭、学校和社会一样重要。摄于韩国2012年4月27日

自己养孩子,看人家养孩子,加上看一些专家的家教书籍,应该说这种不断研究和探讨的态度会从中总结、摸索出一些符合科学的家教心得。然而,家庭打骂孩子现象还是比较普遍。不研究教育方法,又娇生惯养,肯定是不行,不仅难以成才,成人也比较困难。靠打骂教育孩子,绝大部分都难以成人成才。即使成才,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人格缺陷。父母的言传身教、情感感化的教育方法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孩子成人成才、人格健全的法宝。

“打”字应该从家庭的词典中抹去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异国的小朋友和中国的游客一见如故。摄于泰国2009年8月10日

“棍棒底下出孝子”,说到底是私心作怪,在过去的封建意识下,养儿防老根深蒂固,家规,几乎就是老子就是老子,小子就是小子,“揉倒的媳妇踹倒的面”,畸形的家规甚至波及到婆媳关系。从小被打怕的孩子即使到了60岁,听到80岁的父亲的呵斥,依然会毛骨悚然。这是“猴子教育”的结果。训猴子,不用打的方式,哪个猴子也不会听话。两三岁孩子的智力也就是猴子的智商。宠物狗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那是养狗人宠的,为什么那么受宠,那是小狗会讨主人欢欣,没见过主人对宠物狗打屁股、扇耳光。而孩子常常表现不听话,惹大人生气,家长就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让孩子皮肉受苦,这对孩子的内心伤害是深远的,是无法修复的。一项调查:在某小学三年级一个班,全班43人,只有一个学生没有挨过打。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棍棒教育”的危害是严重的深远的。家长对孩子施以皮肉之苦,会使孩子产生怨恨、逆反、撒谎、畏惧、懦弱、任性、冷漠、人格缺失甚至走上歧途。

