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帐」和「大帐」你要怎么算?

「小帐」和「大帐」你要怎么算?

今日问题

问题:「小帐」和「大帐」你要怎么算?!

学员:人民币贬值趋势下,您如何看待海外房产的保值策略?还是仍然应该坚持一线四把刀房产的投资路线?现阶段下,继续保持买进节奏?

Art:一个月前,去上一位我们台大经济研究所硕士学长的投资分析课,他是CFA、CFP和FRM。这是金融业三张最顶级的证照,他都拿到了。

但当天他在讨论一个案例时,我们的意见完全相反。

这个案例就是,要不要借房贷?

如果要借,等额本金or等额本息较合理?他的答案是不要借!万一得借,等额本金比较聪明。

接着,他拉出PMT和不同情境下的IRR,证明在租金投报率3%的市场下,他的做法才是对的,至于我的答案,各位应该都了然于胸。

但你能说这位CFA学长是错的吗?其实不能。

因我们之间算的东西不一样,他算的是「小帐」,我算的是「大帐」。

什么意思?

如果家中有比较节省的父母,可能会有以下的争执场景。

如果有剩下的饭菜没吃完,他们可能会舍不得丢,冰一餐、两餐,甚至两天、三天,能够节省饭菜并降低每餐几十元的餐费,他们很开心。但你看了会生气,因吃放太久的隔夜菜,是容易得癌症的关键习惯之一。

老人家前半辈子辛苦,你希望他们后半辈子平安健康,不要被病痛缠扰,即使用最现实的财务来看,万一得癌症的治疗费用将远远高于节省的菜钱,更不论其他家人耗费的心力代价。

请问,你和老人家之间的差别在哪?

老人家看的是「小帐」,你看的是「大帐」。

那老人家为何不看「大帐」?因「大帐」的因果通常「是跨界的」、是「间接的」、是「隐形的」、是「有不确定性的」。

有点遥远的因果如果不曾出现在他的生活经验中,他会看不到。何况,他也许不想看。

金融界专业人士在做跨界分析时,因没有经营的实务经验,所以很难兜起「大帐」,故多半很精细认真的算因果清楚的「小帐」。

但很杰出的金融界人士会意识到自己对兜大帐的认知欠缺,反而能够放下身段结合第一线的实务人士做联合分析,任泽平应该就是这样的高手。

言归正传,「汇率」对「长期房产投资」而言,是「小帐」,更何况是「短期汇率」。

且如果美元持续走强1~2年,将会大幅抵销特朗普的贸易战成果,用关税争取好的贸易条件,让进口品变贵,引导美国民众买美国制造产品。

结果没多久,这个价格优势又被汇率吃掉,所以我不认为特朗普会长期放任美元升值,至于他和美联储如何角力就不是我们能得知的事了。

身为房产投资人,身在中国这样一个从第2名追赶第1名的时代,固守各位土生土长的市场是最省事最有效率的做法。

如果我们要关心汇率,这应该是关心「进场时间点」和「出场时间点」,期间的汇率不重要。

就如巴菲特一样,买了之后把耳朵关上,卖了之后再关一次,至于「进场时间点」,现在应该开始好好看房,接下来会有两个层次的观察重点,一小一大。

一小:

因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资料显示,7月份数据中,除南京上海厦门天津泉州外,其它城市的房价都有微涨,且和6月份相比,涨幅有扩大,代表金九银十,很可能有调控出现。

一大:

「妥协贸易战」和「放水」要选谁?如果不妥协贸易战,决心要立规矩,则国内放水少不了。

因美国的经济前景相当乐观,有耗1、2年贸易战的能力。

中国虽然也不差,但因领先全世界复甦,也因此领先全世界进入盘整期,美国选的这个开战时间,很流氓却有威吓力。

如果持续放水,水很难不把房市弄湿。

还记得我们说的鱼缸理论吗?

钱流进市场和水流进鱼缸一样,你很难完全阻绝钱进房市,你可以放下很厚的隔板,在第一层甚至第二层阻绝流动,但后面就不容易,虽然第三层后资金成本会不断垫高。

但如果流入市场的钱够多,就会在源头降低成本,让流入第三层开始有实务意义,所以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政府的各项罗盘数据,模拟政府的平衡点。

<strong>

目前政府的难处是,从「消费类」的罗盘数据来看微降。

此时应该要刺激更多人买东西,但多城房价上涨,让放水的空间受到压抑,政府想用「村长购买力」,快速增加铁公基支出。

问题是,村长买东西速度很慢,远远慢于「村长太太发钞票」。

在「战略面」有「妥协贸易战」or「放水」的两难,在「战术面」有「村长买东西」or「村长太太发钞票」的两难。

长期若形势严峻,「战术面」还有「要不要松楼市?」「要松哪些楼市?」的两难。

这些我们都在密切注意,一到关键时间点就会和大家报告。

以上,说明完毕!

「小帐」和「大帐」你要怎么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