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又出新東西了!這次不是手機,而是汽車!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蘋果的汽車業務還是浮出了水面。

蘋果又出新東西了!這次不是手機,而是汽車!

日前,原特斯拉整車研發和製造的高級副總裁,正式更新了領英上的身份信息,職位是蘋果Special Projects Group(SPG)的副總裁。

根據領英上的信息可知,蘋果SPG名下有將近1200名員工。其中,有300多名來自特斯拉,170多名來自福特。

很明顯,SPG就是蘋果的汽車業務部門。

此外,近日蘋果公司還取得了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倉庫的10年租約,面積達2.92萬平方米。業內人士猜測,蘋果極有可能會在這裡進行造車事業。

在過去多年的時間裡,蘋果公司從未公開承認過進入造車領域。然而,蘋果造車卻早已經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

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智能手機在全球的銷量已經陷入停滯狀態。根據IDC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361億部,同比下降2.4%。

蘋果需要為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發展尋找新的增長機遇,處於變革前夜的汽車產業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國內那些自稱要做汽車界“蘋果”的造車新勢力日子要不好過了。

曲折的造車路

2007年1月9日,美國舊金山莫斯康尼會議中心,喬布斯在萬眾期待中登上了舞臺。“手機鍵盤、觸控筆?誰要這些玩意兒呢?蘋果要重新發明手機。”

或許是意識到汽車將成為手機之後新一代的智能終端,在那次發佈會不久後,喬布斯又產生了重新定義汽車的想法。

蘋果又出新東西了!這次不是手機,而是汽車!

“我們一起散了幾次步,那是在2008年,討論的內容是如果我們要造輛車,應該怎麼做,儀表盤要怎麼搞,座位怎麼設計,還有能源的問題。”時任蘋果高級副總裁的託尼法德爾曾向媒體回憶。

不過,很難說清楚喬布斯當時對這個想法究竟是否真的上心了,因為在那之後他似乎再也沒有對其他人聊起過造車的話題。

而那次交流最後的落點大致就是,“我們都這麼忙,還有各種客觀限制...雖然造輛車很棒,但我們不會那麼做。”託尼法德爾如是說。

喬布斯沒完成的事業,落在了繼任者庫克的手上。

2014年,蘋果推出了一個名為“泰坦”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試圖打造出一輛能夠顛覆行業的汽車,按照規劃產品會在2019年正式亮相。

儘管蘋果的這一計劃當時在汽車行業引起了軒然大波,可從一開始,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似乎就不看好蘋果的造車之路。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馬斯克表示蘋果對造車不夠上心,在過去的一年內,特斯拉從蘋果挖到的人比蘋果從特斯拉挖走的多5倍。

沒想到,馬斯克一語成讖。

由於要求供應商簽署嚴格的保密協議,致使蘋果公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其在基礎零部件的設計和製造上都存在頗多問題。

雪上加霜的是,2016年初,蘋果汽車的項目負責人Steve Zadesky宣佈離職,這更是讓蘋果措手不及。一時間,蘋果並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接替這一職位。

在這樣的情況下,蘋果對泰坦計劃的“野心”也開始逐漸減退,項目一度處於擱淺狀態,大部分工程師都被遣散。

整車項目進展不順利,庫克又把研發的重心轉移到自動駕駛平臺。

2016年年底,蘋果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申請公開路測權,期望能夠同傳統汽車製造商一樣,可以獲得公開道路測試的權利。

第二年4月,蘋果終於如願獲得了加州交通管理局授予的“在加州公共道路進行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的資格。

彼時,庫克在接受採訪時不僅承認了蘋果正在專注開發自動化系統,甚至將自動駕駛技術、電動汽車和打車服務視為“即將到來的重大顛覆”。

他也直接表達了對電動汽車這個概念非常看好,“不需要去加油站等著加油的體驗真是太棒了。”他對媒體說道。

如今,蘋果在加州的自動駕駛車保有量從最初的3輛車,擴張到70輛,僅次於通用 Cruise以及谷歌的Waymo,位居第三。

而根據此前暴露的文件顯示,在蘋果13.5萬名員工中,大約有5000人(3.7%)為蘋果的汽車項目工作,或對該項目很熟悉。

可蘋果的野心不會只滿足於自動駕駛領域。

車和家創始人李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道,“蘋果最終一定會進入造車領域,現在只是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而已”。

蘋果又出新東西了!這次不是手機,而是汽車!

造車新勢力還玩的轉嗎?

汽車行業正處於變革時期,在新能源化、智能化的浪潮之下,傳統的燃油車終將會像諾基亞、摩托羅拉那樣退出歷史舞臺。

在馬斯克的影響下,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新造車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60家。

蘋果又出新東西了!這次不是手機,而是汽車!

或許是因為明白未來一定會有90%以上的造車企業被淘汰,必須要抓住這兩三年的窗口期,各家正卯足了力氣試圖實現量產交付。

大洋彼岸,在經歷一陣產能爬坡之後,特斯拉也迎來了曙光。根據財報數據顯示,特斯拉在第三季度營收達到68.2億美元,同比猛增129%,淨收入3.115億美元。

蘋果汽車就這樣不動聲色的來了。或許是由於自動駕駛、電池等各方面技術的不成熟,蘋果才走上了一條低調的造車路。

而蘋果研發汽車,一方面,可以將其在手機領域的競爭對手華為、三星等遠遠甩在身後;另一方面,也為國內造車新勢力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變得愈發不確定。

眾所周知,蘋果公司一向就擁有強大的現金流。根據蘋果2018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在該公司持有的現金高達2437億美元。

因此,蘋果可以動用足夠的財力,能夠負擔起汽車研發、生產、製造過程中產生的資本消耗,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國內的一眾造車新勢力都難以企及。

而多年的經營下來,蘋果憑藉一款又一款的智能手機以及電腦席捲全球市場,已經形成了強大的粉絲群體,用戶對蘋果品牌的認知度要遠遠高於其它造車新勢力。

此外,蘋果還擁有獨特的生態優勢。如今的蘋果已經成為了一家涵蓋硬件、軟件的高科技公司,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已經形成,單獨某個車企很難與之競爭。

有錢、有用戶、有資源,從一開始,蘋果汽車的起點就遠遠高於其它造車玩家,這或許也是李想說蘋果將會是造車領域一匹黑馬的重要原因。

而在“交付大戰”正進行的如火如荼之際,蘋果的入局無異於一顆重磅炸彈,原本就處於競爭激烈的市場只會變得更加白熱化。

只是,相對於蘋果的謹慎試探,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在量產上已經走在了前面。可造車註定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賽跑,暫時的領先未必就能成為最後的贏家。畢竟,能夠真正打動人心的只有足夠優秀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