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帳」和「大帳」你要怎麼算?

「小帳」和「大帳」你要怎麼算?

今日問題

問題:「小帳」和「大帳」你要怎麼算?!

學員:人民幣貶值趨勢下,您如何看待海外房產的保值策略?還是仍然應該堅持一線四把刀房產的投資路線?現階段下,繼續保持買進節奏?

Art:一個月前,去上一位我們臺大經濟研究所碩士學長的投資分析課,他是CFA、CFP和FRM。這是金融業三張最頂級的證照,他都拿到了。

但當天他在討論一個案例時,我們的意見完全相反。

這個案例就是,要不要借房貸?

如果要借,等額本金or等額本息較合理?他的答案是不要借!萬一得借,等額本金比較聰明。

接著,他拉出PMT和不同情境下的IRR,證明在租金投報率3%的市場下,他的做法才是對的,至於我的答案,各位應該都瞭然於胸。

但你能說這位CFA學長是錯的嗎?其實不能。

因我們之間算的東西不一樣,他算的是「小帳」,我算的是「大帳」。

什麼意思?

如果家中有比較節省的父母,可能會有以下的爭執場景。

如果有剩下的飯菜沒吃完,他們可能會捨不得丟,冰一餐、兩餐,甚至兩天、三天,能夠節省飯菜並降低每餐幾十元的餐費,他們很開心。但你看了會生氣,因吃放太久的隔夜菜,是容易得癌症的關鍵習慣之一。

老人家前半輩子辛苦,你希望他們後半輩子平安健康,不要被病痛纏擾,即使用最現實的財務來看,萬一得癌症的治療費用將遠遠高於節省的菜錢,更不論其他家人耗費的心力代價。

請問,你和老人家之間的差別在哪?

老人家看的是「小帳」,你看的是「大帳」。

那老人家為何不看「大帳」?因「大帳」的因果通常「是跨界的」、是「間接的」、是「隱形的」、是「有不確定性的」。

有點遙遠的因果如果不曾出現在他的生活經驗中,他會看不到。何況,他也許不想看。

金融界專業人士在做跨界分析時,因沒有經營的實務經驗,所以很難兜起「大帳」,故多半很精細認真的算因果清楚的「小帳」。

但很傑出的金融界人士會意識到自己對兜大帳的認知欠缺,反而能夠放下身段結合第一線的實務人士做聯合分析,任澤平應該就是這樣的高手。

言歸正傳,「匯率」對「長期房產投資」而言,是「小帳」,更何況是「短期匯率」。

且如果美元持續走強1~2年,將會大幅抵銷特朗普的貿易戰成果,用關稅爭取好的貿易條件,讓進口品變貴,引導美國民眾買美國製造產品。

結果沒多久,這個價格優勢又被匯率吃掉,所以我不認為特朗普會長期放任美元升值,至於他和美聯儲如何角力就不是我們能得知的事了。

身為房產投資人,身在中國這樣一個從第2名追趕第1名的時代,固守各位土生土長的市場是最省事最有效率的做法。

如果我們要關心匯率,這應該是關心「進場時間點」和「出場時間點」,期間的匯率不重要。

就如巴菲特一樣,買了之後把耳朵關上,賣了之後再關一次,至於「進場時間點」,現在應該開始好好看房,接下來會有兩個層次的觀察重點,一小一大。

一小:

因國家統計局剛公佈的資料顯示,7月份數據中,除南京上海廈門天津泉州外,其它城市的房價都有微漲,且和6月份相比,漲幅有擴大,代表金九銀十,很可能有調控出現。

一大:

「妥協貿易戰」和「放水」要選誰?如果不妥協貿易戰,決心要立規矩,則國內放水少不了。

因美國的經濟前景相當樂觀,有耗1、2年貿易戰的能力。

中國雖然也不差,但因領先全世界復甦,也因此領先全世界進入盤整期,美國選的這個開戰時間,很流氓卻有威嚇力。

如果持續放水,水很難不把房市弄溼。

還記得我們說的魚缸理論嗎?

錢流進市場和水流進魚缸一樣,你很難完全阻絕錢進房市,你可以放下很厚的隔板,在第一層甚至第二層阻絕流動,但後面就不容易,雖然第三層後資金成本會不斷墊高。

但如果流入市場的錢夠多,就會在源頭降低成本,讓流入第三層開始有實務意義,所以我們正在密切關注政府的各項羅盤數據,模擬政府的平衡點。

<strong>

目前政府的難處是,從「消費類」的羅盤數據來看微降。

此時應該要刺激更多人買東西,但多城房價上漲,讓放水的空間受到壓抑,政府想用「村長購買力」,快速增加鐵公基支出。

問題是,村長買東西速度很慢,遠遠慢於「村長太太發鈔票」。

在「戰略面」有「妥協貿易戰」or「放水」的兩難,在「戰術面」有「村長買東西」or「村長太太發鈔票」的兩難。

長期若形勢嚴峻,「戰術面」還有「要不要松樓市?」「要松哪些樓市?」的兩難。

這些我們都在密切注意,一到關鍵時間點就會和大家報告。

以上,說明完畢!

「小帳」和「大帳」你要怎麼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