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让母鸡只生小母鸡,小公鸡去哪了?

在现代化农场中,雄性禽类或牲畜的经济价值不高,只能宰了吃肉。如果可以使禽类或牲畜只生雌性后代,则可以避免生育资源浪费,增加农场盈利能力,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杀戮,减轻动物的痛苦。因此,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Motti Gerlic博士和Udi Qimron教授提出采用基因编辑技术,使禽类和牲畜生出更多的雌性后代。

科学家研究让母鸡只生小母鸡,小公鸡去哪了?

基因编辑是一项备受争议的技术,在许多国家,这项技术被法律禁止用于人类胚胎,然而,用在动物上却是允许的。

近日,以色列科学家在老鼠身上开展了实验,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

与人类一样,雌性小鼠有两条X染色体,而雄性小鼠有一条X和一条Y染色体。科学家采用一种可以精确编辑DNA的酶“CRISPR-Cas9”,自动破坏胚胎的Y染色体,使雄性的胚胎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就停止发育。

科学家研究让母鸡只生小母鸡,小公鸡去哪了?

实验人员将小鼠按性别分为两组,编辑了雌性小鼠的DNA,使它们携带CRISPR-Cas9,而在雄性小鼠的Y染色体的三个关键基因上添加了标记物,使这三个基因成为雌性小鼠携带的CRISPR-Cas9的“靶子”。小鼠交配后产生的胚胎中,这三个基因中任意一个被CRISPR-Cas9损伤,都会导致胚胎无法降生。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技术可以使雌性和雄性小鼠后代的比例达到20:3,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科学家表示,如果标记更多的基因“靶子”,这个比例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科学家研究让母鸡只生小母鸡,小公鸡去哪了?

但是,公众对转基因动物有很强的抵触。反对者提出人类应该减少食用动物制品,而不应该对动物的基因下手。并且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证实可以培育出带有疾病的动物,一旦发生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结语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但是,在安全性没有得到充分论证之前,小编表示不想吃基因工程的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