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小鎮亂象百出 2020年規模將超過8萬億元

康養小鎮亂象百出 2020年規模將超過8萬億元

記者 楊仕省 發自北京

康養小鎮亂象百出 2020年規模將超過8萬億元

“2013年4月開始營業的成都龍潭水鄉,開業頭幾天遊人如織,一下湧入10多萬人,但如今,繁華景象只是曇花一現,運營的商家所剩無幾,多是普通小吃店。”成都某水務處理公司的任先生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龍潭水鄉一度宣稱清明上河園,但現實卻看不到任何與之相關的內容,沒搞清產業核心,沒有自己特色,現在銷聲匿跡了。

類似這樣美其名曰的特色小鎮,現在成為過眼雲煙的也不少,比如餘姚模客小鎮、楊店卓爾小鎮、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常州楊橋古鎮、常德德國小鎮、咸陽東黃小鎮等,現在冷冷清清,無人問津。

據瞭解,類似這樣,盲目跟風搞特色或康養小鎮的,不在少數。

但事實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愉快、長壽”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康養產業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業界預計,到2020年,大健康產業總規模將超過8萬億元。

按照官方的說法,康養小鎮是指以“健康”為小鎮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健康產業為核心,將健康、養生、養老、休閒、旅遊等多元化功能融為一體,形成生態環境較好的特色小鎮。

“發展康養小鎮肯定是一個方向,因為這種小鎮,空氣比較好,或者風景比較好,海拔比較高,對於老人養老是非常有幫助的。”1月16日,湖北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但一些地方可能因交通的問題,所以有人一聽說走高速公路要幾個小時,就不願意去了。“現在,高鐵站附近建康養小鎮是比較適合的”。

康養小鎮亂象百出 2020年規模將超過8萬億元

1 :盲目發展亂象

據記者調查,目前,一些地方的康養小鎮建設數量貪多、規劃求大、進度求快等現象非常突出,美其名曰的康養小鎮不能持續發展,開業不久便被人遺忘,甚至還暴露一些生態環保問題。

“有很多地方在規劃建設、產業結構、文化底蘊、項目定位等方面,考慮不周就開始搞康養小鎮,很危險的。”1月16日晚上,正在雲南出差的北京浙江商會副會長陳俊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他最近在西南好幾個省調研發現,一些地方一哄而上的搞“康養小鎮”,圖數量多,但最終建成了“小吃一條街”。

“在出差時,我就看到,建起了很多風格類似的小鎮。儘管名稱各不相同,但餐飲美食都有,建築風格甚至還模仿其他地方的街頭場景,看似耳目一新。”陳俊說,多走幾個地方,很容易發現很多康養小鎮,同質化非常嚴重,“給人一種堆砌的感覺”。

記者調查發現,現在很多康養小鎮因產業不夠,就用“房地產”來彌補。“在中西部的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城鄉結合部,因缺乏好的產業支撐,房地產成為康養小鎮建設中的絕對主角。”四川某鎮黨委書記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他最近去浙江、廣東等地方考察也發現,很多打造了“歐洲文化風情的小鎮”,但事實卻是開盤的地產大都售罄,但小鎮上冷冷清清,商鋪大門緊鎖,幾乎看不到車輛和行人。

“在一些三四線城市,打著建設康養小鎮的名義,大片土地被外地房地產商以招商引的名義前來圈地搞旅遊地產,以‘別墅類’住宅為賣點,銷售不錯。”陳俊說,他在雲南看到,建房蓋樓,投資上去了,但如果沒有產業支撐,這樣的康養小鎮就會演變成空心鎮。

據記者瞭解,最近一兩年,康養小鎮在各地開始了建設小高潮,甚至在沒有選擇好“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亂象很突出。

“省裡要求各市、各縣都要建立康養小鎮,或者叫特色小鎮,說白了就是搞成了政治任務了,年終還要考核。”近日,在北京參加企業商會的年會上,西部某縣主管農業的副縣長向《華夏時報》記者坦言,現在,每個縣都要求在小鎮建設上搞出特色,一鄉一個大特色,一品一村,總之提了很多概念,該怎麼做,其實大家都一片茫然。

這位副縣長坦言,在他所在的縣,個別鄉鎮把特色小鎮建設等同於形象改造,將大量建設資金用於“穿衣戴帽”的亮化工程,刷刷牆,貼貼標語,搞一些農家樂。

“簡直沒有特色,缺少當地真正的‘土特產’。”據陳俊介紹,在雲貴川交界的一些地方,哪裡原本是老百姓的自住房,很有特色,但現在屋外卻被“穿”上統一的仿古建築“服裝”,“戴”上了灰瓦“帽子”,如此一番美容,換湯不換藥,卻大張旗鼓標榜為特色小鎮。“原本具有的本土特色也難覓其宗,這就是開發式破壞”。陳俊說,在康養小鎮建設上“攤派”指標,那是不對的。

康養小鎮亂象百出 2020年規模將超過8萬億元

2:未來的藍海產業

現在,各地的康養小鎮建設得熱火朝天,到不一定是壞事。從佈局來看,雲貴川、長三角、山東、東北長白山等地區的健康旅遊產業已初具規模,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雲貴川康養小鎮主要依靠自然環境,開啟度假療養模式;山東康養小鎮配套設施較為先進,醫療科技也較為發達等,有自己的亮點。

針對各地興起的康養小鎮建設熱潮,葉青建議,建設康養小鎮應深度挖掘消費者的需求行為,打造包羅萬象的大產業,不如潛心搞好某一個細分市場,這樣特色更特。“採取鄉村旅遊與康養旅遊融合發展的路徑,儘可能減少人為的改造,體現鄉村的自然性,使田園、村莊和自然環境的設計更符合養生者的審美需求”。葉青說,建康養小鎮需要慢慢摸索,不可一蹴而就。

陳俊則認為,康養小鎮的核心特色不是旅遊,而是基於產業形成的特色產品。現在的康養小鎮,要麼是千方百計的造景,要麼就是增加旅遊服務設施,要麼就是改造成各種旅遊小鎮,而旅遊只是對康養小鎮提升的表現手法。

事實上,康養小鎮需要具備養老、養生、養病、養心等功能,特色產業需要做大、做精、做深。在“健康中國”的背景下,健康產業將在未來20年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期。伴隨“特色小鎮”國家戰略的落地,中央近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地方開展“康養小鎮”建設。

更重要的是,中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們期待更多康養產品的出現。截至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的佔比已達16%,預計2040年時的老齡比例將超30%。2050年,預計中國老齡人口將佔全球總數的近1/4。在中國老年醫療健康市場供求嚴重失衡的背景下,綜合醫療、康復、護理、養老各類服務、能為老年群體提供連續性健康服務的健康小鎮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長期來看,康養小鎮可以刺激當地和輻射人群的消費及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帶來大量輔助性新增就業崗位。“康養小鎮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重要結合點。”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必須糾正概念不清、盲目發展及房地產化苗頭趨勢。

據瞭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心健康問題,包含康復醫療、中醫藥養生、體育健身等內容。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專家認為,旅遊業是給人帶來身心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幸福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康養產業還會被一直看好。《大健康十大投資熱點市場規模預測》顯示,到2016年,我國大健康產業的規模將近3萬億元,居全球第一位。預計到2020年,大健康產業總規模將超過8萬億元。

關於如何推動健康旅遊發展,原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李世宏表示,中國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同時,要從“身”、“心”兩個方面發展中國特色的健康旅遊,建設綜合性康養小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