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雲南之南的建水陶,質如鐵、明如鏡、聲如磬、潤如玉

在四季如春、風景如畫的雲南之南,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城建水,在其西郊的碗窯村上窯蘊藏著一種特殊的礦物質,它的含鐵量極高,強度大,硬度高,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竟有金石之聲,異常奇妙,而這正是建水紫陶的陶泥原材料。


來自雲南之南的建水陶,質如鐵、明如鏡、聲如磬、潤如玉



建水紫陶,是雲南省建水縣的特產,它經無釉磨光,精工細磨拋光,質地細膩,光亮如鏡。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美譽。建水陶講究精工細作,尤其注重裝飾,它以書畫裝飾、色泥鑲填為主要特色,集繪畫、雕刻、鑲嵌等裝飾藝術於一身,是陶瓷界的瑰寶。


來自雲南之南的建水陶,質如鐵、明如鏡、聲如磬、潤如玉



建水陶瓷歷史悠久,在建水縣燕子洞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丸、陶網墜,證明建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原始製陶工藝,由此可見建水陶瓷萌芽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建水紫陶歷經漢唐宋,成長於元明清時期,民間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說法。經過無數製陶手藝人的傳承,黃木忠將這項技藝順利的繼承了下來。


來自雲南之南的建水陶,質如鐵、明如鏡、聲如磬、潤如玉


黃木忠1968年出生於雲南省建水縣碗窯村,他的祖輩世世代代以製陶為生,其曾祖父黃佔林在建水有“泥王菩薩”之稱,為建水陶一代宗師,作品已成為收藏家追捧的珍品。從小受到家庭製陶文化的薰陶,對紫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不滿10歲黃木忠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傳統紫陶製作工藝,17歲時進入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工作,其紫陶製作技藝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極大的提升。


來自雲南之南的建水陶,質如鐵、明如鏡、聲如磬、潤如玉



經過三十餘年的實踐、摸索、研究,黃木忠已精通制泥、拉坯、書畫裝飾、雕刻、填泥、打理、燒製、打磨等紫陶製作的各項工藝,特別以拉坯、裝飾見長,他的作品古樸、典雅、陶味濃郁,獨具風格。


來自雲南之南的建水陶,質如鐵、明如鏡、聲如磬、潤如玉



近些年來,黃木忠在傳統制陶基礎上,融入了現代的人文意識,近年來多次與社會賢達、文化名流合作,孜孜探索,銳意創新,不斷提升紫陶文化品位,在繼承與發展紫陶傳統文化進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位魚風格。2004年黃木忠獨立創立了陶坊,2007年正式成立“木忠陶坊”。


來自雲南之南的建水陶,質如鐵、明如鏡、聲如磬、潤如玉



黃木忠秉承家族文脈,深悟紫陶傳統制作真諦,在祖輩的不斷薰陶和豐厚的民間學識滋養下,他將藝術的靈感在如膏脂的陶泥中昇華,他的最大心願就是把自己的名字融在紫陶裡,讓自己的心靈在冶陶中得到淨化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