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 “兵”,“勇”,他們之間有何區別

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 “兵”,“勇”,他們之間有何區別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在看清朝的電視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細節,就是很多的士兵,他們的衣服上寫的字,好像不太一樣,細心的朋友們會發現,有的士兵衣服上寫的是“兵”,有的則寫的是“勇”,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是官階的象徵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呢?

我們最長見到的是“兵”字服的,所以他們在清朝時期,屬於正規軍,就是常備的武裝人員。

我們在回想一下,電視劇中也經常提到“綠營兵”“八旗兵”,其實他們都屬於正規軍範疇,但是他們之間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 “兵”,“勇”,他們之間有何區別

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 “兵”,“勇”,他們之間有何區別

八旗軍

這個很好理解了,八旗這個詞彙只有滿人才會用,也就是說八旗軍是滿人組成的士兵。所以他們的使命就是保衛皇城,也是國家的精銳部隊,部隊士兵素質與戰鬥裝備算是國家頂尖的了。

綠營兵

相反,綠營兵則是由漢人組成的軍隊了,因為綠旗為標誌,所以稱作綠營兵。他們的數量就相對來說非常多了,因為漢人在全國人數上肯定要比滿人多啊,他們則分佈在全國各地,一般我們看到的數以萬計的士兵之間拼殺的大場面,基本都是綠營兵。

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 “兵”,“勇”,他們之間有何區別

雍正時期:

他們類似於預備役民兵,最初出現是在雍正在位時期才有這類群體,他們不屬於正規軍,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群體呢。

據《清史稿》載“額數之多寡 不齊,器械之良窳不一,餉章之增減不定,良以聚散無恆,故與額兵迥異,無編制之可紀。”

這屬於清政府的一種未雨綢繆機制,就是如果發生戰爭,或者是某地區發生動亂,需要大量的士兵,但是八旗軍和綠營軍不夠的時候,就由他們去填補空缺,這些都是臨時招募的,用現在的話就是合同工,不在編制內,當某一階段結束後,或者某場戰爭結束後,他們就地解散。

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 “兵”,“勇”,他們之間有何區別

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 “兵”,“勇”,他們之間有何區別

清朝末期:

大家知道清朝末期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當時赫赫有名,那是曾國藩就將這群合同工,開始定了兵制,還有糧餉等等,叫做勇營,也就是說他們從合同工,變成了正式工,也變成了正規軍,他們在清朝其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鎮壓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成為晚清時期取代八旗軍與綠營軍的國防主力隊伍。

清朝士兵的衣服上有 “兵”,“勇”,他們之間有何區別

有不同看法的朋友們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討論。

em····如果喜歡的話,可以點贊加個關注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