“打”字应该从家庭的词典中抹去

不适当的家庭教育也许学校可以扭转和弥补。摄于新加坡2009年8月14日

我小的时候,没有宠物狗之说,没有卖几十几百元一件的狗衣裳,也没有卖狗粮的,狗在家没有被宠的地位,主人打狗,狗吓得总是眯着眼、夹着尾巴,甚至身体哆嗦。打小孩何尝不是如此,打一次,就在孩子的内心扎了一针,打两次,又扎了一针,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也成了“夹尾巴狗”,内心懦弱。小的时候被打怕了,就会胆小撒谎、优柔寡断、谨小慎微,人性倔强,性格没有弹性,没有幽默,何谈什么强大的内心,被打的这种阴影到了自己养孩子的时候就会慢慢有所体会,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会强烈。有家暴倾向的家庭,就更可悲了。我小的时候,邻居家的父亲把自己的孩子吊起来打,孩子像宁死不屈的刘胡兰,想想将来的命运吧。有人辩解,孩子不听话,又不是狠狠地打,只是偶尔动手打一下,因为光说不管用。这种人压根就不可能偶然,只要急躁起来,就不会控制自己。我在游乐场见一老人一直头也不抬在玩手机,他带的四五岁的孩子特别皮,还打别的小朋友,管理场子的阿姨提醒那位老人管管孩子,老人头仍然不抬一下,回答:“我管不了!”这个孩子夺走人家小朋友从家中带来的玩具,爷爷这才舍得离开板凳,走过来,夺下玩具,照着孩子的屁股连连揍了几巴掌,孩子“娃娃”哭起来。这样的家长应该打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愚蠢,一丁点儿的事就这么暴躁,很清楚,孩子这么霸道,这么任性,这么不招人喜欢,是家长的问题还是孩子天生的。为什么西方国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那么开明、那么开放,那是因为人家的国民教育的人性化的文明程度比我们高,而我们的家庭教育瞄准的目标大都是将来出人头地,人生的目标单一而乏味。不少父母有个大学或者更高的学历就觉得教育孩子没有什么了不起,感觉无师自通,其实,你所研究的领域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局限得很,知识面狭窄得很,不足以驾驭波澜壮阔的人生,还需要在专业外其他方面多学习,向别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书本学习,积淀自己的修养。在国外,家长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有学分,可以获得学位的专业学科。家长教育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需求才逐步摆上议事日程。只有家庭担当教育孩子的全体成员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教育出合格优秀的孩子。合格、优秀的孩子要有合格、优秀的家长。家长不光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导师,不光给孩子献鲜花,也要给孩子布荆棘,也要有严厉的时候,而且还要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还要成为孩子情感依附的“恋人”。家长没有能力,没有耐心,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对人生的想象,缺少教育孩子的心理疏导和循循善诱的方法,还美其名曰“管孩子”。幼小的孩子才只有几十个月的人生光景,而大人都几十年的酸甜苦辣的经历了,却把孩子当作大人看待,岂不无知、可笑,打孩子不觉得自己可悲、愚蠢、无能、自私、狭隘、无味。历史发展到今天,如果靠打孩子能成人成才,一定会受到全世界每个家庭的推崇,一定会列入每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范畴。打,并不能奏效。打轻了打皮了,自尊心被剥夺了,麻木不仁了。不管打轻打重,孩子就像个起初的嫩黄瓜慢慢里外都会变枯萎。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十分可爱、天真,那是在理性和温情的氛围中孕育出来的。宋丹丹的儿子巴图3岁的时候,宋丹丹和小阿姨带他去玩,巴图要妈妈给买个东西,宋丹丹觉得家里这东西不少了,不能让儿子感觉想要什么就唾手可得,养成骄纵任性的性格,拒绝了他。巴图“哇”的一声坐在地上哭起来。宋丹丹让小阿姨不要理会他,巴图见大人径直往前走,头也不回,巴图爬起来,止住了哭声,快步追上他们。到了家里,宋丹丹给孩子说了一番道理。这才叫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而有情。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句名言:“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之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50%。”如果爱打孩子的家长,一气之下,就会抡起巴掌。其结果,要么,孩子表面顺从,要么,愈演愈烈,宁死不从。我曾见一个家长,拖着坐在地上的三四岁的孩子,又是吼又是打,孩子就是不愿意站起来。孩子的情绪走进了“死胡同”,愚蠢的家长也跟着走进去,一起在“死胡同”里混战。家长的智慧呢?可以一时不要理会他,孩子的闹,就想让家长关注他,满足他的要求,冷处理一下,他就会感到无趣、无用,紧接着再给他形象地说道理。比如,游乐场的小朋友都不会撒泼,那里的阿姨不喜欢撒泼坐地上的小朋友,阿姨不让你去游乐场玩多不好呀!孩子眼睛眨巴眨巴会明白道理的。或者把家中的娃娃找出几个,即兴编个故事,模拟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让孩子明辨是非。只要家长的内心不荒芜,也有着孩子般童话一样的世界,调整好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向健康的、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不是难事情。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情况下,再好的道理都难能奏效。孩子的情绪好了,家长的道理才能让孩子入脑入心。只要家长有足够耐心,用柔软的道理,把孩子的情绪调理好,一切都不是问题,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懂道理了。那些以我为中心、自私、骄横、任性的孩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大都是家长的坏作风造成的。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庄和完善上。”古语:“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3岁时,就已经形成了成年后的基本素养。一个3岁的孩子有好人缘,人见人爱,对孩子以后的人格发展会产生积极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的能力。”人见人爱,并不是没脾气,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学会拒绝,面对小朋友的欺负敢于反抗。我们讲孩子听话,听话是要有条件的,不是动不动就让孩子听大人话,那种无知的要求孩子,是不对的甚至是危险的。比如,节俭是好品质,但今天的物质生活与“忆苦思甜”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培养孩子适度的消费意识也很重要,家长在孩子面前过度渲染节俭,过度吝啬,孩子将来再有钱都容易抠门、吝啬,把钱看得很重。父母自私沮丧、牢骚满腹,孩子就无法健朗热忱;父母斤斤计较,觉得谁都对不住自己,孩子就偏执狭隘,无法宽容大度。如果父母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对孩子有所感染。家长在处理事情时,表现出惊恐不安、郁闷消极,孩子也会吸收其弱点;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孩子遇事沉稳冷静,乐观向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通风好、有阳光,白纸会描绘出曼妙的图画。如果处在昏暗又潮湿的环境,白纸就会变污、变脏,父母再好愿景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孩子都会犯错,从来没有遭受过打骂的孩子,当父亲或母亲严肃起来,孩子就会害怕,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好比一间屋子,没有进去之前,让人有些忐忑,真的进去了,也就安然、踏实了。被打,就好像进了屋子,打吧,不就这两下嘛!有什么了不起,慢慢人格就打了折扣。那种表情生硬、不招人喜爱的孩子,总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嫩,像盐腌的咸菜疙瘩,怎么看都觉得有老气横秋状。我从小到参加工作前都是住的平瓦房,一道房的人家谁家长谁家短一清二楚,前前后后一排排平房,谁家的孩子怎么样,我都很清楚。相对而言,那些教育有方、温和厚道的家庭的孩子大多数将来混得都不错。那些随意性由着长大的孩子,家长没有个家长的样子,孩子长大后几乎都碌碌无为,有的还成了“问题”。那些动不动不是打就是没完没了唠叨,印象中没有混得可以的,常年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嘴角几乎都是往下撇的,“像由心生”,一幅苦难像。即使棍棒下成了孝子,没有才干,生活自顾不暇,拿什么孝敬父母呢?被骂怕了打怕了的孩子,在老子面前永远都卑躬屈膝。在外面胆小怕事,遇事难拿得起放得下。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企盼社会对自己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而且非常渴望被别人尊重,只有获得足够的尊重,人的自信才能够逐步建立起来。伦敦大学的罗伯.伯哈利博士教孩子们学习时说:“想一个你认识的很聪明的人,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那个聪明人。”孩子们照做后,接下来的测试结果显示孩子们的分数都有显著提高。这项实验证明,美好的想象和充满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何谈自尊心,所以,对孩子大呼小叫,横加指责。孩子只要有自我意识就有了自尊心,渴望得到家人的关注。所以,任何过分粗鲁的言行都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伤害,对他们的成长埋下隐患,这样的孩子长大很难有强大的内心,很难有快乐、幽默的人生,很难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很难不被精神抑郁所困扰。孩子的智商再高,而情商低下,他的人文精神就差,人文关怀就差,这样的人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有可能出现偏差甚至做出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生活中很多悲剧和灾难的产生,都是因为情绪失控、情商低下造成的结果。情绪失控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带给自己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打”字应该从家庭的词典中抹去

人生不管干什么都有一颗快乐的强大的心,什么原因?摄于马来西亚2009年8月15日

社会发展到今天,作为父母不应该再有养孩子让孩子将来孝敬自己的封建意识,孩子一路走来,只要家庭充满正能量,父母以身作则,孩子的问题及时抑制在萌芽状态,培养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心,懂得感恩,自爱自尊自强,孩子一定会成人成才。谁都懂得,幼小的孩子在父母怀抱里,父母的一个“疏忽”,都有可能没有孩子的未来。正因为如此,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养育孩子不能有功利思想,养孩子是一个生命美好的体验过程。有“我老了,让孩子照顾我”的想法,“棍棒底下出孝子”思想就会作祟。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一个爱生活、爱他人、爱社会的人,岂有不爱父母之理。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女同学说她小的时候父亲经常打她,语言中带着忌恨。有个男同学提到自己的父母非常怨恨,痛哭流涕。即使棍棒底下出了孝子,那么父母体会到孩子的内心的无助和痛苦吗?

“打”字应该从家庭的词典中抹去

同道的一家三口游客,孩子乖巧,妈妈安静,爸爸温文尔雅。摄于越南2017年8月29日

梁启超曾说:“国人都知道我是个学者,却不知道我是一个情感极为丰富的人,我对祖国、对儿女都有深深的眷恋,我同样要教育我的子女,做一个好性格好情感的人。”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由于梁启超的成功的家庭教育方法,他的9个子女都成为了杰出的人才,个个意志坚强,性格开朗,情感丰富,多才多艺。这一切首先来自于梁启超先进而又灵活的教育思想。教育家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几十代,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几十代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一个家族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不是一个优秀,而是一个群体,这里有智力的因素,更有家风、学风的因素。

家庭的温情、阳光、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性让现代文明、有教养的家庭找到了一条成功的家教之路,而不是用“管或打”让孩子内心产生抵触的方式。成功的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更要注重他们的自信心和情感培养,正如梁启超所说“对儿女有深深的眷恋”。一个充满自信心和情感的人是个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的人,这种幸福会辐射到家庭和社会。一些名门望族的家教家规很严,那是严而有度,严而有法,严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丰富的情感支撑。

“打”字应该从家庭的词典中抹去

作者近照

褚炜,本名褚福义,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经济法专业、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

他曾在国有大型企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多年,先后进修于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新闻专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曾在国家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摄影、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新闻、画作、论文等500余篇(幅),数十次获奖,多篇(幅)作品入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集。由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4部,并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任何媒体与其他公众号如有使用请务必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